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鉅亨看世界─隱私已死

鉅亨網鄭杰 2010-12-29 18:00



臉書或推特都是最夯的微博網站,也是個人隱私最大敵人

進入網路世代,網路的影響無遠弗屆,舉凡吃喝玩樂、交友、購物、工作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但網路功能如此發達,在方便之外卻也帶來了風險,網路世代犧牲的是—隱私權。


只要上網鍵入幾個關鍵字,任一個人的基本資料基本上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只要再更深入的追查下去,要摸透一個人的身家也並非難事,網路發達的現代,「人肉搜尋」只是一個需要動動幾根手指頭的工作。

素人實境秀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要是有一個人同時使用部落格、Facebook、Twitter、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 Fouraquare,以及 Blippy (可自動上傳家用信用卡支出紀錄的網站),那麼這個人的整個人生,從公領域到私領域就相當於完全公諸於世了。

其他使用者可以透過你在 Facebook 上公布的相片知道你以及你親朋好友的長相,從 Twitter 上知道你的心情,瀏覽部落格中知道你的政治取向、興趣,利用 Foursquare 知道你近來光顧了什麼餐廳,甚至透過 Blippy (可自動上傳家用信用卡消費紀錄的網站) 檢視你最近的消費內容,可以說個人生活就這樣坦蕩蕩的攤在所有人面前。

而這樣過生活的人其實還不在少數。

根據統計,Facebook 在全球有超過 5 億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每人平均每月會發表 90 則訊息。而隨著個人在線上揭露更多的訊息,網路就變成了一個儲存意識的公共倉庫,儲存全球所有用者的思想、社交生活、記憶、生活經歷。

這點有助於科技更上一層樓,並重塑我們的社交生活。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樂見這樣的情況,有的人簡直被這樣的狀況嚇壞了。因為網路上的隱私保護機制不全,再加上數位行銷瞄準了從網友生活中獲利,某些隱私權倡導者和網路使用者憂心在網路上個人隱私將會失控。

互利共生

對部份"矽谷"類型,走在科技尖端的使用者而言,這股「隱私大公開」生活 (all-public living) 的潮流卻是好處多多。

Facebook 執行長馬克佐伯格 (Mark Zuckerberg) 曾公開表示,人們已經越來越習以與更多他人分享資訊,且態度也越見開放,社交規範是會隨著時間推演逐步演化的。

[NT:PAGE=$]


你的一生可能就在彈指間天下盡知

利用社交網站上網分享訊息,可以建立在網路上的友誼,並且加強人際關係的連結,重新與老朋友搭上線,遠距親友也可藉此互相了解對方每日動態。

而有些人則是靠著在網路上積極"介紹"自己讓工作找上門,根據《CNN》報導,一名為 Eric Lesist 的 22 歲年輕人就是因此找到工作的人,他認為分享有關自己訊息是件利多於弊的事,而人們應該要多敞開心胸與他人在網路上分享、交流,而不是築起高牆、保持神秘。

網路訊息分享同時也還有改善「網路服務」的功能,當 Facebook、Google 等公司了解了使用者的網頁瀏覽習慣、偏好,以及何他人的連結,他們就可以為使用者設計更符合需求的功能。

例如,線上音樂播放網站 Pandora 就與 Facebook 合作,現在每當使用 Pandora 聽音樂的時候,只要出現使用者 Facebook 好友也喜歡的歌曲,網頁就會自動跳出朋友的照片;而這所有的功能唯有當使用者願意揭露個人訊息時,才能夠發生效用。

犯罪好幫手

然而,使用者在網路上訊息分享自然也會有缺點。

部份隱私提倡者指出,當使用者於網路上分享個人訊息時,很有可能同時危及個人安全。先前有個名為 PleaseRobMe.com (請搶劫我.com) 的網站就自 Twitter 和 Foursquare 上蒐集個人訊息,並預測使用者何時會不在家,理論上,小偷就可藉此計算何時才是光顧使用者家的最好時機。

甚至在社交網站上使用者的任何基本資料都可以被用來進行美國政府所謂的「社交工程攻擊」(social engineering attacks)。「社交工程攻擊」是一種非技術,利用人性弱點的攻擊手法,用來哄騙他人的資料或是詐欺,形式有很多種,有的會利用公開的個人資訊偽裝成親友詐欺,有得則是利用電子信件或是電話假扮成技術支援人員騙取密碼,再伺機侵入系統。

就有許多人有過此類被詐欺的經驗,詐欺者利用使用者親友公開的資訊假扮親友,藉機向使用者求救、借錢或是要求代購等,不少人因此損失了為數不小的錢財。

廣告商獵物

另外,其實光是藉著瀏覽網頁個人資訊就可能已經因此流出了。

[NT:PAGE=$]


