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和希臘同病相憐 無法收窄富人窮人間的差距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經濟和希臘同病相憐 無法收窄富人窮人間的差距
有評論文章指出,希臘選民為了泄憤,可以投票給極端的激進左翼聯盟,但卻無法利用選票驅走經濟問題。同樣地,無論是上街游行或實踐更民主的制度,都無法收窄本港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財富差距。香港需要更明智的房屋政策,而希臘則需要穩健的規則,以推動經濟增長。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兩個經濟體都放棄了貨幣獨立性,與外部貨幣機構掛鉤。然而,當全球經濟融合的要求與民主政治制度的需要起衝突時,兩地就會不時面對多種情況。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后,希臘陷入經濟衰退,當時就出現上述情況。而香港則兩次經歷這種情況,一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二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
希臘加入歐元區后,其經濟與歐洲其他地區緊密融合,最初帶來極大好處:希臘得以以低息向法德兩國銀行借取龐大的歐元貸款。但由於希臘揮霍成性,以致負債累累,后來不出意料地無法償付債務。
2010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前,該國政府的基本預算赤字(即扣除債務的利息)占國家收入的一成。債務危機爆發后,如何解決問題尚屬未知,金融市場因此大亂。
根據2012年簽署的協議,希臘必須采取大刀闊斧的財政緊縮措施,以償還國際債務。如今,希臘負債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為175%,屬於難以支撐的水平。希臘現時支付的利息約為gdp的4.5%,其經濟自2008年以來持續萎縮,失業率維持在27.5%水平。
面對如此艱難的經濟情況,希臘選民都希望當局實施財政紓緩措施。新一輪談判將展開,討論債務豁免及延期償付的問題。債務豁免恐難真成,因為德國選民不會同意。退出歐元區可能是極為不智的做法,因為這將令希臘再難獲得國際借貸。所以談判將專注於如何推出較寬鬆的緊縮措施,以及給予希臘更多時間,好讓相關措施見效。
債務危機背后的衝突,令德國和希臘的選民為自身利益而角力。之后的事態發展,反映無論何處,政治都關乎本國,尤其是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要求,並不符合經濟融合所需要的條件和統一匯率制度所訂明的政策紀律。
由於港元與美元掛鉤,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香港承受了長達6年的通縮壓力。當時,幾乎所有亞洲經濟體都將貨幣貶值,以減輕衰退影響和通縮壓力。但由於香港堅定維持聯系匯率制度,港元並未貶值。
受這個決定所致,1997年至2003年間,消費物價下跌11.6%,而gdp平減指數下跌17.5%,名義gdp下跌9.5%。而由於物價大跌,實質gdp上升8%。
失業率升至8.8%的高峰,實質利率也創下9.8%的高點,實質物業價格從尖峰跌至谷底,跌幅達61%,業主受到嚴重打擊。
然而,自2008年以來,美聯儲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之后日本和歐洲也遵循,令情況逆轉。 2009至2013年間,失業率平均為4%左右。累積計算,消費物價上升19.5%,本地生產總值平減指數上升9.1%,名義gdp和實質gdp則分別上升24.5%和14.1%。而物業受到內部及外部需求推動,價格大升134%,令業主受惠,但許多沒有物業的家庭卻苦不堪言。
有物業和無物業的人士之間,貧富懸殊情況日益嚴重,成為經濟危機留下的永久問題,也成為社會上政治分化的主要因素;而這些問題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香港在政治上仍未實行民主制,但市民並不怯於集體上街表達不滿,幸而都是以和平方式進行,至少暫時如此。
希臘選民為了泄憤,可以投票給極端的激進左翼聯盟,但卻無法利用選票驅走經濟問題。同樣地,無論是上街游行或實踐更民主的制度,都無法收窄本港富人和窮人之間的財富差距。香港需要更明智的房屋政策,而希臘則需要穩健的規則,以推動經濟增長。
王於漸為香港大學黃乾亨黃英豪基金教授(政治經濟學)。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