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央行手足無措?德銀:因35年經濟「超大循環」結束了!
鉅亨網編譯張正芊 2016-09-12 17:15
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 駐英國全球信用策略部主任 Jim Reid 指出,長達 35 年的全球經濟「超級循環」正在逆轉,投資人、央行及政治人物若繼續用過去這段時間的經驗來規劃未來,恐怕會犯下「最危險的錯誤」。
Reid 發布報告寫道,這場 35 年的經濟超級循環,由全球人口發展趨勢驅動,尤其是中國及印度提供 10 億廉價勞工,以及一大群生產力旺盛的 35-54 歲的勞工投入職場。
他解釋,這輪經濟大周期從 1970 年代末期開始,先是中國重返全球經濟行列,接著歐洲共產國家一個個開放,加上印度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紓困後經濟自由化,這些發展為全球經濟加進 10 億廉價勞工。此外,當時全球勞動人口無論以絕對值或相對於全球人口,也剛好普遍大增。兩因素相加,形成全球勞動人力充沛的「完美風暴」。
不過 Reid 指出,在 1980 年時,35-54 歲這群勞動力最強、收入最高且最肯花錢的勞動人口,在全球主要經濟成長國家的比例最小;但隨後大增並觸頂,且自 2010 年以來開始減少。他警告,這很可能將令 1980 年至今一些全球投資的主要特徵逆轉。
Reid 表示,過去數十年的全球化趨勢,雖然令全球經濟實質顯著成長;但新興市場國家的薪資成長,卻是由已開發國家的中等收入人口付出代價。此外,經濟成長的果實也明顯分配不均,全球富豪的財富增長速度,超越已開發國家或接近已開發國家的中下階級收入成長速度。
這 35 年經濟「超級循環」在市場造成的後果,是全球股票及債券等資產價格大幅膨脹至 200 多年來新高。Reid 指出,資產價格在 1980 年時幾乎處於歷史最低點,卻在短短 35 年後飆上歷史頂峰。而全球央行在金融危機後大買資產,不但加重此趨勢,他們也是根據過去 30 多年經驗來採取這樣的行動。
有鑑於此,Reid 警告,由於全球人口結構持續惡化,至少未來 20 年實質經濟成長不太可能重返之前的水準;除非生產力能夠大增,才能出現較樂觀的發展。
換句話說,Reid 預期下一輪經濟大循環,實質經濟成長率將比之前低,通膨及公債殖利率卻更高,使得債券的實質報酬率為負;企業獲利也會更低,企業及富人的賦稅更重,但民眾實質薪資則將增加。股票的報酬表現雖然將超越債券,但卻缺乏長期報酬。
- 遊學是年輕人的專利? 壯世代遊學團正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