Google退出中國 大行美式實用主義 中美文化衝突白熱化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Google 揚言撤離中國市場,開放搜索詞審核和檢索信息量,並取消解決掃描糾紛的第 4 輪會談;無獨有偶,美國國務卿希拉芯下周二 (19日) 將宣布一項科技政策,幫助其他國家民眾可以看到被過濾的互聯網內容。這一連串的美國官民動作,顯現美國式實用主義大行其道,與對台軍售、會見達賴手法如出一轍,中美兩大國之間的文化衝突也正式白熱化。
據《星島日報》分析,這一連串動作發生的時間,恰巧是中國正在加強互聯網管理的時候,不禁讓人聯想到最近中美之間的互動關係。譬如 Obama (歐巴馬) 總統去年訪華前白宮官員在記者會上宣稱,歐巴馬將在「合適的時間」會見達賴喇嘛。 2009 年 10 月,達賴訪美遭到歐巴馬的拒見。
歐巴馬上任之初,恰逢美國金融風暴,美國經濟當時千瘡百孔,而從容應對危機的中國,在地區事務和國際事務中的分量正不斷加強,促使美國用一種新的姿態、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和平崛起,具有大建設性的中國。
2009 年的中美國可謂一帆風順,但中美關係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只是在布希 (Bush) 任內中美關係的深化;而美國對中國定位的不斷調整,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巴馬政府對於中國採取的仍然是實用主義態度,亦即中美關係並沒有實現戰略性轉變。
分析指出,中美關係是建立在不同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之上的一種全球性的大國戰略對話與合作關係。在這種關係框架中,對話與合作是必然的,難免爭拗。儘管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崛起,但不同意識形態的衝突還是會以諸如上述事件的任何形式出現。
台灣問題、西藏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當下的美國對台售武以及歐巴馬承諾會見達賴,無疑是在挑戰中國的底線。但可以理解為歐巴馬政府面對其國內政局的某種政治考量。
美國軍方、國會以及右翼團體中,懷疑、遏制中國的聲音依然存在,歐巴馬不可能一方面表態「美國不尋遏制中國」,另一方面又用售武、會見達賴等實際行動來滿足國內政治需求。這就是美國式的實用主義。
Google 昨天的表態,無非也是這樣一種美式實用主義在商業上的表現。但各國對互聯網的管理有其各自不同的方法, Google 撤離中國引發的風波,其實更多的並非商業利益的衝突,而是一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
Google 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其市佔率約佔 30% 左右,僅為主要競爭對手的 1/3 ,始終無法有大突破。Google 在中國理應接受當地法律法規的約束,與其他互聯網一視同仁。分析認為,在商言商, Google 退出中國的舉動,從長遠來看,大概不是一個有利的選擇。
分析指出,中美之間,即有對話、合作,也有競爭、爭拗。對 Googlr 來說也是如此,就長期考量, Google 當下所做的不應該是這種近乎賭氣似的決定,而是應該想想如何適應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並且紮下根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