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信貸支持實體經濟須與「調結構」相結合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0 08:50
安邦咨詢授權和訊網智庫發布
圍繞實體企業流動資金緊張、融資成本過高等突出問題,日前河南省出台了《銀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二十條措施》,也成為繼山西省和山東省之後,第三個拿出相關具體措施的省份。
具體來看,河南省在「二十條」措施中首先提出,銀行的資金投放要突出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確保今年全年新增貸款超過4500億元。對煤炭、鋼鐵、有色等重點改革領域,堅持有扶有控、區別對待。對於政府明確的優質骨干企業名單或重點企業,特別是「三煤一鋼」(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鄭煤集團、安鋼集團)等省管國有工業企業,要集合、引導金融資源集中支持。
「二十條」還要求省內770家符合規模要求的企業全面組建債委會,債委會集體研究增貸、穩貸、減貸、重組等措施,不得隨意停貸、抽貸。在降低企業負擔方面,要求銀行機構充分利用政府過橋資金池的作用,做好對實體經濟續貸、增貸、增信工作。在發展普惠金融方面,則要求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要實現「三個不低於」目標,單列涉農信貸計劃,並將對小微、涉農、扶貧不良貸款率容忍度提高了2個百分點。
應該說,受國內市場環境惡化、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債務違約范圍不斷擴大、銀行壞賬壓力持續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今年以來,國內銀行業對實體企業的放貸意願明顯下降,更加趨於謹慎,抽貸、斷貸和停貸的現象十分普遍。根據安邦智庫(ANBOUND)在實際調研中了解到的情況,大量民營企業更是首先成為銀行抽貸、斷貸的對象,很多發展前景不錯、只要給一些幫助就有可能緩過氣來的企業,最終沒能避免倒閉的結局,十分可惜。
這種情況,無疑讓國內本已惡化的投資形勢特別是民間投資更加嚴峻,企業對經濟和市場前景的預期更趨負面,更難以恢復投資實業的信心。當前,中國經濟剛剛開始啟動實質性改革,需要經濟平穩發展來配合改革,銀行大范圍的抽貸斷貸雖然有可能讓銀行自身的風險敞口得到更好控制,卻會引發實體企業大范圍關停,嚴重惡化就業和投資形勢,給社會維穩和確保經濟增速帶來更大壓力。
有鑒於此,8月份,銀監會要求各債權銀行金融機構應當一致行動,強調「不得隨意停貸、抽貸,要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實現解困」。更早些的時候,山西省已出台細則,要求省內金融機構對優質煤企和主動去產能、有一定清償能力的煤炭企業,通過實施調整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措施,優先予以支持。山東省也明確規定要完善和落實大額授信聯合管理機制,嚴厲查處銀行單方面對大客戶進行抽貸、斷貸和停貸行為。我們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地方政府出台類似政策驅動銀行向實體企業放貸,以幫助企業紓困。
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團隊還認為,雖然地方政府有很大意願推動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各地企業當然也希望能拿到銀行融資,但政府推動銀行放貸,給誰不給誰大有文章。從上述三省拿出的細則來看,作為政策重點實施對象的「骨干企業、支柱行業」,多半會落到國有企業身上,只有極少數上規模的民企能獲得好處。而商業銀行目前對實體經濟都避之不及,該政策未來在銀行這里能得到多大程度的落實,也有待進一步觀察。
在我們看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還在於如何推動銀行信貸與降槓杆、調結構取得平衡。河南、山西等地提出的政策表面看是促進銀行多放貸,實際上這是個系統性的政策調整。中國經濟雖然要兩條腿走路,但調結構始終是中心任務。如果沒有結構調整,加大放貸就容易在原有的結構上增槓杆。因此,要利用當前經濟不斷下行、市場需要出清的歷史機遇,堅持去槓杆、調結構的主方向,這也應該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的主基調。
為此,地方政府在政策的細化、平衡方面,要更多從「調結構」處着眼,政策的設計應更加細化,框架更加平衡,並需要更多的市場化,讓銀行與企業更多的對接,而政府提供配套服務,比如增信、擔保等。如果地方政府過於強調現實利益、局部利益,而不是在調結構上下更多功夫,克服「重國輕民」思維慣性,那麼中國經濟重蹈2008年覆轍、錯過經濟調結構的可怕局面,恐怕就將再一次來臨,那時中國經濟的結局如何,也就毋須多言了。
繼河南、山東、山西省之後,預計將有更多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細則,限制銀行對實體企業的停貸、抽貸行為,給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金融政策支持。重要的是,這一政策應該和「降槓杆、調結構」相結合,必須被當作系統性的政策調整來對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