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羅奇:沒有中國世界經濟將陷入巨大困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1-01 09:01
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StephenS.Roach撰文指出,中國經濟快要崩潰了嗎?債務堆積和房地產泡沫、國企殭屍化、銀行步履維艱,中國被越來越多的人描述成危機重重的世界中的下一場災難。我仍然堅信這些擔心有些杞人憂天,中國有戰略、能力和決心實現偉大的結構轉型,成為以服務為基礎的消費社會,同時成功地規避巨大的周期性困難。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比如,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仍然持有相當令人難以理解的觀點:美國「無法成為世界經濟唯一的引擎。」事實上它也不是: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增長的貢獻很有可能是美國的四倍有餘。但也許盧已經在其對世界經濟的評估中假設了中國遭遇最壞情形。
那麼,如果中國懷疑論者是對的,情況會如何?如果中國經濟確實正在走向崩潰,其增長如大部分危機經濟體一樣下降至極低水平乃至負區間,情況會如何?固然中國不好受,但已經岌岌可危的全球經濟亦然。在關於中國經濟的重重絕望中,有必要詳細思考這一思想實驗。
首先,沒有中國,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衰退。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為6.7%,比大部分預測家的預期顯著更高。據全球經濟指標官方「仲裁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經濟貢獻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7.3%(以購買力平價衡量)。如果沒有中國,這一貢獻需要從IMF向下修正的2016年世界GDP增長預測(3.1%)中剔除,將世界GDP增長率拉低至1.9%,大大低於通常伴隨全球衰退出現的閾值2.5%。
當然,這只是沒有中國的世界的直接影響。接下來要考慮的是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跨國聯繫。
所謂的資源經濟體,即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俄羅斯和巴西都將遭受重創。作為資源密集型增長巨獸,中國改變了這些經濟體,如今它們加起來占世界GDP的近9%。這些國家均聲稱經濟結構已經實現多元化,不再過度依賴中國大宗商品需求,但貨幣市場情況表明並非如此:只要中國增長預期調整,不管向上還是向下,它們的匯率也會同步波動。
IMF最近預測,2016年這五個經濟體總計將收縮0.7%,其中俄羅斯和巴西繼續衰退,其他增長萎靡。不消說,在中國崩潰的情景中,這一基線預測將大幅向下修正。
中國的亞洲貿易夥伴也是如此,它們大部分仍然是出口依賴型經濟,中國市場是它們最大的外部需求源。不僅規模較小的亞洲發展中經濟體是這樣,如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域內規模較大較發達的經濟體也是這樣,如日本、韓國和台灣。這六個依賴中國的亞洲經濟體加起來也占世界GDP的11%。中國崩潰至少會讓它們的總增長率下降一個百分點。
美國也無法獨善其身。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也是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在中國崩潰情形中,這一出口需求將乾涸,大約會將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拉低0.2至0.3個百分點,而美國經濟原本已相當疲軟,預計增長率只有1.6%左右。
最後來考慮歐洲。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是獨自支撐歐洲大陸的經濟引擎,其增長仍嚴重依賴出口。而中國的重要性越來越顯著,現在它是德國第三大出口市場,僅次於歐盟和美國。在中國崩潰情形中,德國經濟增長也將顯著下降,拖累其他依靠德國拉動的歐洲國家。
有趣的是,在剛剛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10月份修訂版中,IMF用了一整章內容進行所謂的中國溢出效應分析,即基於模型評估中國減速的全球影響。與上面所羅列的觀點類似,IMF重點關注中國與大宗商品出口國、亞洲出口國以及它所謂的「系統性發達經濟體」(德國、日本和美國)的聯繫,這些國家最容易受到中國減速的波及。在IMF的分析中,亞洲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資源經濟體;三個發達經濟體的敏感性預計為中國的日本以外的亞洲貿易夥伴的一半左右。
IMF研究表明,中國的全球溢出效應將讓中國增長缺口的直接效應放大25%。這意味着如果中國經濟增長消失,那麼根據我們的思想實驗,總直接影響(全球增長下降1.2個百分點)和間接溢出效應(額外的0.3個百分點)將讓當前2016年全球增長基線估計值下降一半,從3.1%降至1.6%。這距離2009年創紀錄的全球經濟收縮0.1%仍然相去甚遠,但與1975年(增長1%)和1982年(0.7%)兩次深度世界衰退已經相當接近。
我大概是僅有的中國樂觀論者。我很少對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樂觀,但我認為世界所面臨的問題要比中國大崩潰嚴重得多。然而我將第一個承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沒了中國增長,將陷入巨大的困難。中國悲觀論者需要對自己想要的結果三思。(文章來源:聯合早報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