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莊舞劍:民營資本玩保險,玩保費還是玩股權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七月保費出爐,當下民營系壽險公司民生人壽、合眾人壽、正德人壽、信泰人壽、國華人壽前七月保費總額167億元,市場份額占到2.52%。
由近三年民營系壽險公司的成長趨勢來看,民營系壽險公司正在一步步壯大。2008年底,以上五家公司年度保費總額158億元,市場份額為2.15%,2009年底,保費增額增加至186億元,同比增速約18%,市場份額增至2.29%,而今年前七個月的保費已經超過2008年的保費總額,與去年的總保費也僅相差19億元。增速雖然只是零點幾個百分點,但從今年的增長態勢來看,民營系壽險公司的進步很平穩。
民生人壽
高管更迭 保費波浪前進
今年前七個月,民生人壽48.21億元的保費已與去年48.57億元的全年保費持平,累計同比增速67.47%,市場份額也由0.69%升至0.73%。
由保監會2004年至今的保費數據可以看出,民生人壽2005至2006年保費數據掉落,2007年至2008年飛速增長,2009年又掉落,今年回升,成波浪式前進,這正體現了民營險企的一個特點,從時間斷點上也能看出不同董事長的不同風格。
2003至2005年王耀華的規模擴張期。
中國人壽原副總經理王耀華出任首任總裁,自成立初至2005年,走以規模擴張為導向的發展道路。開業當年經營期不足3個月的情況下,便完成保費任務3.5億元。2004年,民生人壽全年保費收入12.06億元,市場份額占0.38%,在壽險公司中排第十名,這也是民生人壽排名的歷史最佳成績。
當時坊間關于王耀華下課一事,傳出多種版本。較為官方的說法是,民生人壽原總裁王耀華即將年滿60歲,退下來屬于正常退休。但實際情況是王退休時間應該是2006年底。另一個說法是,民生人壽的業績快速下滑使得董事會對日前經營狀況不甚滿意,截至2005年7月,民生人壽保費收入僅為3.48億元,同比減少5.49億元,降幅高達61.2%,7個月的時間僅完成上一年全年業績的28%。但是,另有民生人壽內部人士分析,正是由于董事會迫使王采取收縮性的市場策略導致了保費的下降,而王本人一直是“市場規模論”的執行者。
當年的換帥風波波及的不止王耀華一人,其被辭退的第二個月,民生人壽總部召開大會,包括辦公室、財務部、個險部等六七個部門的總經理被宣布更換,據說,分公司總經理們也惴惴不安。
2005至2009段景泉的結構調整期。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民生人壽2005年底保費收入6.5億元,僅為2004年的一半,市場份額也縮了大半,至0.18%,排名降五位至第十五名。但此年時任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副總經理的段景泉,臨危受命。段景泉接任后,公司發展戰略開始轉向以個險期繳業務為重點,并進行“經營班子大幅度調整、中層干部大規模調整、業務結構高深度調整”的變革。民生人壽開始了結構調整期,2005年是一個低谷,也是新的起點。
2006年,民生人壽規模保費收入11.43億元,總保費接近2004年水平,同比增長75%,其中內含價值較高的個人期交業務占比達到63%,市場份額也增加0.1個百分點至0.28%,名次攀升一位至第十四名。
2007年結構調整的優勢開始發揮出來,保費增三倍至32.18億元,市場份額飛升至0.65%,排名也升一位至第十三名。
2008年,保險市場向好,民生人壽全年保費62.78億元,排在第十二名,市場份額達到0.86%,這也是其歷史最高水平。段景泉曾在出席“2008年中國保險產業峰會”時談到,民營資本投資壽險業,投資人需要尊重壽險的發展規律,經理人則應理解股東的投資訴求,只有雙方達成理念的一致,公司發展才能夠逐步走向穩健。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底,民生人壽個險新單標準保費收入達到10億元,其中個人代理渠道標準保費收入8.8億元,同比增長58%,中介、聯辦渠道標準保費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145%;續期保費收入達到10.3億元;作為壽險公司生命指標的個險13個月繼續率達到80.16%。
但據媒體報道,此年9月初,段景泉就請辭“賦閑在家”,等待保監會和董事會的決定。但據知情人士稱,在9月下旬召開的董事會上,參會的所有董事一致希望段景泉繼續留任,“保監會也就建議其繼續任職。”
時隔不到一年,2009年下半年,段景泉便離開了民生人壽。此年,民生人壽年度保費48.57億元,累計同比增至-22.63%,排名再次退居第十三位,市場份額也降至0.69%。
2009年至今魯偉鼎的低調入主,高調維持。
