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吟專欄〉跟著葉奶奶學經濟:為何「通膨預期」如此重要?
鉅亨網許光吟 2016-12-21 13:05
美國聯準會 (Fed) 已於本月 14 日再度向市場升息一碼,將聯邦基金利率水平 (FFR) 利率區間上調至 0.50% - 0.75%。
同時根據 FOMC 會後釋出的利率意向點陣圖 (Dot Plot) 顯示,Fed 官員根據著目前的經濟前景研判,Fed 將可能在 2017 年再度升息三碼至 1.25% - 1.50%,才算合理的利率區間水平,並下修 2018 年升息預期至二碼。
多數華爾街分析師、經濟學家認為,Fed 雖然下調 2018 年的升息預期幅度,但是觀看 2017 年預期升息三碼的態勢,顯然 Fed 多數官員在短期上已經趨向鷹派,並暗示著 Fed 可能已在短期上,看到通膨劇烈升溫的風險存在。
Fed 主席葉倫 (Janet Yellen) 並在該場會議後的記者會上表示,預估美國通膨率將會在數年內即達到 2% 的通膨水平,但如果市場的「通膨預期」進一步升溫,為防通膨出現過熱,那麼 Fed 的升息腳步就將加快。
長久以來 Fed 即一直在追求 2% 的通膨目標,Fed 主席葉倫也在過去多次的談話中,多次向市場提及通膨預期的重要性,那麼本文即開始探討:
(1)「通膨預期」究竟是如何形成?
在經濟學理性預期假說裡,該理論指出當市場在形成通膨預期時,會充份運用他們所擁有的資訊,對未來事件進行有根據性地預期,這種預期即稱作理性預期。
此種前瞻性預期的概念體現,即成為下列公式之表達。
公式看起來複雜,但以簡單、但不精確的白話表達,「通膨預期」即是市場預期未來通膨的上漲幅度。
(2)「通膨預期」如何合理量化?
一般而言,要對通膨預期進行量化,通常會使用「模型估計」及「調查估計」兩種方式。
實務上較多數採取「模型估計」,採用的量化方式即為美債平衡通膨率 (Breakeven Inflation Rate),平衡通膨率指的是同期美國公債殖利率減去抗通膨債券 (Tips) 之利差,由於債券殖利率會受到通膨貼水所推升,故債券交易出來的價格,確實可以充分體現為市場對於未來的通膨共識。
以十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為例,統計至 12 月 19 日止,十年期美債平衡通膨率為 1.86%,確實相當接近 Fed 的 2% 通膨目標。
而以調查估計而言,Fed 費城分行會在一定時間之內,詢問市場內經濟學家對於未來十二個月通膨率的預期展望,並統整調查資料後,再予以量化。
(3)「通膨預期」如何傳導至實體通膨?
我國央行官員張志揚曾經對此作出詳細解釋,張志揚在《台灣地區通膨預期與總體變數動態關係之探討》期刊中指出,當市場預期未來物價將會上揚,通膨預期即會透過 (1) 勞工薪資提高、(2) 市場商品定價提高、(3) 實質利率下滑影響實際產出、(4) 本國貨幣貶值,進口物價提高等四大管道影響未來的實質通膨。
如下圖所示,在通膨預期形成時,皆可能透過上述這四大管道,同步最後影響至實質通膨,故各國央行在通膨預期出現快速升溫時,為防未來的實質通膨失去失控風險,一般會提高基準利率以壓低通膨預期。
在當前川普 (Donald Trump) 宣布將擴大美國基礎建設、增加財政刺激支出的帶動之下,故市場普遍預期美國的原物料需求將會大增,進而在近期上快速拉升了市場的通膨預期。
受到市場通膨預期快速升溫的影響,從 Fed 十二月會後釋出的 Dot Plot 顯示,Fed 調升明年升息路徑自二碼升自三碼的預期來看,Fed 多數官員對於 2017 年的通膨前景,也是相當的戒慎恐懼。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