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2016希拉蕊政策篇:加深介入中東 強硬飛鷹亞太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11-07 11:50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受惠於共和黨對手川普頻頻「自爆」,勝選機會一度高唱入雲,但她自己也深受「電郵門」等醜聞困擾,形象其實不比川普好很多。有別於 8 年前美國人對「新丁」歐巴馬上任有着無限憧憬,形象低迷的政壇「元老」希拉蕊可能連蜜月期也沒有,而一旦她入主白宮後再被揭發醜聞,勢必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本已荊棘滿途的 4 年執政路只會更加崎嶇。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希拉蕊 (Hillary Clinton) 是傳統的民主黨人,她在外交和國家安全問題上是「鷹派」,立場強硬,曾經支持美軍入侵伊拉克,任國務卿期間是美國「重返亞太」主要推手,也是北約及美國同盟制度的忠實支持者。希拉蕊信奉「美國例外主義」,認為美國肩負維繫全球自由秩序及安全的使命,可預料她的外交方針會較歐巴馬更進取,包括加大美國介入敘利亞的力度、更強硬對抗俄羅斯總統普丁、加強圍剿「伊斯蘭國」(ISIS)、進一步推進「重返亞太」戰略等等。
然而對比 1990 年代克林頓執政時,現今的民主黨已變得更加左傾,原因之一是希拉蕊在黨內初選的對手、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的崛起,這使得希拉蕊等傳統中間派政客在政治理念與選民支持之間陷入兩難。希拉蕊活在上流社會,與華爾街關係密切,被視為特權階級的一分子,亦增加她癒合民主黨內部,以至整個美國社會分歧的難度。
經濟是希拉蕊的弱點之一,偏偏她可能要在環球經濟疲弱之際,接掌一個增長仍然低迷、貧富懸殊嚴重的美國經濟。面對左翼聲音要求財富重新分配,以及務實派堅持應追求經濟增長,如何平衡雙方訴求將是她一大挑戰。對希拉蕊來說,國會選舉最佳結果或是由共和黨繼續控制國會,讓自己淪為「跛腳鴨」,製造與共和黨妥協的藉口。
移民及邊境管控是另一個棘手問題,雖然希拉蕊曾批評川普的「邊境建牆論」及倡議禁止穆斯林入境,但預料她上台後同樣會實施強硬的邊境政策。分析指,希拉蕊見證着英國因為不滿移民湧入決意脫離歐盟,還有德國向難民開放大門而招致的災難性後果,很難想像她會在邊境問題上放軟手腳。
華爾街後盾恐成「負資產」
希拉蕊與華爾街關係密切是公開的秘密,雖然這為她在選戰中帶來源源不絕的巨額捐款,但也有得罪選民的風險,令她陷入兩難。即使希拉蕊最終當選總統,外界也會質疑她是否有心有力改革華爾街,希拉蕊如何處理與華爾街的關係,將決定這會否成為她在大選及執政時的包袱。
美國政治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希拉蕊在 1999 年至 2016 年間分別兩次參選參議員及參選總統,4 次競選活動合共籌得逾 4 億美元競選經費,而在她的 5 大個別捐款人中,華爾街銀行高盛、花旗及摩根大通各佔 1 席。希拉蕊多年來亦有在華爾街大行收費演講,這些金錢轇轕難免引起選民質疑,她當選後會否偏袒華爾街。
桑德斯在民主黨初選便曾就此猛烈攻擊希拉蕊:「當華爾街作出巨額競選捐款,當他們付錢給你演講,你真能改革華爾街嗎?」雖然希拉蕊多次重申華爾街的捐款不會影響她的決策,但「維基解密」早前披露的電郵內容顯示,希拉蕊在向銀行所作的演講中,致力躲避直接指責華爾街在金融海嘯中的責任,又質疑金融改革是否恰當,都增添了外界的疑慮。
維吉尼亞大學政治中心負責人薩博托表示,政界此前均認為要贏得總統大選,華爾街的支持不可或缺,但在金融海嘯之後,華爾街被指是搞垮美國經濟的元兇,事後又不負責任,形象大幅倒退,它的支持反而成為候選人的「負資產」。
外交政策「髮夾彎」
希拉蕊的外交政策常現「髮夾彎」,在伊拉克戰爭方面,希拉蕊里 2002 年在國會投票支持美國揮軍伊拉克,但她在 2014 年出版的回憶錄中解釋,當時是「根據所得資訊採取認為是正確的行動」,承認當年決定是錯誤的。
希拉蕊在中東問題上一直持「鷹派」立場,包括當總統歐巴馬計劃從伊拉克撤軍時,她堅持應保留 1 萬至 2 萬名美軍駐守當地,又在 2011 年支持美國軍事介入利比亞。不過當前中東局勢混亂不堪,希拉蕊在展示強硬一面、鞏固威信的同時,還要小心避免得失不信任她的左翼選民。預料希拉蕊勝選後,她會增加介入中東事務,令美國重拾類似過去的介入方針。
希拉蕊在歐巴馬首屆任期擔任國務卿時,主張「重設」美俄關係,促進兩國在反恐及裁減核武等範疇上合作。隨着美俄關係近年不斷惡化,希拉蕊對俄羅斯的態度亦愈趨強硬,包括斥責俄總統普丁掠奪克里米亞。隨着國際格局改變,愈來愈多意見認為,俄羅斯對美國的重要性已遠不如以往,外界密切關注希拉蕊與普丁在外交舞台上會有什麼互動。
