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只是尺寸大了一圈?蘋果iPad Pro評測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圖文/曉光 視頻/中奇

iPad可算是蘋果公司的“話題性”品,,有人嘲笑喬布斯把四個iPhone黏在一起,“大號iPhone”卡在手機與電腦中間的定位讓人疑惑。



五年過去了,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整個平板行業開始走下坡路。即便是佔據市場份額一半的iPad,也在歷經輝煌之后開始銷量下滑。於是蘋果拿出了iPad Pro,它不僅讓iPad又多了一個尺寸,還試圖拓寬iPad的適用範圍。

在拿到iPad Pro評測機之后,我用了一周時間驗證它的定位,體驗它的鍵盤、以及那支滿是爭議的Apple Pencil手寫筆。

一 iPad Pro是什麼?能做什麼?

iPad Pro究竟是個什麼品?解釋這個問題就像當年讓人理解iPad是個什麼東西一樣難。蘋果公司在9月的發布會上用了3D4Medical等應用演示iPad Pro的功用,附帶鍵盤和手寫筆,我更傾向將它看作一款具有生力工具屬性的iPad。

我自己習慣在睡前拿iPad翻翻雜誌漫或讀幾頁書,iPad Pro依然可以勝任這點。原有iPad的體驗沒有丟,因為屏幕達到了12.9英寸,視野開闊多了。

將近13英寸,分辨率達到2732x2048的Retina顯示屏像素密度是264ppi,與9.7英寸的iPad Air系列一致,雖然小於iPad mini的326ppi,但畢竟,iPad Pro的觀看距離也與小尺寸設備不一樣,因此屏幕細膩程度足夠。

屏幕大的優勢體驗在對面的還原上,它的屏幕面積足以100%還原一本紙質雜誌,或兩版漫,以及更多文字——就像40寸電視永遠不會有電影院大幕的衝擊感一樣,這是物理大小造就的優勢、不是用系統軟件手段能彌補的。

除了雜誌,用iPad Pro看視頻的體驗也與其他兩個尺寸的iPad有不同之處,更大尺寸意味更佳的體驗,這有點類似在手機和在電腦上看視頻的區別。

iPad Pro有4個揚聲器,音量是iPad Air 2的3倍,音質也要比后者更低沉一點。因為機身限制,聲音略顯單薄,不過定向音效非常明顯,晚上躺在床上拿它看視頻,能明顯區分出左右兩邊的音效。

衝擊感的代價是犧牲了便攜性,它不如其他兩個尺寸的iPad輕盈,713克(WiFi版)的重量意味你得雙手拿它,這是最容易被人吐槽的地方。對一些女性用戶來,恐怕得放在案頭上使用。

iPad Pro的屏幕表現比前幾代更好,不只是大。還有色彩表現。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它整個屏幕上有560萬顆像素點,目前主流筆記本大多還是1080P,大約200萬像素。屏幕像素點太多會帶來些麻煩,5K屏幕iMac也遇到過這個問題,但iPad Pro不是案頭電腦,它用電池供電,要隨時拿在手裏的物件,所以還必須考慮功耗與顯示效果的均衡。

iPad Pro的屏幕採用了多種曾在5K屏幕iMac上驗證過的技術,例如氧化物TFT屏幕,面板節電且亮度更均勻;為了驅動這560萬顆像素點,蘋果重新設計了時序控制器(TCON),可有序調控每顆像素執行指令;另外在iPhone 6上用過的“光定向”技術也搬到了iPad Pro上,讓黑色更顯深邃,文字更清晰明,從而提升視覺體驗。

除了這些現有技術,蘋果還首次在自家品上加入了可變刷新頻率。當iPad Pro屏幕上的內容靜止狀態時,自動減半刷新頻率,從每秒60次降至30次,以節約電力。這點在讀時候表現最明顯。

只是,這塊屏幕沒有加入3D Touch,看來蘋果還是希望將最尖端的技術優先放在iPhone上。

二 做生力工具?

iPad並非天生的生力工具,無論是手機或是平板上,它本來是為了消費內容而生。 自iOS 9系統開始,蘋果在系統中加入了分屏多任務等功能,明確告知外界iPad在朝一個新的方向邁進。

雖然iPad Air 2也能實現分屏多任務,但從品迭代時間上看,它更像是iPad Pro出現之前的一次預演。隨后而來的iPad Pro才代表iOS 9朝生力工具方向邁進的第一步。

兩者之間是體驗的差別。而決定體驗不同的,既有屏幕尺寸的不同,也有硬件的差異。

12.9寸的屏幕面積几乎是iPad Air的兩倍,直觀比喻是你在iPad Air上豎屏看一頁文檔,在iPad Pro上可以橫屏顯示兩頁。

同樣重要的還有iPad Pro的硬件配置,雖然跑分從來不是判斷某款設備好壞的唯一標準,但不得不承認,硬件配置高了,iPad Pro用起來確實比其他iPad要好。蘋果A9X處理器取代了iPad Air 2中A8X,成為A系列晶片中的最強者,在很多人還糾結iPhone 6s的到底是不是2GB RAM的時候,iPad Pro已經達到了4GB。