當智慧型手機更趨普及,私領域的防線就益形脆弱

今日,數位行銷已經可以藉著追蹤使用者的網路瀏覽習慣和線上認證資訊,取得使用者個資,並且進而賣給廣告商。現在此舉已經引起了美國國會的注意,要求訂定有關「網路隱私」的法案,禁止網路上的追縱行為,至少讓使用者不致淪為成為追蹤的目標、廣告商的標的。

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關單位還是提醒使用者,利用網路、追蹤定位的智慧手機、社交網站都很有可能會將自己或是朋友的相關個資發送給不知名的廣告和行銷商。

防不勝防

網路上現有一些可保護個人線上隱私工具,使用者可避免成為特定行銷的追蹤目標,或是使用匿名來保護隱私。

現在網路安全控管已經已多為大眾所使用,年輕世代更重視這方面隱私,根據《CNN》報導,一份針對 28-29 歲網路使用者所做調查報告,有 7 成以上會更改社交網站上的隱私設定。

不過,能做的也就只有這麼多了。

實際上,任何資訊只要一放上網都立即成為公開訊息,任何一個要竊取訊息的人都可利用畫面截圖的方式,將任何私人訊息留存轉發至公共頁面上;且無論是 Twitter 還是 Facebook 在防範隱私權工具方面都有漏洞,Facebook 甚至讓應用程式商違反使用者規定獲得使用者個資,並轉賣給廣告商。

小心扼殺真實社交

而儘管多數人都認為藉由社交網站是拓展、維繫人際關係的好方法,但是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 Sherry Turkle 卻對此提出警告。

Turkle 認為,這些使用者皆已有在網上所作所為都會被關注,皆有人在追蹤的認知,導致使用者在發表自己的意見、態度、觀點時皆會先自我審視,呈現一種「不真實」的日常生活,像是在演一齣明知台下都是觀眾的戲,她認為長此以往反而會對人際關係和社會造成危害,因為這太不自然、太不人性化了。

保護隱私 DIY

在網路隱私權控制如此難以掌握之下,有些人因此採取了自己的方式,處理在網路上的資訊流通。例如,有的人會將在社交網站上分開兩個公、私帳號,並採用化名,且更改隱私權設定,雖然一切很有可能都是徒勞無功罷了。

[NT:PAGE=$]


網路人際關係和個人隱私之間的界線,唯有每個人自行去拿捏

有些人只在網路上放上他們感覺即使被其他陌生人看到也不會不自在的訊息。

另外,有些人則是只要登出 Facebook 就會將帳號設為「停用」(deactivate),避免自己的資料被修改,官方說法是,停用期間帳號會從 Facebook 上消失,任何人都不能存取相關資料,但是會保留一切帳號資料。還有的人會將其塗鴉牆或是照片上他人留下的訊息全部刪除,避免自己的訊息成為「人氣」訊息。

隱私、社交  孰輕孰重?

微軟的社群媒體專家 Alice Marwick 表示,其實由這些方法可以發現,人們其實並非不重隱私,真實情況恰好相反,只是如 Facebook、Google 這些網站還沒有進化到跟得上人們需求的程度,然而有許多年輕人又需要靠著社交網站的功能來維持人際關係。

「有許多青少年,或是 20 歲出頭的人,他們社交生活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立社交網站上,無法在社交網站上互動,就猶如沒有電話或是沒有參加 Party,要決定放棄這麼大一部分的社交生活,對這些年輕人而言真的是一大考驗。」Marwick 如是說。

所以,這意味著我們要為了社交生活,放棄隱私?一切開誠佈公?而如果是這樣,是否代表幾世紀以來,在民主社會生活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隱私」宣告終結?

恐怕是這樣。

隱私已死?

許多科技尖端人士都這樣認為,「隱私已死」,而社交網站就是最好的證據,他們建議最好要開始面對所有個人資訊都會被紀錄和挖掘的生活。Facebook 就非常積極將從前未公開化的資料公諸於世,且再配以強大的網路搜尋引擎功能,其後果可想而知。

順從這股潮流的人建議,人們應該要當作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在觀看,並且享受在網路公開資訊所帶來的好處。

不過,也許事情還有轉機。

社群媒體專家 Alice Marwick 認為,只要使用者持續表達對隱私功能的重視,Facebook、Google 這些網站,以及更注重隱私的競爭網站 Diaspora、Path,其隱私功能都還會繼續演化、改進。

或許,Markwick 的同事 Boyd 說得最貼切,「無論是隱私或是公眾關注 (publicity) 都未死,但是科技將繼續把這兩個領域都搞得一團混亂。」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