今年6月21日,保監會核準魯偉鼎擔任民生人壽董事長。7月中旬,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到民生人壽宣布,“同意段景泉辭去黨委書記、總裁職務的請求。”隨后,民生人壽董事會也通過了對段的解聘。但民生人壽公開信息披露顯示,魯偉鼎2010年5月出任公司董事長。由此可以看出,民生人壽的管理并未出現斷層。今年前七個月,民生人壽保費收入與全年全年保費持平,市場份額攀升。
作為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民生人壽,其股東和管理層的關系尤為業內注目。而段景泉剛剛接手民生人壽時,股東對其提出的要求亦是“業績第一,賺錢是硬道理”。也正是這個原因,2006年至今公司七次股權變動,而現在的股東與民生人壽發起時也是面目全非。
正德人壽
7月保費相當2009年三成
正德人壽七月份的增速創了其歷史新高,單月保費10億元,累計同比增長41.02%,環比增速79.6%,而其今年上半年的總保費也不過26.32億元。
記者在查閱正德人壽官網公開信息披露欄的時候發現,除了董事長張洪濤,其他幾位高管的“簡歷職責及其履職情況”一欄中均只有“××自×年×月起出任本公司××職務,任職批準文號為保監壽險〔××年〕×號”。無法更詳細了解其高管信息。
就其成立以來保費數據來看,正德人壽今年七月保費的突增令人驚奇不已。
2006年底,成立第一年的正德人壽排在壽險公司的第三十九名,即行業倒數第三名。保費收入1201萬元,市場份額為0.003%。第二年,緩慢前進,保費增至3.09億元,排名提升十位至第三十四名,市場份額占到0.06%。
2008年,正德人壽保費增六倍,至18.56億元,排名也突升至第二十四名,市場份額增至0.25%。去年年底,保費再次飆升至29.72億元,排名升至第二十一位,市場份額占0.36%。
其實最引人注意的還是,今年6月與7月的巨大差距。今年上半年,正德人壽保費共計26.32億元,排名第二十一位,市場份額占0.45%,但七月份保費突增至36.32億元,是2007年的十二倍,2008年的兩倍,已經超過去年總保費近7億元。一個月之內名次提升了四位,市場份額達到0.55%,是其迄今為止的最佳水平。
信泰人壽
三年股權六變 大股東股權漸稀釋
信泰人壽身上似乎更深刻地印證了民營企業跟著利益走這種說法。三年之間6次股權變更,前五大股東股權不斷稀釋,股東位數也有當初的10家變成了現在的十四家。最主要的是最后一次股權變動涉及外資入股。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株式會社持有信泰人壽45,854,987股,占比7%,位列第六大股東。
今年前七個月信泰人壽保費收入總額13.4億元,位列壽險公司第二十八位,超過以往各年全年水平,累計同比增長149.25%,七月份同比增速在壽險公司中排在第九名,環比增長3.62%。
從信泰人壽成立以來的保費數據來看,雖然表現不是非常突出,且股權變動頻繁,但民營系險企畢竟還是活躍的。
2007年,信泰人壽成立的第一年,其保費收入1521萬元,排在第四十五名,也是當時列入統計的壽險公司的倒數第二名,市場份額為0.003%。
次年,保費12.98億元,累計同比增長8433.97%,環比增速80.58%,市場份額增六倍至0.18%,排名提升十三位至第三十二名。
去年年底,信泰人壽保費11.25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3.36%,環比增速為23.71%。市場份額下降至0.14%,排名降一位至第三十三位。
今年上半年,信泰人壽保費為11.72億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其全年保費,市場份額占到0.198%,排名進入前三十,排在第二十八位。進入七月信泰人壽保費保持了每月近兩億元水平,市場份額占到了0.2%。
合眾人壽
外資股東換權似過家家
合眾人壽在引進外資上有點意思。
2008年7月6日保監會批示“同意你公司股東歐利盛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Eurizon Financial Group S.p.A)變更為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tesa Sanpaolo S.p.A),持股比例為19.9%。”
結果,半年時間剛過,2009年2月25日保監會再次批復“同意你公司股東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tesa Sanpaolo S.p.A)將所持有的你公司13265萬股股份全部轉讓給意大利歐利盛人壽股份有限公司(Eurizon Vita S.p.A),持股比例為19.9%。”
意大利歐利盛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和意大利聯合圣保羅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的股權轉換像玩過家家。
合眾人壽一經成立表現就比較優秀,2005年一月成立,當年保費收入5.8億元,市場分占0.16%,行業排名第十六位。