用GeekBench跑下分就會直觀了解這點:單核任務3200分,多核5400分左右;在蘋果上一代“跑分王”iPad Air 2上,單核成績只有1800分,多核也只有4600左右。

依然要強調,跑分不代表什麼,只是配置提升讓iPad Pro反應更快,在AutoCAD 360中做3D設計或用iMovie剪輯視頻更流暢。

蘋果不會無緣無故的提升某種配置(還記得1GB RAM用了多少年嗎),如果提升了,一定是放在需要它的地方。

在9月的發布會上,蘋果公司市場營銷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稱:iPad Pro達到了“案頭級別的性能”,並具有“游戲主機級別”的GPU。整體速度超過80%過去半年內發售的PC,而且圖像處理速度快過90%的PC。

我們手頭資料無法證明他的這些數據,不過根據跑分來看,iPad的配置相對它的使用環境足夠了。它跑的只是個iOS系統,在蘋果設定的使用情境中,做生力工具比很多筆記本(包括MacBook)要省心得多。它沒有風扇,基本不發熱,反應敏捷不死機,電力長達10小時、沒電了掏出充電寶解決問題,基本不用擔心病毒,也基本無需后期維護。

當然也要承認,它畢竟不是電腦。

iPad Pro的使用場景對不是同時開十幾個窗口一邊在Q上接受老闆指令一邊做PPT還要開PhotoShop作圖打開微信跟女友聊天……

它的典型使用場景應該是簡單的多任務。例如編輯記者安靜進行文字工作、或者是藝術創意工作者拿進行繪。在這種場景下,它的使用體驗優於很多專業工具。

三 Smart Keyboard鍵盤有什麼用

下面來下Smart Keyboard鍵盤,這部分文字正是用這款鍵盤敲下來的。

之前我給9.7寸或7.9的iPad都配過藍芽鍵盤,在某些場合充當電腦打字使用,那個年代,蘋果官方並沒挑明這點;到了iPad Pro發布,蘋果給自己品配上了官方鍵盤,其目的已經不言而喻。

這個鍵盤是之前Smart Cover保護套的衍生品,蘋果做了次加法,新鍵盤的造型延續了MacBook的外觀,鍵粒之間沒有縫隙,覆蓋了防水防污涂層,日常灑水隨手一擦就好。微軟的Surface有過類似品,蘋果的這個鍵程要長一些,力度適中,不會像12寸MacBook那樣需要適應階段,在我評測期間給一些文字編輯使用它,所有人基本都能馬上習慣它的手感。

Smart Keyboard鍵盤是一款有線鍵盤。是的你沒看錯,它是有線鍵盤,沒採用藍芽或其他什麼無線方式連結,蘋果稱之為“Smart Connector”技術,在iPad Pro主機左側和鍵盤邊緣上有三個觸點,通過磁吸接觸即刻連結。

整個保護蓋都是導線,負責鍵盤與主機間的數據傳輸。而不是在蓋子邊緣的一條,長期彎折會斷。

有線的方式聽起來不夠高科技,但勝在方便:沒有開關,吸在iPad Pro上便連接到位,無需充電,連接穩定。但這個鍵盤的缺點是沒有背光,且角度不能調節。

Smart Keyboard是單獨購買的,定價169美元(國內售價人民幣1288元),要不算便宜;不過有個好消息是,iPad Pro也能通過藍芽連接其他鍵盤。另外Smart Connector技術向第三方開放,目前羅技已經製造了兼容iPad Pro鍵盤,手感跟MacBook一致還帶背光。相信以后會有更多廠商加入iPad Pro的配件大軍。

不買這個鍵盤附件也可以,因為屏幕大,iPad Pro內置的虛擬鍵盤與實體鍵盤等大,並且是5行排列,佈局都基本一致,只要你習慣,用手敲玻璃也能流暢輸入。

四 誰需要給iPad配一支筆

Apple Pencil是9月那場發布會上最具爭議的東西。

在此前的某次iPhone發布會,喬布斯認為人的手指便是最好的工具。如今蘋果自己發布了一根筆,“打臉論”四起。

類似的事哪家公司都沒少干,企業家的言論其實該有個時效性,只在某一個時期成立。所有的品,都是因變化的市場需求存在,當年蘋果拒手寫筆,如今手寫筆歸來,主要考慮兩點:市場是不是需要它?它能不能滿足需求?

