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華盛頓郵報最佳作品:《誰在收藏中國》中國文物流失紀實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3 09:10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西方「收藏家」們是如何在一百年間前赴後繼地獵獲中國珍寶,並最終極大地豐富了美國的博物館館藏?文物商販、博物館研究員和中西方的官員們為了這些國寶,又發生了怎樣的競爭和糾葛?《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誰在收藏中國》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本書為《華盛頓郵報》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文物局司長傾力翻譯。講述

一部關於中國文物流失的百年紀實,探尋國寶回歸的曲折之路。該書的兩位作者,卡爾·梅耶此前是《紐約時報》一名社論作家,謝林·布萊薩克則是一名擁有藝術史學位的紀錄片制片人。他們研究了大量個人書信、文件、歷史記錄,還有一些主要人物的回憶錄,以此梳理出了一部關於美國人為了得到中國的藝術珍品而長途跋涉的驚險故事,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今天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書中除了展現了廣為人知的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等稀世珍寶被破壞、盜取的過程,還有許多國人並不了解的、有系統的收藏活動。比如為美國間諜機構工作的喬治·凱茨是如何完成了他的明代家具收藏;洛克菲勒家族每一代人之間關於中國藝術的品位有何不同;奧委會前主席艾弗里·布倫戴奇是如何擁有全美最大量的中國青銅器收藏,等等。

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兩位作者對此也描繪出一幅西方「收藏家」們為了爭搶文物而展開的斗智斗勇的故事畫卷。首次完整披露了在收藏中國文物的過程中,收藏家個人和美國各大博物館所經歷的波折。


西方的侵襲究竟是對中國歷史的瘋狂掠奪,還是在無意中讓文物能夠得以保存,使其免遭戰火和貪婪之人的損毀?這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焦點。梅耶和布萊薩克在這個問題上也莫衷一是。但現階段,使這些文物免於在中國內戰中被毀的美國博物館理應繼續保留其藏品嗎?假如中國想收回,條件應當是什麼?在該書中也有詳盡的探討。

【書籍信息】

書名:《誰在收藏中國》

作者:[美]卡爾·梅耶,謝林·布里薩克著;張建新,張紫微譯

定價:68.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來到中國,從洞窟、宮殿和畫商的密室里搜刮藝術珍品,盜走了雕塑、家具、瓷器、書畫等大量國寶。敦煌壁畫、龍門石窟、昭陵六駿……這些稀世珍寶現存何處?在盜寶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華爾納、盧芹齋,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幕後黑手」?兩位作者通過查閱私人文件、歷史檔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憶錄,詳細敘述了從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段時期,以美國人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設法獲得中國藝術品的一段歷史,這些文物最終催生了中國古董市場在歐美的蓬勃發展,也激發了中國人依靠藝術市場促使國寶回歸的努力。

作者簡介

謝林·布里薩克:藝術史學者,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獲獎紀錄片制作人,美國《考古》雜志特約編輯,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際先驅論壇報》《民族》《軍事歷史季刊》等報刊的撰稿人。

卡爾·梅耶:歷史學家,任教於耶魯和普林斯頓大學。曾長期擔任《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駐外記者和社論撰寫人,《世界政策雜志》編輯。他寫過14本書,包括有關文物非法交易的《被掠奪的歷史》《藝術博物館》,與布里薩克合作撰寫過《陰影下的競賽》《國王擁立者》。

張建新: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系,長期從事中外文物、博物館交流工作;曾就職於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作為美國梅隆基金會研究員,赴美考察過美國博物館管理運營;目前就職於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譯著包括介紹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發展歷程的《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變革記》等。

【附錄】

譯者序

有關本書翻譯,有必要在此做幾點說明,談些翻譯過程中的感想。

首先是書名翻譯。網上已對本書有過不少介紹,將其譯成《中國收藏者——美國人對亞洲藝術的世紀尋寶》(ChinaCollectors:America』sCentury-LongHuntforAsianArtTreasures)。應該說,那個書名譯得准確,既簡要概括了本書核心內容,又突出了引人眼球的「尋寶」,有助於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

照搬已流傳開來的書名有許多好處,且不勞而獲。然而,譯者通常希望有自己的譯法,只要它忠實原文,不走偏跑題。因此,經與中信出版社商量,最終決定將書名定為《誰在收藏中國——美國獵獲亞洲藝術珍寶百年記》。

此舉似乎有些膜拜標題黨,故弄玄虛。但縱觀全書各章節,都向讀者講述了誰、如何獵獲(掠奪、征購、征集、收藏、出售)亞洲和中國藝術的歷史事件和故事,突出了「記人、記事、記物」。以「記」作為本書中文書名,也與原著以史料為基礎的嚴肅內容協調一致,相得益彰。

其次,有關本書內容的翻譯。原著所附「索引」對中文讀者用處不大,因此予以舍棄。除此之外,原著其他所有內容原封不動。起初,曾考慮對「資料來源」部分逐字逐句翻譯;考慮到保留資料來源原文,更易於讀者、專業研究人員查閱注解出處,遂采取了在各章節中以黑體顯示注解句子,不再從頭至尾翻譯「資料來源」原文的做法。

第三,對本書內容的總體看法。為撰寫本書,原著作者查閱了大量中文讀者不曾、未能接觸過的相關史料。那些保留在西方國家博物館、大學、檔案館等機構的歷史資料,對中文讀者更多了解圓明園、昭陵、龍門石窟等「國寶」文物流失的歷史過程極為重要。對研究者而言,將那些史料與國內留存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研究,也是一件很吸引人、很有現實意義的工作。