2006年,保費增至2005年的三倍,至16.2億元,市場份額增至0.399%,排名飛升至第十一名,這也是合眾人壽的歷史最佳名次。
2007年其保費收入翻番至30.67億元,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發至0.62%,但名次有所下降法至14名。2008年底,隨著全國保險業的樂觀形勢,其保費升至54.51億元,排名也升一位至第十三名,市場份額為0.74%,這是合眾人壽成立至今市場份額最高的時候。
去年年底,合眾人壽保持了上升優勢,排名升至第十二位,保費收入57.98億元,市場份額占0.71%。
今年前七個月保費收入41.42億元,市場份額降至0.63%,名次落回2005年的第十六名。
國華人壽
兩年間躍升17位次
國華人壽自2007年底成立以來,股權一直比較穩定,《證券日報?保險周刊》曾在《險企大股東名單頻現資本大鱷魅影》一文中提到,其大股東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時也是投資天平車險的新理益系的旗艦公司。國華人壽法定代表人劉益謙正是新理益系的實際控制人。
持有國華人壽19.99%股份長達三年不變的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保監會最近一次增資批示中,終于借海南博倫科技有限公司0.01%股份,股權增至20%。
從業績上看,2008年,國華人壽保費收入8.9億元,市場份額占0.12%,行業排名第三十七名;2009年,其保費增四倍,至38.84億元,市場份額占到0.48%,排名躍升17位至第二十名。
今年前七個月其保費總額為27.53億元,市場份額下降0.1個百分點,至0.42%,排在第二十三名。
華安保險
不尋常的資本運作之路
財險公司中,說起有民企背景的當屬成立于1996年的華安保險。2002 年,華安保險股權發生重大變化,以特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特華投資)為首的一批民營企業入主,華安保險成為國內第一家民營控股的保險公司。
幾經變動,根據華安公開披露信息顯示,除了特華投資外,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還有湖南湘暉資產經營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湘暉股份)、廣州市澤達棉麻紡織品有限公司等8家。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上述股東均為民營資本,我們不知道這8家公司之間是否存在某些關聯。但是前兩大股東特華投資、湖南湘暉的微妙關系以及他們與資本系“德隆系”的淵源卻早已為公眾津津樂道。
此前有媒體報道,德隆系資金鏈斷裂后,德隆系掌門人唐萬新曾親自向其“朋友”李光榮借款3-4億元。而李光榮正是特華投資的董事長。湘暉股份則是德隆系的“遺孤”。除此之外,特華投資高層、華民慈善基金理事長盧德之被直指為湘暉股份實際控制人。
這樣的股東背景,注定華安保險難與資本市場撇清關系。
就在前不久,華安保險通過受讓,持有精達股份18.34%股份,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持有寶光股份總股本的9.12%,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當人們紛紛猜測華安保險欲借殼上市之時,公司公開表示,尚未討論上市相關議題。同時,雖然公司是精達股份第一大股東,但公司會堅持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相對分離;而對于寶光股份,并未對控制權問題做重點考慮。
這樣的回應,不禁讓人想起特華投資進入時,業內猜測“華安保險不過是特華投資資本運作的一個平臺。”
剛進入華安保險的時候,李光榮也曾在公司內部說:“特華投資有非常強大的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好好地送華安一程,至少可以使華安的資本金做到20億,保費做到50-80億,當然,前20億由我來做,后50-80億由大家做。”
可是,擅長資本操作的李光榮似乎耐不住保險公司緩慢盈利的發展之路,帶領華安保險走了一條不尋常的發展道路。
2004年,華安保險保費收入14.5億元,位列中資財險第9位,這一位置保持到了2006年底,這一年,公司保費收入達到28.3億元。
可是,在2007年大牛市的年初,華安保險開始全面轉型做理財險。由于理財險是非壽險投資型險種,僅有收入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能進入風險保費收入。所以當年華安保險全年保費收入跌至8.3億元,位列中資財險公司18位。
不過,依托2007年資本市場的繁榮,理財險給華安帶來了大量現金收入,華安保險2007年的凈利潤更超過了10億元。但這樣的好日子在2008年股市調整后很快結束了。
