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進入“快車道” A股市場亟待“IPO+退市”雙管齊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19 08:44
眼下,A 股市場的新股發行加速正在成為趨勢。雖說新股發行本是企業融資的一種市場化途徑,但退市的管道卻沒有更多疏通,使得市場對 A 股當前 “進多出少” 的現象心生忐忑。對此,多位業內資深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長期發展來看,IPO 擴容對市場而言無疑是積極的,但市場的完善不能單純依靠 IPO,必須(IPO + 退市)雙管齊下,實現“大進大出”。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則表示,市場的發展有其周期性,A 股突破 3000 家後,會有一個快速擴容的過程,使得下游的出口自動打通。也就說,首先是大進,然後是大出。從目前來講,證監會 IPO 加速擴容,可能會給未來的 “大進大出” 奠定基礎。
2017 新股發行繼續加速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投資者都在感嘆:幾乎每日打開炒股軟件,都會收到打新推介的彈窗,不僅如此,單日可申購新股數量也基本維持了每日 3 隻的節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本週(1 月 16 日~ 1 月 20 日),幾乎每日都是發行 3 只新股的節奏。
如果稍加梳理不難發現,每日 3 只新股的發行頻率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以 2016 年 12 月 22 日這一天為分界點,在此之前,每天可申購數量幾乎都是 2 只。再往前推,2016 年 10 月中旬及更早之前,新股申購的基本還是一天 1 隻的頻率。而從 2016 年 12 月 22 日開始,及後的交易日,幾乎都維持了單日發行 3 只新股的節奏。
進入下週,將是春節前最後一個交易週,新股發行數量相對有所減少,但仍基本是日均 2 只(除 1 月 23 日發行 1 只外)的頻率,一直持續到 1 月 26 日。
如果將時間軸拉得更長來看,從 2015 年下半年起,新股發行數量就出現了逐步攀升。據同花順 iFinD 數據顯示,經歷了 2015 年 7 月~ 10 月的新股 “零發行” 後,2015 年 11 月,新股發行悄然恢復,但當月僅 1 只。進入 2016 年,新股發行依然延續了緩慢的節奏,當年 1 月和 2 月新股發行數量均為 6 只。當年 3 月,新股發行數量驟升為兩位數,達到 13 只;到了當年 8 月,新股的月度發行數量突破 20 只;2016 年 11 月,新股發行數量跳升到 39 只;2016 年 12 月,發行數量已經高達 48 只。
根據目前披露的新股發行安排,2017 年 1 月的發行數量將達到 43 只。此外,據證監會網站 1 月 13 日消息,證監會主板及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各自通過了三家公司的首發申請;1 月 18 日,五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又獲得證監會通過。業內人士分析稱,按照當前的速度,若無意外,估計 2017 年發行加速趨勢難改。
記者留意到,1997 年美國三大證交所(主板 NYSE、中小板 AMEX、創業板 NASDAQ)上市公司總數接近 9500 家。目前我國 A 股上市公司突破 3000 家,其中,創業板僅 500 多家上市公司。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表明 A 股市場仍有較大的擴容空間,如果比照美國股市容量,A 股上市公司數量應該可以達到 6000 家至 10000 家。
談及目前 IPO 加速擴容的趨勢,某券商首席策略師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認為,新股發行長期而言是好事,市場就得不斷有代表新經濟的標的進來,才是一個市場化的過程。第二,它能夠給實體企業真正的融資,脫虛向實,這是資本市場本來該有的功能;第三,它能夠優化資本市場股市的代表性。”
先有大進才有大出
在 IPO 加速擴容的同時,企業退市卻一直沒能跟上。目前市場上的 “殭屍” 公司仍然大量存在。
2014 年 10 月證監會對退市製度進行改革,並發布了《關於改革完善並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製度的若干意見》。《若干意見》發布後,真正因觸發相關條款被退市的公司寥寥無幾,這種 “進多出少” 的局面會帶來什麼問題呢?
一位併購重組行業資深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目前這種局面不可持續,退市製度不完善,導致垃圾公司借殼重組,從而導致價格體係出現問題。目前的情況是,誰通過 IPO 進來了,誰就等於是中了大彩。要大進(IPO 擴容)的話,必須大出(退市跟上)。”
他同時表示,儘管如此,IPO 仍然不能停,但不能單純依靠 IPO,必須(IPO+ 退市)雙管齊下。“搞退市不需要新的製度,現有製度需要得到嚴格執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為了維持上市地位,多年以來,上市公司 “保殼” 手法花樣百出,高溢價出售資產、債權債務重組或轉銷、突然變化會計政策、資產重估等成為新的四大保殼 “套路”。對於相關上市公司特別是有“保殼” 壓力的,監管部門下發問詢函,以探究其中的“奧妙”,像 * ST 南化、*ST 江泉、*ST 山水等上市公司均成為問詢的對象。在監管部門下發問詢函的同時,如上交所還約談了多家上市公司年報審計機構,要求中介機構對高風險公司、年末突擊交易事項予以重點關注。
董登新向記者表示,“目前退市製度本身沒有問題,制度本身還是比較先進和完善的。垃圾股不退市,主要還是因為 IPO 通道不暢,導致很多企業寧願去買垃圾股的殼,而不願排長隊,使得垃圾股遭到哄搶。”
董登新還指出,“一級市場我們目前是開一會兒關一會兒,一級市場的 IPO 通道是很不通暢的,至今都不是"大進"的格局。”
“一直以來,我們錯將股市下跌歸罪於新股擴容,只要股市持續下跌,監管層就會迫於市場壓力,採用行政命令關閉 A 股一級市場、暫停 IPO;只有當股市持續上漲時,監管層才會重新打開一級市場,重啟 IPO。這一潛規則一直持續至今,我們仍無法破解這一"魔咒"。A 股確實患上了"新股恐懼症"。為此,監管層經常會以"暫停 IPO"的行政管制,來有意放慢新股擴容進程。”
董登新向記者表示,市場的發展有其周期性,A 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 3000 家後,會有一個快速擴容的過程,使得下游的出口自動打通。也就是說,首先是大進,然後是大出。目前 A 股是難出,IPO 通道沒有市場化。
董登新表示,在 IPO 通道不暢的情況下,退市就更艱難。所以從目前來講,證監會 IPO 加速擴容,可能會給未來 “大進大出” 奠定基礎。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