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期貨市場迎來歷史機遇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4 03:00
玉米作為目前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單一農作物以及糧食領域產業鏈最長的品種,其政策調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影響將是深刻的,這要求在推動玉米產業市場化發展、保護農民利益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三者之間做好工作。今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標志着實施了長達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9月13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玉米產業大會上,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分析預測部處長李喜貴表示,臨儲玉米收購2011年之前的成功運行得益於供求關系偏緊和玉米價格上漲;臨儲政策非常有效地實現提高糧食產量、保障農民增收等政策目標,但2012年以後,臨儲政策調整過於僵化,導致政策走偏,「三高」嚴重。
他指出,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三個核心要求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機制。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綜合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等發展因素,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機制。他認為,為推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應該積極采取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補貼深加工、信貸支持、促進種植結構調整、合理消化庫存等綜合性措施。
李喜貴認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可以實現「四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發揮市場在配置糧食中的作用,引導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來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實現藏糧於技,藏糧於地;二是有利於發揮主產區玉米資源優勢,降低加工企業的生產成本,擴大玉米加工轉化和下游產品消費需求;三是有利於減少玉米進口,促進國內糧食供求總量平衡;四是對生產者實行相對固定的定額補貼,有利於從長遠上保護糧農利益和積極性。
他表示,玉米市場將逐步發展成為按照價格規律運行的市場,發揮價格調節作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企業將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應充分發揮玉米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引導玉米現貨市場發展。
「臨儲政策改革是玉米市場化的重要信號,政策的改革對期貨市場的發展非常重要;期貨市場是體現市場機制的場所,期貨市場自身發展對玉米市場培育起到良好作用。大商所在規則的創新方面這兩年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實施的是玉米集團倉庫,正在研究下一步實施集團倉單,玉米有望可以實現全國交割。」大商所副總經理魏振祥在9月12日永安期貨同期召開的玉米產業風險管理論壇上表示。
隨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市場化的玉米價格波動將較以往劇烈,產業十分需要對沖風險的工具,這實際上給玉米期貨市場帶來了歷史機遇。
與會嘉賓認為,第一、大的結構上玉米總體供大於求。第二、在新糧上市之際,農民賣糧的壓力是非常大,今年的貿易企業和原料的用戶要做好遠期的風險管理,明年3、4月份很關鍵。第三、從期貨交易的角度,看好玉米和淀粉的價差縮小。第五、國家保護農民利益方面,更傾向於補貼政策。第六、期貨的盤面來看,最近淀粉增倉比較多分歧也較大,大商所C1701月期貨多頭未向遠月移倉,說明對遠月興趣不大或觀望。李喜貴認為,玉米價格在幾年內都會處於下行通道,預測市場會面臨更多波動和不確定性。
浙商期貨總經理胡軍在會上表示,玉米產業可以借用場外期權進一步優化套保策略。她表示,除了期貨,也可借用場外期權進一步優化自己的套保策略,制定符合企業及產品特點的的個性化產品。此外,場外市場的發展也能對期貨價格形成更好的、綜合性的「解釋」,利於價格發現功能發揮。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