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世界經濟再度遭遇“逆風” 未來走勢不容樂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1-12 08:18


國際問題觀察員文昊認為,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再度遭遇“逆風”,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再度遭遇“逆風”,接下來的走勢不容樂觀。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發布報告表示,隨著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增長放緩繼續影響全球經濟,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長仍會乏力。

穆迪預計,2015至2017年二十國國集團gdp平均增長率為2.8%,僅比2012至2014年增長率高0.3個百分點,而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前的5年里平均3.8%的增長率。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近日也發布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2.9%,盡管2016年和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回升至3.3%和3.6%,但整體來看下行風險有所加大。

全球金融領域當中,許多重要指標都在發出下行的警告,甚至有些專家認為,厄運已經到來。

首先是不可持續的債務。2007年以來,全球債務總規模不斷膨脹,增幅累計達到57萬億美元。債務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3%,大大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在新興經濟體,債務翻了一番,而在發達國家,增幅只是三分之一多一點。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曾經說過,金錢是連接我們與未來的鏈條,意思是說,人們現在怎樣使用資金,其實是反映了人們對未來可能發生事情的判斷。

事實是,2008年危機以來,人們讓信貸的擴張速度大大超過了經濟本身,而這種做法只有在一種前提下才能說是合理的,那就是人們相信,未來會比現在富有得多。

今年夏季,國際清算銀行指出,一些大經濟體的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都急劇上揚,這嚴重脫離了歷史常態。

在中國、亞洲其他國家和巴西,私營部門借貸都急速膨脹,讓國際清算銀行的風險儀表盤亮起了紅燈。在三分之二的情況下,這種紅燈警報發出后三年內,會發生重大的銀行危機。

債務之所以會增長如此迅猛,最根本的原因還是2009年以來各央行創造出的12萬億美元免費或者至少是廉價的資金供應,再加上接近於零的利率。當資金的真實價格接近於零,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能借多少就先借多少,其他的以后再考慮。

再來看看各種真實物品的價格。油價首先崩潰了,從2014年中的每桶110美元直線降至現在的49美元,其間的小幅反彈被證明都只是插曲。接下來是其他大宗商品。銅價2011年時是每磅4.50美元,但到今年9月,卻只有當初的一半。

穆迪預計未來兩年能源、金屬和采礦業大宗商品的價格不會顯著上漲。對於生產國而言,大宗商品價格低迷的經濟影響將通過供應鏈和家庭收入增長無力而波及其他行業。

工業化七國當中,整體通貨膨脹水平只是略高於零而已,南歐更是被籠罩在通貨緊縮的陰影之下。根據荷蘭政府指數,2014年12月以來,全球貿易交易量已經明顯縮水,初級商品的全球成交額讀數從一年前的150降至現在的114。

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不斷膨脹還想尋找某種合理性的授權,就只能指望我們將迎來一場生產率的驚人增長了。

從科技進步來看似乎如此,但是在實踐層面卻不然。真正從市場得到豐厚估值鼓勵的,其實是微型出租車司機的職業介紹公司。

熱錢追逐著那些擁有出色理念的計算機系畢業生,但是和以前的類似周期一樣,我們到最後很可能也會看到,得到證明的不僅僅只有理念的出色,同樣還將有資金的愚蠢。

中國堪稱是后2009年時代的全球復甦引擎,但是轉速已經大不如前。日本剛剛下調了自己的增長預期,哪怕大規模的印鈔行動也幫不了太多的忙。歐元區陷入停滯。即便是在量化寬鬆幫助下將復甦完成到七七八八的美國,當沒有了量化寬鬆的拐棍,也是兩腿顫顫巍巍。

簡而言之,正如國際清算銀行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這是一個“債務水平太高、生產率增長太乏力、金融風險太嚇人的世界”。

我們不知道大崩潰將在何時到來,也不知道其具體的形式,但是我們確切地知道,膨脹的信貸,下滑的增長、貿易和價格,以及推動著資金不斷從一個領域或者地區流到另一個發著高燒的金融市場,這三者顯然嚴重地不相匹配。

可是,真正最值得擔心的,其實還不是經濟風險,而是地緣政治風險。只要你知道各央行在危機之后印出了12萬億美元的鈔票,現在都處心積慮地想要讓別國為危機應對措施埋單,那么對經濟風險,你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可是,地緣政治風險,其實也並沒有多難以發現。