本書涉及的人和事(過去的和正在發生的),應比本書表述的更錯綜復雜,只算是中國文物流失歷史過程中的點滴案例。原著作者在試圖通過列舉不同史料顯示客觀公正的同時,對相關事件和人物表達了自己研究得出的觀點和認識。

同時,或許因所收集資料限制,原著作者對當代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出境文物展覽管理、流失文物返還等相關文化政策,仍有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誤解;對中國新疆文物展覽赴美展覽出現問題的分析推測,甚至屬於某種(西方對中國慣有的)過度聯想。對此,相信中文讀者會有自己的客觀判斷和主見。

第四,翻譯本書的感想。目前,有關盜墓、收藏的書籍很有市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閱讀文化現象。與其相比,雖然本書穿插情節引人入勝的故事,但它不是小說,屬於更倚重史料的「歷史傳記」著作。原著作者有感而發研究撰寫本書時,有其針對性很強的現實目的:即在穿越時空講述中國文物流失歷史遭遇的同時,對當代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等領域發生的熱點事件評頭論足,通過提出中國如何應對歷史上被掠奪文物等問題,研究探討中國文化政策、乃至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

之前,譯者曾翻譯出版過《商人與收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記》和《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博物館變革記》;其中涉及了一些與本書內容交集的人和事,對本書翻譯大有裨益。翻譯那兩本書時,譯者始終抱着一種事不關己看熱鬧、享受咬文嚼字的愉悅心態。譯至有趣之處,自娛自樂,感嘆美國人能如此創建、變革運營博物館,贊嘆在美國國家發展過程中,博物館竟發揮着如此重要的社會作用。

本書翻譯,卻自始至終讓人倍感郁悶壓抑,難以輕松樂呵。其中原因,並非理清書中人和事不易,或字斟句酌、找准弦外之音讓人糾結。心情沉重的原因之一,是譯者對書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有所了解,在不同博物館接觸過那些中國流失文物;在翻譯本書過程中,對那些文物的流失經歷有了更多了解和認識,增添了歷史厚重感。因此,直至撰寫這篇序言,譯者也未產生翻譯工作已「大功告成」的喜悅,對書中描述的一些場景仍有切膚之痛。

翻譯期間,也出現過短暫的令人感動時刻。「文革」時,洛陽市黨委書記命令洛陽農機學院師生晝夜保護龍門石窟,避免其舊傷再添新傷痕。那一段文字,讓譯者激動不已。當然,無論有人舍生忘死拯救美人,還是挽救當初被認為屬於「封資修」的文物;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壯舉,總會讓人感動,產生無限敬意。

如今,那些早年流失的中國文物,在西方相關博物館成為各國觀眾的所愛,盡管很少人知道它們顛簸流離的悲慘經歷。在圓明園、龍門石窟、昭陵、敦煌……那些文物被掠奪留下的痕跡仍清晰可見。本書提出的文物返還問題,有助於中文讀者從法律、道德和歷史視角,對掠奪者和自身進行更深入思考、反思。

本書體現了中國遭受「三座大山」壓迫的百年屈辱史。今天,同胞們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出國門,放眼世界,許多人與本書涉及的流失中國文物有約、或偶遇。對待流失中國文物,目前有兩種頗為流行的觀點:一種是義憤填膺,隨時強烈要求西方歸還所掠奪的中國文物,認為回來就好,哪怕是巨資回購;另一種觀點認為,流失文物在西方受到了良好保護,對弘揚中華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續留在國外挺好。後一種觀點,或許夾雜了某些情緒,對中國文物至今仍在非法流失的現狀不滿,恨鐵不成鋼。

顯然,人們對文物返還問題爭論不休的原因很多,其中關鍵,是難以定性當時文物離開原屬國的方式,既它們屬於非法掠奪、流失?還是正常交易、合法離境?有的不言而喻,更多的是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模糊不清;各國會繼續為自身利益各抒己見,很難達成共識。

不久前,法國因館藏中國文物被盜事件,無限期關閉了楓丹白露王宮(博客,微博)的中國館,是否再對公眾開放不得而知。那種狀況發人深思。多年以來,法國人曾以那里收藏中國圓明園被掠奪文物為榮;現在,那種榮耀感正在消退,法國公眾也開始反思侵略掠奪他國文物的歷史。對前往法國的中國游客來說,在那里看到流失中國文物,心里一定是五味雜陳,過去的傷心事,肯定會影響出國旅游的興致和對法國的好感。當然,類似情況還會在西方其他有關國家出現。

此時出版此類譯作,對中文讀者可謂恰逢其時。相信中文讀者通過閱讀本書,會更多了解、思考中國流失文物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公眾對此問題的認知和態度,對推動開展相關工作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我請女兒合譯了本書。我一直相信散養,從不嘮叨要求她好好學習。此次合作,讓我對她的中英文水平刮目相看。後生可畏,一代更比一代強。有些事情,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女兒的成長,代表了一代新人的進步成熟,讓父輩人對中國的未來,有了更多信心和期望。

在此衷心感謝原著作者,感謝他們在一個可能屬於費力不討好的領域刻苦鑽研,為讀者奉獻了一本如此有意思、有意義的專著;感謝中信出版社的李楠女士,她的積極支持,保證了本書中文版的順利出版。

最後,雖然譯者在翻譯時盡心盡力,因能力等所限,譯文肯定存在不准確、錯誤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張建新

2016年5月底於北京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