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機的歷史》鬱金香狂熱 傻瓜的盛宴
鉅亨網編譯趙正瑋 2017-04-16 09:07
對於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各位是否還心悸猶存? 金融危機可不是現代才出現的突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早在近代 1636 年的荷蘭就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 (Herodotus) 說:「神要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照歷史的發展來看,神似乎看人類非常不順眼,人類瘋狂的時候比冷靜時來的多。市場中的小憤青們一磚一瓦,日復一日的建起巴別塔。
17 世紀是歷史上的科學革命時代,歐洲開始掙脫蒙昧的神權思想,開始稱頌俗世文化與理性思維。不過,俗世的力量似乎永遠凌駕於理性之上。16 世紀中葉,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進到歐洲,鮮豔的花色與雍容華貴的氣質迅速的擄獲歐洲民眾的心。
荷蘭的地勢平坦,而且土壤肥沃,地理環境極為適合鬱金香的種植。初始,荷蘭的貴族和植物學家爭相將鬱金香種植在自己的花園中,由於花園的範圍有所限制,最名貴的花卉要種植在正中央,所以鬱金香也被爵封 4 等,最高等的被稱為「永遠的奧古斯都」,花瓣上有代表帝王的紫色條紋,接下來依照花色的不同分為總督、元帥、將軍。沒過多久,鬱金香就成為財富的象徵。
在 1624 年,一株「永遠的奧古斯都」的價錢約 1200 Florin(當時貨幣單位),相當於一棟在阿姆斯特丹的房子。由於當時的人不明白鬱金香的花朵顏色是因為病毒攻擊球莖才會有所變異,所以素色的品種也可能長出「永遠的奧古斯都」。這種不確定性為交易添加了運氣的成分。此外,這種交易不受職業工會的限制,當時買不起大企業股票的民眾,就有誘因將資金押注在鬱金香上。
17 世紀時,許多在歐洲天主教國家遭受宗教迫害的新教徒,逃離家鄉來到社會風氣相對寬容的荷蘭謀生,這些人目睹了在巴黎與北法,鬱金香價格高漲,所以,他們也想在荷蘭如法炮製,這時起,原本專屬於貴族階層的鬱金香交易,就擴及到了一般階層。
原本鬱金香市場都是個人私下交易,但為了因應買賣市場的逐漸擴大,「會社」也應運而生,買家與賣家集中在會社,進行直接議價或公開競價。此時,人們都沒有懷疑過是否會有下一個傻瓜用離譜的高價將球莖從自己手中買走,所有人都認為這場「傻瓜的盛宴」會一直持續下去。
現貨的交易很快就無法滿足需求量,於是被稱為「風中交易」的期貨市場就粉墨登場了,賣家承諾在隔年春天交出特定種類與重量的鬱金香球莖。不過由於市場上的價差可以透過現金來交易,交易也不斷被擴大。
當時一般荷蘭人的平均年收入為 200 荷蘭盾,一間小房子為 300 荷蘭盾。在狂熱的高潮時期,一株元帥從 95 荷蘭盾上漲至 900 荷蘭盾,一株「永遠的奧古斯都」從 2000 荷蘭盾漲至 6000 荷蘭盾。此時,所有人心中只想著如何快速將手中的合約脫手。不過,晚了。
1637 年 2 月 3 日,也許是因為交割期的鄰近,鬱金香市場突然崩盤,人們才知道神父說的話要聽!因為審判日是真的存在。交易所中四處流傳著買家消失的傳言,隔天市場中,鬱金香一株都沒賣掉,花匠急忙催促著毀約的投機者還錢,但這時,已經抵擋不住民眾的恐懼了。
鬱金香狂熱很快就變成鬱金香恐懼,而恐懼的心理卻讓危機進一步擴大,市場崩潰,許多投資人血本無歸。對於這些投資人來說,鬱金香市場與股市非常類似,多樣性的品種也提供了多元的選擇。高價位的球莖就像是藍籌股,低價位的球莖就像是水餃股,與此同時,會社的運作方式與現在的交易所也相當類似。
鬱金香球莖的價格暴漲,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隨著狂熱逐漸加溫,投資的品質不斷下滑,連最廉價的品種也水漲船高。謠言的助燃,投資者的槓桿操作,價格迅速上漲後,突然引發恐慌。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跟現代的金融市場崩盤之過程出奇得相似?
投機狂熱通常都發生在人們過份預期未來報酬時,例如,新技術、新產品出現時。在 17 世紀,荷蘭的花卉市場的確商機無限,任何價格似乎都不會讓人覺得不合理。市場像在舉行盛大的宴會般,每個人都縱情狂歡,哪怕身後洪水滔天。
德國的物理學家海森堡於 1927 年提出「測不準原理」,這在股價的預測上也是無比之相似。在歌劇「鐘樓怪人」的一幕中,吟遊詩人 Gringoire 所唱的「大教堂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蹟」,反映出了繁華過剩,與人類慾望的無垠無崖。金融市場的狂熱就是這樣的一場「傻瓜的盛宴」。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