油價崩盤,是因為沙特阿拉伯想要摧毀美國的頁岩行業。現在,盡管俄羅斯和美國的外交官在維也納可以共坐對談,但是他們的飛行員在敘利亞卻是毫無溝通,各自打擊各自選定的目標。歐洲原本就已經被希臘危機大大削弱,現在面對著難民潮,整個邊境體系也陷於混亂,看上去已經不可能在任何領域有任何像樣的作為了。

因此,盡管泡沫破滅的威脅正在變得越來越現實,但我們這個世界的最大危險還不在這里。最可怕的,其實是經濟風險正在與地緣政治日益糾結纏繞在一起,直至成為一個誰也解不開的死結。

只有睜眼瞎程度可以和2008年前的經濟學家們相提並論的政治家才會忽視,甚至無視這一危險。

天文學家尼古勞斯•哥白尼在16世紀發現的現象意義深遠。他指出,太陽,而非地球,是已知宇宙的中心。當時有許多人都公開指責哥白尼的發現為異端邪說,認為它違背了已經確立的基督教教義。當然,這場哥白尼革命最終為新的科學世界觀的形成以及人類的不斷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今天,世界需要一種類似的模式轉變。但這次必須改變的是盛行一時的經濟模式。

截至2030年,全球中產階級總人數將接近50億。他們全都期望獲得富裕人群長期享有的同等機遇和舒適生活。這將為環境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並逐漸耗盡世界上儲存的資源。

維持現有模式需要有易於獲得的無限資源以及存放垃圾的無窮空間。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目前任意使用資源的經濟模式產生的后果已經顯而易見,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飆升、大量垃圾難以處理以及獲取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等。

為了尋找到具有可持續性的替代模式,人們僅需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沒有什么會被浪費。舉例而言,森林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率的系統。其中各物種的生命周期與各個季節完美協調。這為經濟系統應努力效仿的復原能力和存在期限打下基礎。

正如生態系統以有效且帶有目的性的循環對一切加以重新利用,一種“循環”經濟體系將確保產品被設計為整個價值網絡的一部分。在這一網絡中,針對產品、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重新利用和修整翻新將確保資源不會枯竭,能夠供人們再次開發。

當然,建設循環經濟將需要從根本上對全球價值鏈做出調整。各個企業將不再出售產品,而是作為服務銷售的形式出讓貨物的使用權。出售產品能夠為人們帶來的益處而不是出售非產品本身的做法將為生產商帶來強大動機,促使他們設計出壽命較長,可以不斷重復使用並最終可供循環利用的產品。這將令他們得以充分利用資源。

這需要人們采用新一代材料,並對研發和生產過程加以創新。達到上述目標還需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對所有權和受益權的法律概念重新做出定義,而且要制定新的公開投標規定和新的融資規則。最後,建設循環經濟還要求后勤系統具有適應性,並形成能夠接受新系統並對建立新系統取得的進展做出獎勵的領導文化。

除了道義上的需要,還有強大的經濟論據支援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轉變。也就是說,這預示著會產生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商業機會,其中包括節省原材料,提高生產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還有可能催生出新的產品和商業種類。

然而,各家企業無法僅憑一己之力實現經濟轉型。為了把各家公司的著眼點從最初成本最小化轉移至整體價值最大化,在確保民眾健康和福祉的同時,政府應通過落實發展循環經濟的有關要求來改變招標過程,從而幫助拉動相關需求,制定出新的解決辦法。

同時,消費者必須開始考慮使用並不歸其所有的產品。由於循環經濟有著與生俱來的系統性,只有在全部利益攸關方共同設計、創造和擁有產品與服務的情況下它才能夠取得成功。

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德國:德國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處於世界前列。其循環經濟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2年到1996年,以處理廢棄物轉向避免產生廢棄物為中心的過程;第二階段從1996年至今,為循環經濟大規模開展並不斷完善的過程。循環經濟發展有兩個方面值得借鑒。一是制定了完善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二是施行豐富的循環經濟激勵手段。

美國:循環消費是美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其渠道包括借鑒商店的舊貨交易等。循環消費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亞於以廢品、垃圾處理和加工為中心的資源再生工作。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借鑒之處就是其在循環經濟立法方面也較早,1970年制定了《資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了《資源保護再生法》,1995年制定了《固體廢棄物處置法》。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正式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之前,經濟發展曾一度導致自然環境嚴重污染和極度惡化。

進入90年代后,日本實施了可持續發展戰略。1997年,日本通產省產業結構協會提出循環型經濟構想;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從法律上明確了循環型社會的行動準則;21世紀初,日本提出“環境立國”戰略。(商業見地網)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