2009年,華安保險不得不從理財險回歸傳統財險和學貸險。這一年,公司多份保費收入一下子從2008年的7.5億增長到2009年的28.1億。根據最新出爐的2010年1-7月份數據,華安保險今年以來的保費收入已經超過24億,同比增長111.3%,年終保費有望達到歷史高點。
可是,這一回歸,李光榮能否帶領華安保險做實主業,還有他幾年前提出的目標什么時候得以實現,還是個未知數。
天平車險
為天茂集團貢獻利潤超五成
另一家在股東名氣上毫不遜色的財險公司就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汽車保險公司——天平車險。
其第一大股東為資本大額“新理益系”控制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團,實際控制人為 “法人股大王”劉益謙。
據8月25日最新出爐的天茂集團半年報,天平車險公司201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總額2.01億元,凈利潤1.03億元,帶給天茂集團投資收益2057.6萬元。占天茂集團上半年總投資收益的100%,占凈利潤總額3865萬的53.2%。與華安保險不同地是,成立不到6年天平車險已經成為天茂集團盈利的重點。
實際上,一旦天平保險上市成功,天茂集團得到的好處還遠不止與此。
天平車險其他幾個主要股東上海益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益科創業)、海南浦海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浦海實業)、海南華閣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日興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日興康生物)、海南陸達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海南陸達)等股東都與新理益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此前媒體調查,持股天平車險12.66%的日興康生物,原名上海武漢香煙伴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為劉益謙,持股80%,吳敏杰持股20%持股20%的上海益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天茂集團曾經持有該公司31.25%的股權。而海南陸達則曾持股天茂集團。浦海實業、中皓實業亦與新理益集團有過合作關系。
華農財險
公司高管鮮見民企股東
還有這樣一家保險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來,保費收入就一直處于中資財險公司的底位。統計數據顯示,自2006年排名中資財險倒數第一位以來,至今一直徘徊在后五位。
它就是2006年1月注冊成立的華農財險,農發集團是公司實際控制人。
不過,時至今日,這家公司的民營股東合計持股已經達到了58%。《證券日報》保險周刊此前曾刊文《躲避戴帽ST 中水漁業減持華農財險》指出,在2009年1月公司的增資擴股中,公司新進淅江稽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稽山集團”)、北京匯欣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匯欣亞投資”)、中廈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廈建設”)、上海三盛宏業投資(集團)(下稱“三盛宏業”)有限責任公司四家新進股東,均為民營企業,分別持股20%、18.4%、14.1%、5.5%。
可是,4家民營資本早在2007年就“覬覦”的這家財險公司一直虧損。增資后,華農財險有了一些變化。
公開招聘資料顯示,2009年,華農財險公司公開招聘總經理、副總經理等公司高管。最終,今年1月份,總經理由原天安保險總經理趙正克擔任,公司原黨委書記劉尚義擔任常務副總經理,原公司總經理助理吳子魁、潘建湘擔任副總經理。原副總經理李大偉職位不變,總經理助理宋江華則由原公司投資總監擔任,董事會秘書周潤華。
盡管有變化,但是從上述高管的履職歷史來看,除趙正克、吳子魁、潘建湘三人外,其他幾人均曾任職于農發集團抑或中水漁業、中牧股份。
4家新進民營股東相關人事主干只是進入了公司的董事會。其中稽山集團有董事長、總經理金關良擔任副董事長,稽山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張國根、匯欣亞投資董事長朱寧、執行董事王慶、中廈建設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楊學夫擔任公司董事。而董事會中另外5人依然為農發集團的背景。
安華農險
第一股東易主 啟動增資
在安華農險的股東中亦既有國有企業,亦有民營企業。
