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進入調整期 秋糧產量是關鍵
鉅亨網新聞中心
受干旱天氣影響,國際農產品價格自7月初以來大幅上漲。其中小麥、玉米、大豆等多個品種均創出近兩年以來的新高。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市場對天氣炒作的熱度開始降低,而美國農業部8月份月度供需報告的出臺,也讓市場暫時缺少了消息面的指引,部分農產品價格出現調整。但是目前來看,國內農產品整體強勢未消,而未來秋糧產量及政策動向將成為影響走勢的關鍵。
從當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供求情況來看,國內糧食供應總體充足,中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夏糧收成僅相比上年略微減少,其中小麥的產量則更是連續7年保持的增產。但目前國內農產品供應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品種依然處于緊平衡的狀態,特別是由于上年度部分糧食作物出現減產,導致供應形勢趨緊,進口量也開始大幅增加。在新的年度即將開始之際,占全年比重超過70%的秋糧能否豐產,將對后期國內農產品走勢產生巨大影響。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玉米產量預期普遍樂觀。由于中國玉米播種面積提高,這為秋季玉米豐產提供了基礎,市場預期2010年中國玉米產量相比去年將增加400-1000萬噸左右。美國農業部8月份報告也預期中國10/11年度玉米產量將達到1.66億噸,上年度為1.55億噸。但這并不意味這中國國內玉米供需形勢將立刻好轉,因上年度中國玉米產量出現下降,且當前的國內玉米需求表現強勁,在新作物年度開始前,中國國內玉米的供應預計仍將維持緊俏,從市場表現看,可能會出現先漲后跌的格局。
國內小麥市場供應格局偏好,夏糧豐收保證了國內小麥市場的供給。而國際小麥市場供過于求,雖然歐洲小麥減產但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小麥可能增產,市場逐步消化掉歐洲小麥減產的利空。對于中國大豆產量,市場看法不一。此前,市場預期今年中國大豆可能比去年減少3%。但也有報道稱,中國大豆產量可能會超過去年的1,450萬噸,主要原因是播種面積穩定,單產可能提高。可是無論怎樣,國內大豆供應高度依賴進口的現狀不會改變。
值得慶幸的南美及美國大豆產量預期較為樂觀,2010/11年度全球大豆供給緊張情況有望緩解。另外,上年度國儲收購的650萬噸大豆加上以前的國家儲備,除了少量拍賣和補貼給油廠之外,大部分并沒有投放到市場,估計有近500萬噸國儲大豆將在新季到來前進入國內供應市場,這對國產大豆價格將產生不小壓力,因此中國大豆拋儲政策方面的動向也需關注。
總體而言,未來國內秋糧產量極為關鍵,而除了對糧食本身供需關系關注的同時,市場投機因素及宏觀經濟環境對糧食價格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同時不能忽視干旱、早霜等對作物產量的威脅,階段性的天氣炒作很可能還會卷土重來。另外在當前物價水平整體上漲的情況下,農產品整體價值區間業已上移,未來農產品價格回落空間將受制約。
(沈振東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