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全球貿易新常態緣於金融危機的後遺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8 16:10
和訊網消息全球貿易新常態與經濟治理新框架研討會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舉辦。28日,世界銀行前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在研討會上表示,全球貿易的新常態,背後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沒有走出2008年的危機所帶來的後遺症。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讓貿易恢復常態?我想讓貿易恢復常態的前提是什麼?是發達國家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然後讓它經濟增長,恢復常態,那麼全球經濟貿易才能恢復常態。
2008年以後,為什麼突然間貿易增長下了一個很大的台階,我想是因為2008年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的爆發。金融經濟危機的爆發導致很多人失業,失業之後收入沒有了,當然消費就下降了,而且危機爆發了以後,消費這方面的需求下降,就導致很多國家在現有的產業上面出現了產能過剩,有了產能過剩以後,投資的機會就減少了。那麼這就表現出來,在2008年危機爆發的時候,突然間全球貿易出現懸崖式的下點,各個國家貿易突然間減少,失業突然間增加,包括在中國沿海地區,有2000多萬個工人面臨失業的危險。當然在2008年11月份的時候,在華盛頓召開的20國集團的第一次高峰會議,那麼在這一次高峰會議的時候,20個集團達成了三項協議,這三項協議是每個發生危機的國家,回去以後解救他們的金融機構,避免他們金融機構的崩潰,出現像1929年、1930年的時候由於銀行體系大量崩潰,導致整個30年代的經濟大簫條,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每個國家回去以後,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方面提供社會保障,避免因為失業造成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投資來驅動需求,穩定經濟、創造就業。第三點,堅持開放政策,過去發生危機,一個國家出失業率的增加,很容易變成貿易保護主義,那麼他原來的想法就是說,我本來要進口一些產品,如果我不進口,在國內生產,好像能夠增加國內的就業,但是你減少緘口的話,那麼你的貿易伙伴就要減少出口,他減少出口的話,他的就業就要下降,失業就要增加,當他失業增加了以後,他的需求就減少,對你的貿易出口也減少,所以導致的結果其實是一個大家都輸的博弈。所以在20國峰會上面,大家達成一個一致,就是說不管國內的就業狀況怎麼樣,大家都要堅持開放的貿易政策。那麼在這三項政策的共同發育之下,2008年這場危機避免了像1929年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導致整個30年代的經濟大簫條。但是經濟大蕭條是避免了,但是經濟大衰退並沒有避免,主要的原因就是說,從2008年的危機到現在,已經有7年多的時候了,但是發生危機的發達國家並沒有完全復蘇。我們知道,發達國家過去每年的經濟增長是3%和3.5%之間,但是到現在,7年的時間過去了,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雖然好一點,也不過在2%和2.5%之間,歐洲國家是在1.5%之間,日本從1991年的泡沫經濟破滅到現在是每況愈下,在0到1%之間。那麼他們這些,目前還占全世界GDP的將近一半,還並沒有文化復蘇,如果他們不復蘇的話,他們的需求就減少,當然就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情形。那麼這種情形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變成一個新的常態,因為我們知道,發生危機一定代表這個國家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不然的話不會爆發危機的。那危機爆發了以後,除非你真正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不然這個國家、這個經濟很難完全恢復正常。
那麼對於發達國家發生危機以後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大家是有共識的,但是為什麼危機發生都已經8年了,那發達國家到目前還沒有真正進行結構性的改革,所以在今年的杭州峰會上面把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主題提出來,讓各個國家來推行。但這個主題是提出來了,是不是真的能夠落實?為什麼結構性改革那麼重要,但是推行那麼困難?那就要看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對發達國家來講,結構性改革的內容包括,工人減少工資、減少福利、金融機構去槓杆、政府減少赤字,如果他們減少工資、減少福利,它的生產成本是降低了,競爭率就應該提高了,這當然對國家是好的。如果金融機構能夠真正降低槓杆,那麼金融機構發生風險的情形可能就會低,如果遭受一些沖擊的時候,它應對風險的能力也會強,金融會比較穩定。如果政府能減少財政赤字,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這個國家碰到一些內部、外部沖擊的時候,政府進行反周期的能力會提高,經濟會比較穩定。
所以結構性改革確實很重要,如果這個能推行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經濟競爭力會增強,經濟穩定性會提高。那麼這麼好的事情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還不推行?最主要是因為這些結構性改革在推行的時候都是收縮性的,都是降低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如果你的工資和福利減少,等於消費的減少,金融機構去槓杆的話,金融機構能夠貸款支持消費跟投資的錢就少了,那消費跟投資一定會下降。
政府的財政赤字不是用來支持消費就是支持投資的,政府的財政赤字減少了,就代表消費跟投資就要下降了。那麼消費跟投資在一個經濟體里下降的話,那麼總需求減少、經濟增長速度放慢,就業機會一定會減少,但是發達國家現在增長率已經很慢了。就業的狀況已經不好了,這種狀況要推行結構性改革,基本上推行不下去。因為在失業率很高,經濟增長很慢的狀況下,它要推行結構性的改革,政治上是行不通的。
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過去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地區發生金融危機。那麼過去怎麼解決問題?過去一般金融經濟危機是在一個發展中國家或是一個發展中地區發生,那些國家跟這些地區發生的時候,通常會怎麼樣?都會到國際貨幣基金要求幫助。
那國際貨幣基金,只會開出三個藥房、三把斧頭:第一個:要發生危機的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就像在東亞金融危機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要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做得那些事。第二個:要發生危機的國家,大量貨幣貶值。因為結構性改革,如果這些國家貨幣大量貶值的話,那麼它的出口競爭力增加了,那麼就可以靠出口增加創造的就業,來動對沖結構性改革損失的就業,給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
當然這兩個政策的推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生正面的效果。那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會給一筆短期的貸款,讓他渡過。這是過去再一個國家、地區發生危機的時候,它所采用的辦法。現在這個辦法不可用,為什麼?現在發生危機嚴重的歐元區的國家,像希臘、西班牙、意大利,他自己沒有獨立的貨幣,他不能用貨幣貶值,增加出口來創造它結構性改革的空間。
那當然你可以講說,歐元區能不能貶值,給南歐國家創造結構性改革的空間?問題是,這次的危機是在發達國家同時發生。發達國家的產品,在國際上是相互競爭的,如果歐元區想用貨幣貶值的方式增加出口,給發生危機的國家創造結構性改革的空間,那麼它增加了出口,搶走的是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但是美國它的結構性改革也還沒推行,它絕對不會犧牲自己,給歐洲國家進行結構性改革。所以,如果歐元想編制給結構性改革創造空間,美國也會用競爭性貶值跟他對沖,如本也會這樣。反過來講,如果美國想這麼做,歐元也會貶值,日本也會貶值來對沖,實際上這就是2008年以後發生的情形。
那導致的結果,大家都沒有辦法,找到一個替代方案,那麼讓他有結構性改革的空間。那麼如果不推行結構性改革,經濟就很可能像日本從1991年以後到現在陷入所謂迷失了20年,經濟非常疲軟,比他正常增長的速度慢,然後國際貿易也會受到抑制。我想他們長期經濟的停滯,或者現在有人所說的新的疲態,那麼它經濟增長慢了,它就影響到全球貿易的增長。
我想全球貿易的新常態,背後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經濟沒有走出2008年的危機所帶來的後遺症。那麼在這種狀況之下,怎麼讓貿易恢復常態?我想讓貿易恢復常態的前提是什麼?是發達國家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然後讓它經濟增長,恢復常態,那麼全球經濟貿易才能恢復常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