希拉蕊 1995 年以第一夫人身份訪華,其間曾批評中國人權狀況,在任國務卿時也是「重返亞太」戰略的主要推手。不過希拉蕊也承認中國對美國影響力日漸增加,2009 年更坦言:「你要如何對你的銀行耍硬?」希拉蕊在競選期間多次批評中國,但外界普遍認為這只是抗衡川普的「中國威脅論」,預料她上任後仍會對美中關係採取謹慎及務實的取向。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 是歐巴馬最重要的政治遺產之一,也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關鍵部分。希拉蕊曾是 TPP 的主要推手,但眼見美國社會反對聲音眾多,她也不惜「打倒昨天的我」,倒轉槍頭表態反對 TPP,顯示她願意在政治壓力下妥協,也反映政治現實對希拉蕊施政的掣肘。
閣員定助手? 克林頓角色尷尬
若希拉蕊最終入主白宮,她的丈夫克林頓不單會成為美國歷來首位「第一先生」,也會是首位曾擔任總統的總統配偶。外界高度關注克林頓在希拉蕊執政期間會扮演什麼角色,就連希拉蕊競選團隊內部,似乎對於如何安置克林頓也未有主意,使得他的角色顯得特別尷尬。
希拉蕊此前曾表明,克林頓不會加入內閣,但會讓他參與決策,提供可以發揮專長的機會。希拉蕊又指克林頓會負責振興美國經濟,包括位於東北部、工業衰退的「鐵銹地帶」,但又強調不會把政府重要權力「外判」給他,令克林頓的潛在角色更加撲朔迷離。
克林頓主政 8 年間,美國經濟表現是近代最好,使得桃色醜聞纏身的他人氣至今依然高企。經濟被視為希拉蕊最大弱點之一,克林頓不僅會是一名得力助手,希拉蕊政府也可透過重提 1990 年代的輝煌時期提升民望。
不過容許克林頓參與決策也有隱憂,因為克林頓在經濟政策上其實難說有過人之處,當年美國經濟興旺,很大部分與他的政策無直接關係,外界難免質疑他的意見對希拉蕊是否真的不可或缺。此外,克林頓的身份會相當尷尬,他不可能與其他閣僚平起平坐,即使表現差勁也不會被辭退,而且美國社會一向反對總統配偶參與決策,希拉蕊當年作為「第一夫人」便曾因此吃盡苦頭。
社會厭戰 或內政為先
希拉蕊曾支持美軍入侵伊拉克、推進「重返亞太」戰略及軍事介入利比亞,「鷹派」作風表露無遺,甚至較現任總統歐巴馬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希拉蕊傾向支持美國更積極介入全球事務,但美國社會厭戰情緒濃厚,加上本土問題一籮籮,希拉蕊礙於民意,上任後未必能夠全面推進「鷹派」外交政策。
有政治假說認為,女性政治領袖為免被批評軟弱,傾向展露強硬一面,以示巾幗不讓鬚眉,例子有德國總理默克爾、已故的「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等。希拉蕊向來以女強人形象示人,同時作為美國歷來首任女總統,她想憑藉「鷹派」立場鞏固管治威信並不難理解。
不過桑德斯及川普在今年大選迅速崛起,清楚反映美國社會正在醞釀憤怒及不滿情緒,只有極少數人支持美國擴大海外軍事行動,希拉蕊作風一向務實,想必會權衡強推「鷹派」外交可能造成的後果。因此有分析認為,希拉蕊上任後可能會集中精力處理內政,包括調和國民分歧及落實全國基建大計等,先鞏固及提升民望,為連任鋪路。
倡增富人稅 恐損企業投資
相比川普提倡透過減稅及放寬監管促進經濟增長,希拉蕊提出的經濟政策主要包括向富人加稅、打擊企業在海外避稅等等,同時支持收緊金融業規管。有經濟師認為,若希拉蕊落實她所提出的經濟政策,美國經濟前景會與當前大致維持一致,但同時擔心可能會對企業投資造成壓力,窒礙經濟增長。
希拉蕊計劃增加富人稅,向每年收入逾 500 萬美元的富豪多收 4% 稅款,同時確保每年收入逾 100 萬美元的人士在扣除稅務寬減後,實際稅率不會低於 30%。她又會致力打擊美國企業透過把總部搬到海外避稅的做法,包括對撤離美國的企業徵收「離開費」。分析認為,希拉蕊的方針有助減少聯邦政府赤字,但亦會打擊高收入階層的投資。
推動就業方面,希拉蕊希望加強在基建及製造業的投資,並透過調整企業利得稅,還有為長遠投資和新聘僱員提供稅務寬減,推動企業增加投資及增聘人手,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希拉蕊又支持強化規管金融業及打擊非金融業借貸活動,又爭取在金融機構面臨罰款時,減少有關機構高層的可領取報酬。
對於希拉蕊的經濟政策,瑞信首席經濟師斯威尼認為可大致維持目前美國經濟現況及前景,但擔心可能會打擊企業投資,製造經濟不確定性,窒礙增長。經濟師斯邁特斯指出,希拉蕊經濟政策短期內相信可刺激經濟,但 10 年內可能導致經濟輕微萎縮,同時會推動美國邁向全民就業,促使 Fed 加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