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數據並不總是可靠 是時候把它拉下神壇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0 08:30
有評論指出,它是經濟領域的至尊魔戒,是壓倒一切的數據。國內生產總值(GDP)這個指標讓決策者全神貫注,也讓市場着迷。交易商根據對GDP表現的預期來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FED)政策的預測進行微調。還有些預測機構想要提供實時預測。然而這個指標顯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靠不住。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想想2014年日本經濟表現引發的爭議。據官方數據,當年日本GDP下滑0.9%;但日本央行最近根據其他數據來源進行的研究結果則是,GDP增長了2.4%。
再舉一個例子:英國199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在當時看來很嚴重,GDP從高峰跌至低谷下滑了4.3%;但現在的數據顯示降幅只有2%。哪種情況更符合實際:是決策者經歷並利用當時可獲得的數據計算出的大幅滑坡,還是此後經過多次修正得到的較為和緩的數據?
如此大的差異銷蝕了對GDP作為評量經濟指標的信心。更普遍的是,一連串似乎沒完沒了的修正,令人質疑如果當初是以修正值為依據,決策者的作法會有多大差異。兩年前,歐元區本已十分艱難的經濟復蘇在2014年第二季陷入停滯,讓歐元區響起警報。增長停滯是歐洲央行為2015年初走向量化寬松給出的理由之一。然而,根據最新數據,歐元區2014年第二季實際增長0.2%,雖然微弱但也不是那麼令人沮喪。
GDP是計算一個經濟體在一個季度及一年期間經通脹因素調整的附加價值總和。實際GDP數字可用來與潛在GDP進行對比,以估算經濟產出是符合、低於或超越產能。
然而,盡管理論上不錯,GDP在實際操作上是一個不可靠的指標,而且愈來愈變成像是缺陷嚴重產物(grosslydefectiveproduct)的縮寫。
別的不說,每當出現了更完整、更新的數據,GDP數據便會變動。另外,國家統計官員也會修改統計定義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反映出不斷變化的經濟樣貌,例如近來將研發納入為投資項。
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GDP的定義,即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值,與實際經濟活動方式的相關性越來越低了。GDP發明於很大程度上處於封閉狀態的工業經濟時代,用GDP來估算如今更為開放的由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表現則非常難。尤其是,決定價值究竟是在哪里增加的,這個問題變得更為棘手,因為跨國公司使用全球供應鏈來利用知識產權並且轉移業務避稅。
那麼,愛爾蘭GDP數據變得面目全非也就並非偶然,這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由於公司稅率較低吸引了美國跨國公司。經濟增長數據向上修正一般會受到歡迎,但今年夏季愛爾蘭GDP的上修幅度卻讓人難以置信。官方數據顯示,愛爾蘭2015年GDP增速從本就很快的7.8%上修至異常高的26.3%。此舉非但沒有美化愛爾蘭經濟表現,反而讓其GDP數據信譽掃地,因其僅僅反映了一些大型公司將部分業務搬到愛爾蘭。經濟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除了愛爾蘭的債務--通常以占GDP的比例衡量(具有誤導性)--看起來不那麼沉重了,2015年債務與GDP之比從2014年的108%降至79%。
更為重要的是,GDP數據愈發不能代表數字時代。Facebook等網絡巨頭提供免費服務,但GDP數據不包括價格為零的產品。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在線預訂旅行事宜,而非通過代理商,但他們這種行為與無薪的家務活動一樣,並不計入GDP。除了難以衡量數字產品對GDP的貢獻,在數字時代以國界來劃分經濟活動的界限也越發過時。
但是,用GDP來衡量經濟表現的缺點卻一直存在。半個世紀之前,羅伯特·肯尼迪(RobertKennedy)曾說道:國民生產總值(GNP)包含一切,卻將人生價值排除在外。如今,中國追求GDP增長,制定增長目標,而民眾健康和生活質量卻因空氣和水污染受到嚴重影響。
現在是時候將GDP拉下神壇了。中國應取消無益的經濟增長目標。投資者和決策者應該接受數據革命,找出更好的衡量經濟脈動和體質新方法。千禧年前夕,GDP曾被稱作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問題在於:只有上個世紀是如此。(文章來源:路透中文網(博客,微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