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跨國公司的新考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來,在國際企業界中,有一種輿論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正變得相對糟糕。這種輿論與少數跨國公司的領導者對中國經營環境的抱怨結合在一起,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在這種輿論的背后,暗藏著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那就是部分在華跨國公司的競爭力有逐步下降之惑。伴隨著競爭能力的相對弱化,是部分跨國企業的抱怨多了,問題出得多了。面對龐大但同時競爭也相當激烈的中國市場,不少跨國企業的態度可謂既愛又憂。
這是中國選擇對外開放戰略征程中的一個新現象。這個現象引發人們思考:中國的投資環境是不是變得糟糕了?一些跨國公司競爭力的下降,是不是跟中國的投資環境有必然關系?在華跨國公司未來又該如何突圍?
回看1978年以后的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決心“摸著石頭過河”的中國成功地規避了許多發展中國家改革路徑中的陷阱,其中,引進外國直接投資(FDI)數量的巨大,成為判斷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符號之一。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跨國企業在華事實上享受到了超國民的待遇。歷史已經表明,外資在中國獲取豐厚利潤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
隨著時代的變遷,跨國企業在華享受到的超國民待遇最終慢慢失去。以數年前的內外資企業稅賦“并軌”為標志,跨國企業逐漸進入了一個與內資企業較為公平的競爭階段。此次“并軌”,曾引發不少跨國公司本能的抵制。54家跨國公司一度“上書”中國政府,便是一個例證。
那么,對于跨國公司而言,中國的投資環境是不是變得糟糕了?答案很清楚:跨國公司只是從超國民待遇回到了國民待遇上。而在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軟性經商環境的建設等方面,應當說,中國是在不斷進步當中的。這一點,通過FDI的持續增長,就能看出。今年上半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9.6%,其中6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幅為39.6%。這些數據,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一些跨國公司競爭力的相對弱化,至少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競爭對手的實力在不斷增強;二是跨國公司自身的管理與運營中,也有不少值得反思之處。可以說,正是部分跨國企業的“內憂外患”,整體上導致企業競爭力的相對下降,在新的競爭格局中處于被動與尷尬的位置。
感謝1978年的正確抉擇,30多年來,一批中國企業伴隨著整體中國經濟的發展一同進步。盡管“以市場換技術”的選擇后來遭到了很多的質疑,但總體來說,一批中國企業在所謂的“與狼共舞”中,茁壯成長。這既體現在中國本土的市場競爭當中,也體現在中國融入全球化后更廣闊的競爭中。以聯想、華為等企業為代表,中國企業最終也走上了國際化道路。在某種意義上,一些跨國公司競爭力的下降,確實存在著與中國企業競爭力此消彼長的意味。
同時,跨國公司自身的管理與運營,也有些地方需要檢討。比如,一些跨國企業目前存在的“去本土化”問題,不信任本地員工,高管層主要由總部派出。結果既增加了運營成本,也因為高管團隊畢竟不夠熟悉中國文化、中國社會與經濟,導致事與愿違。又如,不少跨國公司存在遠程決策之弊。借用一位外企高管的話來說,很多跨國公司都是有非常強的“骨骼和肌肉”,它們體質非常好,但是腦力弱一些。腦力之弱,是因為遠程決策所致。遠在異國的指揮決策中心,畢竟隔膜于遙遠的中國市場,很多時候,決策效率與決策的科學性都大打折扣。
如此看來,少數跨國企業的競爭力相對下降,是個系統性的問題。如果一些外企領導者將之簡單地推到中國的投資環境上,既不是負責任的做法,也對企業的發展毫無益處。治病需要找到病根,對于這些跨國公司來說,當前應該重視的,是需要更為堅定的本土化策略,是要有更長遠的戰略眼光,是要對中國市場有更深刻的認知,以及推動與中國政府及民間機構更友好的交流。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堅決告別那些有弊無利的“去本土化”行為,并搞好與中國企業的長期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實現互利共贏。
當然,也要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少數跨國公司領導者針對中國投資環境的抱怨,本身也在說明,跨國公司還是很重視中國市場,還是希望在中國市場上有更大的作為。無疑,跨國企業的這種期望,符合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與目標。這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中國必須堅持開放的道路,并著力提升開放水平;另一方面,在投資環境的改善上,還應繼續有所為,包括推動法治建設與政府改革等,進一步增加決策透明度,規范行政行為,增加這片土地的投資魅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