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全球化的走出去和引進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13 19:10
引言: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都會給財富管理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而開放和全球化,已經是財富管理行業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金融市場的開放是相對比較緩慢的,管制也比較嚴格。源於對金融系統安全和穩定性的擔憂,金融開放必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政府積極參與和引導。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的金融市場自由化進程不斷深入,近幾年對內深化改革的同時也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財富管理行業作為我國金融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在積極地對外開放,順應全球化趨勢。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尤其是去年8.11匯改推進的匯率市場化改革之後,人民幣成功入籃SDR,人民幣國際化增強了人民幣與全球市場的聯動性,我國資本市場對全球的影響也逐步提升。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正積極有序地推動財富管理市場的雙向開放,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在走出去方面,以前受制於頂層制度的限制和客戶理財觀念的滯後等因素,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資產配置集中在國內。隨着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資本賬戶將逐步放開,從2007年開始發行QDII產品,到2013年QDLP在上海自貿區破冰啟動,2014年QDIE在前海試點落地,再到QDII2、滬港通、基金互認,以及深港通和滬倫通這些下一波開放試點業務。這一系列的政策層面動作,表明了國家一直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國內財富管理機構跨境投資的開放進程。而隨着人民幣貶值,國內資產荒,人民幣資產波動增大等因素的影響,國內財富管理機構對海外市場關注度逐漸提升,全球資產配置概念被提上新高度,今年以來,各類QDII基金的銷售持續火爆,信托、第三方理財等財富管理機構也相繼發布了大量以海外地產投資為主的金融產品,並獲得廣泛追捧,各大機構積極開拓海外資產配置業務。國內財富管理機構進行境外投資有利於中國經濟更好的分享全球經濟發展的果實,目前國內機構全球化配置比例偏低,全球資產配置將是大勢所趨。
對外開放是雙向的,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允許雙向流通才是公平的政策。在國內財富管理機構進行全球化配置的同時,也需要將國內金融市場和財富管理行業對外資開放,只有雙向的流動,才能實現資源的更優化配置。近期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15》就提出2016年要擴大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並強調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高國內居民投資海外金融市場以及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金融市場的自由程度和便利程度。這些措施將促進境外資產管理機構進入中國,加速中國金融市場成為全球財富機構的重要投資領域。近年來,外資和境外機構參與國內財富管理市場的步伐在加快,股市、債市在循序漸進地引入海外投資者,在一些金融行業擴大外資持股比例。除上述提到的滬港通,基金互認,深港通外,還有很多財富管理行業對外開放的案例,例如國內首家外資控股基金公司被證監會核准,CEPA框架下首家兩地合資多牌照證券公司獲證監會批准,外資從事境內私募基金業務獲批,在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同時在多個領域展開。目前,這些探索都在繼續,並有加快之勢。前段時間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在中國注冊公司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表明在政策逐漸放松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國外財富管理機構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引進境外資本和先進的財富管理機構,將給國內帶來成熟的理財服務、先進的投資理念和完善的管理體系,促進財富管理行業的良性競爭。國內集中爆發的海外投資需求,會加速資本的外流引發金融市場的動盪,而吸引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市場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這種風險。雖然對外開放會給金融體系帶來很多潛在的風險,財富管理機構也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但只有開放才能實現資源的更優化配置,只有開放才能拓展更大的市場。根據興業銀行(601166,股吧)和波士頓咨詢共同發布的報告顯示,到2020年中國境外資產配置的比例將從目前的4.8%上升到約9.4%,新增市場規模達13萬億人民幣,這將為財富管理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同樣隨着國內金融市場不斷成熟,中國資本市場受到全球投資者的認可,並且納入各類全球指數,也會帶來同樣等量級的市場機會。
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都會給財富管理行業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而開放和全球化,已經是財富管理行業不可阻擋的趨勢。
文章來自恆生世界2016年第五期,和訊網已經獲得相關轉載授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