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回歸穩健有利于防控通脹
鉅亨網新聞中心
業內專家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成為2011年的政策搭配。為了控制通脹預期,流動性管理必須發揮關鍵的作用,下一階段,我國應該根據形勢發展要求,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
中新社援引金融時報11月29日報道稱,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前不久在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系,繼續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水平回歸,其中提到“采取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讓市場對貨幣政策的轉型和央行進一步收緊貨幣信貸產生頗多猜測。多位業內專家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或將成為明年的政策搭配。
多股力量推高通脹預期
由食品價格領銜,10月份CPI創出兩年來新高。與此同時,國內資產價格也出現了快速上升。盡管政府針對“發燒”的房地產市場出臺了一系列緊縮性措施,但月度環比數據卻鮮見下跌。房價的堅挺也預示著服務價格將快速上升。
11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召開督促檢查穩定物價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工作動員會,部署組成國務院督查組,赴重點地區開展督促檢查工作。
在龐大的流動性支撐下,結合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業內專家認為,明年國內通脹形勢仍不容樂觀。從趨勢來看,本輪通脹預期正處于明顯加速上升軌道,何時見頂還是未知數。
如果說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那么寬松的貨幣政策在經濟快速復蘇的狀況下必將最終體現在通脹上。美聯儲的二次量化寬松政策,更增添了我國流動性過剩風險,使通脹壓力和資產泡沫風險驟增,宏觀調控壓力進一步增加。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我國人多地少的現狀決定食品因素推動物價上漲是一個長期趨勢,而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大勢所趨,資源產品調價等結構性物價上漲壓力也將長期存在,美聯儲二次量化寬松政策導致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會在明年充分體現。
為了控制通脹預期,流動性管理必須發揮關鍵的作用。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公開表示,“下一階段,我國應該根據形勢發展要求,盡快回歸穩健的貨幣政策。”
量化緊縮持續始終
實際上,翻開央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不難發現,即使在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后,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松之時,我國央行也始終在不斷重申要嚴格管理通脹預期,以控制實際通脹的發生。兩年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在調節流動性方面可圈可點,僅今年上半年,央行就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回收流動性。
只不過,隨著房地產等資產價格的不斷攀升,中國的通脹預期也屢創新高。澳新銀行中國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消費者會因為預期未來物價繼續上升而提前消費,這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劇通脹壓力。同時,隨著通脹的不斷上升,中國的實際利率開始轉負,投資者可能會選擇從銀行借出資金,投資在房地產、黃金和農產品上,進一步助推資產價格攀升。加之美聯儲推出二次量化寬松政策、“熱錢”的流動和大宗商品價格的飛漲,使我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不斷上升,進一步加劇通脹預期。
在通脹開始加速的背景下,我國央行一直在用量化緊縮的手段收緊貨幣信貸,不僅在本月連續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而且開始采用加息的手段控制不斷上升的通脹預期。但是,專家們認為,一方面我國貨幣當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貨幣政策回歸穩健應是當務之急;另一方面在宏觀調控中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顯然作用更大,抑制物價需要綜合措施。
穩健貨幣政策意義重大
胡曉煉明確表示,下階段,繼續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水平回歸。當前加強流動性管理是貨幣政策的重要任務,也是貨幣條件回歸常態的主要表現。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流動的變化情況,繼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安排貨幣政策工具組合、采取數量型工具和價格性工具以及宏觀審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為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
對于央行的表態,業內認為,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都還有上調的空間。貨幣政策需要在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控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配合穩健貨幣政策的應該是積極的財政政策,讓政府高企的投資為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有數據顯示,10月新增外匯占款高達5190.47億元,創30個月以來新高,環比大增79.27%。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如果這種態勢延續下去,年內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可能再提1.0至1.5個百分點。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直接觸發因素就是對沖巨額外匯占款。“要恢復其流動性管理功能,必須加息。”魯政委認為,由于中國的實際負利率已經達到200個基點,央行也需要加快升息步伐來解決實際負利率問題。如果利率水平有所提高,導致資產價格不急劇上升,“熱錢”反而不會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國家外匯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外匯業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返程投資、境外上市等渠道的資金跨境流動,特別是加強了對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短期外債的管理,強化了銀行在辦理外匯業務時的真實性審核義務,進一步打擊各種違法違規資金流入和結匯,對防范“熱錢”跨境流入帶來的金融風險非常有效,“熱錢”流入有望得到控制。
(付影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