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馨專欄】老屋強制健檢解決了誰的問題?
陳鳳馨 2016-09-23 10:50
公共政策如果忽略了人,立意良善的公共政策,常常讓弱勢者反而受害或身陷困境。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昨天透露,內政部正研擬修法,推動三十年以上老屋強制健檢,老屋買賣需附健檢證明,讓買方了解房子是否安全。
花敬群是在「避開 921 地震的危險基因,讓防災型都更真正防災」研討會中提出這項政策方向。
看到這個研討會的題目,我一開始不太敢相信,以為媒體文字能力太差,寫錯研討會題目,怎麼可能有個研討會題目會如此單一、直線、直接定結論,絲毫不考慮研討會本身希望帶進的多元討論。
不過研討會可以單線思考,只考慮單一目標,但公共政策影響眾人,就不能直線地物理性思考,因為公共政策涉及的總是眾人,少則數萬人、多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這些眾人各有不同年齡、社經環境、人際支援系統,面對政策各有不同的應變能力,所以只要不考慮所涉及的人群總總面貌,看似想解決問題的政策,常常製造更多問題與衝突。
內政部的資料本身已經說明加速老屋都更已是刻不容緩,目前四十年以上的老屋已多達一百四十萬間,未來會以每十年增加兩百萬間的速度增加,二十年內,全台灣八百多萬的房子中,將有五百四十萬間的房子高壽四十年以上。
如果以一間房子內居住三人來計算,目前有四百二十萬人居住在四十年以上的老屋內,依照目前一年只有一千間老屋更新的速度,二十年後,會有一千五百萬人居住在老屋中。
建築業界一般認定鋼筋混凝土住宅的耐用年限是五十年,如果再考量十七年前九二一地震前偏低的耐震規範,老屋雖然不能確定危險,但無論是防災能力或對高齡者居住的安全便利,確實潛藏高度風險。
強制健檢、買賣老屋附健檢證明的政策,就是從安全角度出發而構思的政策,這項政策應有的配套措施,許多房地產業界的朋友都已提出,健檢專業人力是否足夠?費用由誰負擔? 後續修繕如何處理?這些配套當然重要,但我想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人」身上。
台灣過去十年房價高漲,部分人在看待房屋政策時,先將房屋所有者視為有錢人,以此基礎設定房屋政策,常常讓只有一間自住房屋的中產階級或中低收入者成為受害者。
台北市以二○一四年七月一日取得使用執照為界線,新屋的房屋單價大幅調高,造成老屋都更變得更困難,許多都更案的原屋主,只要一考慮到老屋更新後三級跳的房屋稅就卻步,因為住得起的房子,可能一改建就變成住不起的房子。
這正是單線思考政策引發間接效應的例子之一。
因此考量老屋強制健檢與買賣附健檢證明政策也要仔細探究,老屋居住者是否真的都負擔得起房屋健檢費用?
如果因資金急需而必須售屋的老屋屋主,會不會因為無力負擔健檢費用而無法售屋,或者成為投資客壓低價格的藉口?
如果老屋價格因此崩跌,窮到只剩下一間房子的退休族群,是否連以房養老的選擇都沒有了?
回到這項政策的原意,利用老屋健檢警告民眾居住不安全,希望以此逼迫老屋都更?只是人心真會如此單線思考嗎?
九二一地震、台南大地震後,許多大廈、公寓被貼上了紅單、黃單,認定是危險建築物,但即使是被貼上了紅單的危險建築物,因為仍有修繕或改建不同的選擇,屋主們常常拖了十年以上,仍無法達成共識。裂痕處處甚至歪斜的建築物不必健檢也知道危險,屋主共識都如此難以達成,強制健檢後的一份報告對屋主共識能有多少凝聚效果?
一項政策如果對達成目標效果有限,卻可能對弱勢者造成傷害,推動前就要小心翼翼。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