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村民的好支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0-21 11:40


2016年9月15日是農歷中秋佳節,在這個本應合家團圓的節日里,福建省古田縣卓洋鄉莊里村的全體村民卻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這一天,他們敬愛的黨支部書記周炳耀,為了保護村民生命財產免遭損失,被無情的洪水奪去了寶貴的生命。

忠誠的共產黨人

四面環山的莊里村,一條無名小河穿村而過。平日里只是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溪,台風一來就變得洪水滔滔,令人望而生畏。站在沒有護欄的石板橋上,莊里村支委張華忠講述起周炳耀生命的最後時刻。

15日凌晨5:50,周炳耀發現老人活動中心路邊的菇棚被雨水損壞,竹子、菇筒等堆積物散落,堵住了路邊橋墩,導致橋下水流受阻,河流水位暴漲。


如果不盡快疏通橋洞,洪水將會漲得更快,嚴重威脅沿河兩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周炳耀立即跑到已被洪水沒過的橋面上,雙手緊緊抓着堵塞在橋洞的竹竿使勁拖拽。在用力拔出竹竿的一瞬間,疏通的橋洞形成的急速水流將周炳耀連人帶竹竿拖入了橋下。

緊跟其後的張華忠見狀立即大聲呼救,但湍急的水流早已將周炳耀吞噬得無影無蹤。7時許,人們在距離莊里村5公里的下游河道中發現了周炳耀,他的生命永遠地定格在了45歲。

在周炳耀留下的「兩學一做」學習筆記中,記者看到了他生前寫下的一段話:「學習谷文昌精神,爭當『四有干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實際上,他就是這樣要求自己的。每次村里有急難險重的任務,他總是沖在最前面。」莊里村村委會主任劉長務回憶,2013年4月份的一天,山上突發大火。不等消防隊員前來,周炳耀立即帶領村兩委沖到山上,掄起鏟子就撲火。

「每撲打一次,就有火炭碎片飛濺起來,周書記的手上都是傷,眉毛也燒了,但他全然不顧,怎奈火勢越來越大,他又和村民一起動手造防火隔離帶,一直奮戰了數小時。」劉長務說。

水里來、火里去的周炳耀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他的兒子周明燦說:「爸爸其實會暈血。年初他幫別人鋪瓦的時候,腳被鋼筋扎進去流了一大攤血,他見血一下子就暈倒了,還被送到了醫院。但是在危險面前,爸爸卻從來都不會退縮。他總是說,那是他的責任。」

群眾的貼心人

中秋之夜,莊里村沒有了往年的熱鬧和喜慶,失去親人的悲痛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村民們都自發地來到周炳耀家,安慰他的家人,傾訴無盡的哀思。遠在河南、浙江、海南等地打工的村民驚聞這一噩耗,很多都在第一時間買了火車票、汽車票甚至飛機票,他們都希望看周炳耀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

村民周傳義是看着周炳耀長大的,他哽咽着說:「耀仔的犧牲,大家一是心痛,二是惋惜,更多的是思念。村里124戶人家,基本上每家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啊!」

2013年9月的一天,凌晨4點多,村民劉長周突然胃疼難忍,無奈之下,只好把書記叫醒。周炳耀二話不說啟動小車,一路疾行,將劉長周送到古田縣醫院。「到醫院後診斷是胃穿孔,醫生說再晚來10分鍾,問題就嚴重了。」劉長周還說,他家里窮,一時沒有看病的錢,周炳耀當天墊付了4萬元,後來又補交了4萬元,至今他只還了4萬元。

「我住院的時間正好是收稻谷的時節,家里的稻谷不收就會爛在地里。周炳耀回去後又和其他人一道幫我把稻谷都收了,保住了當年的收成。我都不知道怎麼感謝周書記,只能以後多為他家人干點活吧。」劉長周說。

「周書記的車就是村里的『救護車』和『公交車』,跑了8萬多公里,有一半都是為村民跑的,而且他還從來不收大家的油錢,都是白跑。」周傳倉老人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周炳耀生性善良,脾氣很好,在處理村務工作時,總是笑臉相迎、耐心解釋。他還特別心靈手巧,木工、水電、建築幾乎樣樣都會,經常幫助大家干這干那。

村民張煥偉回憶,去年冬天因天氣嚴寒,許多村民家中水管、水表凍裂,周炳耀自帶材料,無償幫助大家更換了損壞的水管、水表。村民們提出如果不要工錢,好歹也收點材料費,他卻說這些都是他家廢棄的,可實際上都是他花錢購買的嶄新材料。

為了完善全村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周炳耀多年來更是不遺余力。2014年,為了方便群眾生產生活,莊里村急需硬化水泥路,卻籌集不出更多的項目款。情急之下,周炳耀把家里准備用於兒子舉辦婚禮的幾萬元積蓄,無償借給村里。

記者問:「周書記到處墊錢、借錢,他家經濟條件很好嗎?」

「擔任書記之前,他家經濟條件很好。擔任書記後,他成了村兩委中最窮的一個,多年來為了村里發展和幫助群眾,他給出去的錢不知道有多少。」劉長務說,「村里現在還欠周書記3萬元錢。前兩天,信用社的信貸員來,我才知道周書記外面還欠着6萬元貸款。」

「作為一位村干部,要時刻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真心誠意地為群眾辦事,滿腔熱情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題目。」這是周炳耀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中寫下的一段話,他用短暫的生命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承諾。

脫貧的領路人

古田縣所在的寧德市是典型的「老、少、邊、島、貧」地區。「在閩東地區,『洋』指丘陵間的平地,卓洋、前洋、吉洋等都是地形條件較好的村;『里』則是丘陵間的低窪地,像莊里這樣的村莊也意味着地形條件更加惡劣,經濟發展也更加落後。」卓洋鄉黨委書記陳昱晨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不過現在的莊里村可不比那些「洋」差,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2860元,超過卓洋全鄉平均水平。這都離不開周炳耀書記的帶頭示范作用。

2009年周炳耀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莊里村還是個典型的「靠天吃飯」的窮村,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多年在外跑運輸的他認識到,靠傳統的水稻種植永遠脫不了貧,根據莊里村的地形條件,發展食用菌應該是個很好的路子,便號召大家一起種植食用菌。

「當時大家既不懂技術,又不了解市場,誰都不敢種。」劉長務說,為了帶動大家發展食用菌,周炳耀帶頭種植了兩萬多袋花菇,當年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周炳耀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有條件的群眾紛紛開始種植食用菌,走上了依靠特色農業脫貧致富的道路。

那些既沒有資金,又沒有技術,甚至勞動能力不足的,周炳耀也一個沒落下。

2013年,貧困戶張祖強因殘疾致貧,家中僅妻子有勞動能力,想發展食用菌種植又苦於無技術支持。周炳耀帶領村中兩名食用菌種植專業戶到張祖強家中為其提供技術幫助,兩年多下來,張祖強一家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已經基本脫貧。

在周炳耀的帶領下,莊里村近幾年累計發展種植花菇166.9萬袋、雞腿菇40.5萬袋、猴頭菇75萬袋、白木耳148萬袋、水蜜桃200畝,全村124戶414人基本全部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們村的全面脫貧已經基本實現,但是因病返貧、因災返貧等現象還難以避免,因此我們要按照省市部署,繼續做好定點幫扶工作,繼承周書記遺志,早日讓全部村民實現小康。」劉長務說。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