在9月那場發布會后,,他的解釋只是Apple Pencil已經可以滿足蘋果對精準與延遲度的要求,所以它出現。

無論是長度還是外觀,Apple Pencil看起來跟一隻鉛筆沒什麼兩樣,就像几乎所有蘋果品一樣做工良好,手感重量適中,几乎沒有上手難度。與鍵盤一樣,它也是個需要另購的配件,定價99美元(國內定價728元)。

從配對起,Apple Pencil與iPad Pro之間通過藍芽連接,但這支筆上並沒有配對按鈕之類的東西。它的配對方式很奇特,拿掉尾部磁吸的筆帽之后,會露出Lightning介面,插入iPad Pro的尾部,會彈出藍芽配對按鈕。之后才可以使用。

蘋果做了識別限制,iPad Pro的屏幕添加了手寫筆輔助感應系統。也就是,目前Apple Pencil是iPad Pro的專屬附件,其他蘋果設備不能使用。將筆插入其他iPad,都沒有配對窗口。與鍵盤一樣,這明顯是蘋果定義iPad Pro屬性的方式。

它的定位是創意工具,通俗點理解,做個繪素描這樣需要精準筆觸的工作是它的發揮之處。

別忘了iPad Pro本來就是個iPad,用手指在屏幕上可以涂、用十塊錢的電容筆也可以干這事,但Apple Pencil的不同是它更精準。

舉個簡單例子,在屏幕上用手指寫出的字最小也有一厘米見方,用iPad Pro可以控制在3毫米以內,這種差異在寫筆記時候不明顯,但在繪時候差異巨大。

體現在數據上,Apple Pencil會以每秒240次掃描顯示屏,所收集的數據點相當於手指的兩倍;體現在實際感受上,這支筆只有接觸到屏幕才會開始有反應,抬筆動作消失,几乎沒有延遲。用不同的力度或角度,屏幕上的筆都有不同變化,就像一隻真的鉛筆那樣。並且iPad Pro的屏幕加入了誤觸機制,即便圖時候你的手掌與屏幕接觸,也沒有任何影響。

這支筆內置電池,可以連續用10小時以上,如果沒電了又急用,將它插在iPad Pro上15秒便可使用30分鐘。目前iPhone之類的還沒加入快充,Apple Pencil倒先實現了,我猜它只是一片試驗田,iPhone快充應該不遠了。

在評測iPad Pro期間,我詢問了很多專業設計人士對那支筆的看法,以及它與他們正在用的數位板的區別。他們中多數認為iPad Pro+Apple Pencil的體驗更好,除去蘋果的品牌吸引力,原因主要包括:

1 用數位板時,你眼看屏幕,手在另一處,感覺不直觀,而iPad Pro和Apple Pencil的組合不會,几乎是上手就能適應;

2 數位板的線條,就像用手抓魚的滑溜感覺。Apple Pencil的筆頭在iPad Pro的玻璃上摩擦力適當,可控性和還原度更好,更像紙+鉛筆的體驗;

3 相比千元級別低價數位板,它沒有延遲;

4 相比萬元級帶屏幕的高端數位板,iPad Pro的屏幕表現和反應速度領先。並且它本來就是個iPad,除了上班繪圖用,下班回家還能做很多其他事(附加值較高)。

但問到他們會不會選擇這款品時候,多數人會猶豫一下,回答在下次換數位板時候將iPad Pro列在清單裏。

習慣是最大的障礙,很多人印象裏iPad仍是休閒玩意而不是工作用的;另外在軟件層面,目前iPad Pro還不能像數位板搭配ps軟件那麼熟練工作。如果想讓設計師們接受它,蘋果要加快發展適配iPad Pro的軟件。

另外一個問題是,除了藝術家們,誰還需要Apple Pencil呢?

那些需要快速記錄筆記的人,比如學生或正在開會的白領;用AutoCad製圖的工程人士;球隊教練做講解等等。目前,蘋果的應用商店已經陸續上架了(或針對iPad Pro更新)AutoCad 360工程製圖、Join.me文稿分享工具、還有Hudl比賽分析軟件等等。

這個生態會與原來的iPad應用有所區別,但不會一步到位。相信在iPad Pro正式發售后,App Store會迎來一個更新高峰。

至於iPad Pro,也不會一下替換掉設計師們桌上的數位板,但假如他們下次要更新設備,會加入iPad Pro與Apple Pencil的組合。

五 結束語:人們為何選iPad Pro?

人們現在不那麼愛平板了,除了被大屏手機搶了它的活,還因為它的換代周期比手機長得多,用戶找不到換代的理由。

平板電腦在幾年前曾嘗試撼動筆記本的地位,但只改變了一部分,人們不會再抱風扇翁翁作響筆記本入睡,但在辦公室依然離不開它。如今,這個市場已經衰落,蘋果讓iPad多了一個尺寸,希望拓寬它的適用範圍,給現有用戶理由換機,同時找新用戶。

於是iPad Pro充滿了“卡位”的意思,無論定位還是價格。

iPad Pro只有32和128GB容量兩種版本,沒有64GB。32GB容量WiFi版定價5888元人民幣,128GB WiFi版6888元。5888元不上不下,高於iPad Air 2,但比iPad Air 2各方面都強;低於12寸MacBook,可兩者定位又完全不同。

它的使用場景比MacBook“輕”,但又比之前的iPad重。在蘋果設定的使用情景裏,它的體驗優於其它。因為有鍵盤和手寫筆這樣的存在,給了專業人士選它的理由,它本身又是個iPad、可以通過附件拓展干很多別的事,潛在附加值大於與它同價的專業品,

當然,想解鎖這些附加值,你需要再花點錢買配件。

呃……覺得評測太沒勁? 我們還准備了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