其中如今持股14.63%的吉林名門電力實業集團、持股12.20%的吉林糧食集團有限公司、持股9.76%的吉林昊融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吉林昊融)、持股9.76%的長春市融興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均是國有資本,合計持股46.35%。
剩余持股比例超過5%的股東中,能確定身份的是持股19.51%的第一大股東青島正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正和投資)為民營企業。
而另一并列第一大股東安華佳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安華佳和)和持股9.76%的青島啟盛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身份,查不到相關公開資料。
不過,我們注意到到安華佳和似乎是個新面孔。因為截至2007年,安華農險最后公開獲批的增資擴股時,公司的股東中還并未出現安華佳和。當時持股19.51%的是另一家公司——內蒙古百金納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百金納)。
自增資擴股至今,在保監會的公開批復中,記者也再未找到關于安華農險股權方面的正式批復,那么何以百金納被安華佳和代替。
我們從保監會的一則處罰條例上找到些許線索。2009年8月份,保監會一則處罰令將安華農險的11項違規之處告知于眾。其中有一條即是原公司董事吳術在百金納股東會議決議上的虛假簽名,涉嫌故意隱瞞重大關聯事項,以致安華農險向保監會報送的相關資料未披露股東吉林昊融與百金納的關聯關系。
另外就是,在安華農險的公司新聞中,我們注意到今年7月2日,安華農險舉行了增資認股協議簽字儀式。包括安華佳和在內的6家投資方代表出席了簽字儀式。
對此,記者致電安華農險,公司負責對外宣傳人士表示,公司所有股權變動都是合法合規的。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工商局資料顯示,安華佳和公司經營范圍是“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投資咨詢;經濟信息咨詢(不含中介)。”
長安責任
民企合計持股54.71%
還有就是國內第一家專業責任保險公司——長安責任保險的股東,除公司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為國有資本外,其余持股超過5%的股東包括持股13.21%的北京林氏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持股12.26%的蘇州市地產開發經營有限公司、持股12.26%的高能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1.32%的廈門華融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66%的大連運達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均為民營企業,合計持股54.71%。
長安責任保險自2007年成立以來,保費收入直線上升,從2008年底的3.6億,到2009年底的11.2億,同比增長了兩倍多,再到今年前七個月份9.5億元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三成多。
除此之外,今年以來,公司今年獲批籌建上海分公司,成立不到三年的長安責任保險至此已經設立7家分公司。
另外,今年公司又引入一位副總經理王永文,此前其曾任陽光財險總裁助理、常務副總裁。
除了上述幾家民營資本合計持股比例超過50%的公司外,在另外一些保險公司的大股東中,我們也看到了民營資本的身影。
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民營企業集團復星集團。其關聯方上海復星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復星工業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參與持股永安保險。合計持股比例達到17.1959%,其中上市公司復星醫藥持股5.1708%。
浙商財險股東中,第三大股東上市民企雅戈爾持股18%,第四大股東民企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6.50%。
成立于2007年的安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由國有大型重點企業(占股比92%)和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