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2050機器人幹掉你!
鉅亨網陳律安 2017-05-26 07:00
在西柏林的一個裝潢相當舒適的沙龍,一群國際科學家正在爭論機器人的未來。一位來自歐洲主要車廠的工程師,才剛謹慎地報告了自駕車的樂觀進程。
他解釋,自駕車已經能分別那些更容易受傷害的移動物體,如行人及腳踏車騎士。有些機器車甚至已經能分辨不同種類的狗。「但當然,這些都只是一小步。」他說。
然後一個高大、運動型、身著灰色三件式西裝的男子,整場都在角落滑手機的他,突然大動作表示:「很快的,最聰明且最重要的決定,將不是由人類所做出。我們正處在的情況不只是另一個工業革命,而是新型態生命的誕生,與大爆炸比較像。」他用一種父母向青少年解釋成長痛苦,並帶著歉然笑容的口吻表示。
《衛報》報導,Jürgen Schmidhuber 在機器人領域的貢獻,可用下面這句話定義:如果第一個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出現,會叫他父親。這位 54 歲的德國科學家,或許開發了讓我們與電腦溝通、或是讓手機能中翻英的演算法,但他並不認為機器人未來的存在只是為了對人類效忠以及服務人類。
相反的,他認為,機器的智慧將很快地不只與人類相當,甚至將超越人類。機器人將能夠比人類更接近太陽的核心,到後來甚至能統治銀河系的小行星帶,也能夠透過機器人工廠自我增生。而 Schmidhuber 正是那個嘗試建構機器人大腦的人。
Schmidhuber 在阿爾卑斯山有個小型實驗室,他的公司 Nnaisence 已經在開發能如小嬰兒般運作的系統,期能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被他稱做「True AI」。唯一的問題是,它仍相當緩慢,只有 10 億個神經元連結,人類則高達千兆個連結。
「但潮流是我們的電腦每 5 年就快 10 倍,而除非這個趨勢被打破,不然只需要 25 年機器人腦就能與人腦相提並論。而現在的機器人與動物腦袋,如猴子與烏鴉的腦袋的差距也只有幾年之遙。」
那個,究竟是多少年呢?「我想用幾年做單位會好過用 10 年做單位,但我不想把自己綁死,說出 4 年或 7 年這種數字。」
當被問及為何對時間表這麼有信心時,他則將話題帶得很遠,從大爆炸講到新石器革命,從火藥的發明到網路的誕生。Schmidhuber 說,每個重大事件發生的間隔都在縮短,僅前一個事件的 1/4。從這個循環來看,下一個事件的時間點將落在 2050 年。
「到了 2050 年人工智慧會比我們還聰明,到時機器人會認為困在現有的生態圈沒有意義。機器人會希望將歷史帶到下個層次,往資源多的方向前進。再幾百萬年,他們就會在銀河上拓展殖民地。」
但他的說法也有許多人有意見。比方說在那場柏林的會議上,當他說機器人到頭來會離開地球並自我享受時,一位巴西的神經元科學家說,「你認真的嗎?有寫一個享樂的演算法?你在這些人面前毀壞了科學,這真的太糟糕了。」
針對這些反應,Schmidhuber 那個憐憫的表情又出現了。「我有爭議已經 10 幾年了,我對這些例常的爭論很習慣了。但很多神經元科學家並不了解人工智慧的世界。」
不過就算在 AI 界,Schmidhuber 也面臨著質疑的雜音,人們認為他對於科技的進程過於樂觀,甚至危險。有些人甚至認為,他的人工智慧的未來將走向電動輪賽格威一途─有些人以為會帶來如 PC 般的大革命,到頭來只是聊備一格。
Schmidhuber 的角色在先知與笑柄間來回擺盪,就不得不看他的成長歷程。他於 1963 年在慕尼黑出生,青少年時對機器人產生興趣。他的偶像是愛因斯坦,但他認為,如果他能夠創造出比自己還聰明,甚至比愛因斯坦還更聰明的東西,他的影響力將更大。他在慕尼黑科大攻讀數學及電腦科學,然後年僅 30 歲就被聘為教授。
1997 年時,Schmidhuber 與其中一個學生 Sepp Hochreiter 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的文件,即人工智慧能夠透過記憶功能增長,稱做長時間的短期記憶 (LTSM)。
雖然這份報告被麻省理工學院拒絕,但現在卻是深度學習的重要概念。到了 2015 年,Google 說它就利用了 LTSM 降低語音辨識的錯誤,而亞馬遜的語音助理 Alexa,蘋果也都利用 LTSM 來改進自身功能。
Schmidhuber 則說,自己的貢獻沒被看到,矽谷說的人工智慧的加拿大三大超級巨星,包括 Geoffrey Hinton (Google), Yann Lecun (臉書) and Yoshua Bengio (IBM) 裡面沒有他。
他也說矽谷的競爭本質,在人工智慧所產生的貢獻,其性價比不比歐洲機構。
或許正是不想讓自己被遺忘,Schmidhuber 對人工智慧的看法總是有著烏托邦式的美好。
他也不擔心人類會被機器奴役,他說,當機器人能夠隨便造出比人類更厲害的機器人,還要奴役人類幹嘛?
他也說,人類不會被清掃一空的機會,在於機器人對於我們不感興趣,如同人類對螞蟻不感興趣。
這聽起來蠻糟糕的。
當被問到有時人類不是會直接把螞蟻踩死嗎?Schmidhuber 說那只是少數的螞蟻,人類對螞蟻數量比自己還多是感到欣慰的。
當被問到何種工作會被影響時,Schmidhuber 也不感到擔心。他說要預測哪些工作會被機器人影響而消失很簡單,但要預期有哪些新工作則很難。比方說 30 年前你不會想到有人能靠打電動,或是成為 YouTube 上的明星而賺進大把鈔票。
「就算醫療產業的工作也會受影響,2012 年時,機器在利用深度神經元掃描癌症就已經贏過人類,但這意味著醫生將失業嗎?當然不。這代表著醫生看病人的速度能快上 10 倍,更多人也能享受便宜的醫療,人類的生命將被挽救並延長。」
Schmidhuber 說,當兩者有利益衝突時,有兩種解決方式,分別是合作及競爭。而前者的效果較佳。
當被問及機器人能否墜入愛河時,他說,愛是最複雜的合作方式,但機器人應該是多邊戀而不是一夫一妻,他們能分享思緒,或是將時間大量分享,但與生理上的高潮不同。
但愛應該不僅僅是合作吧,但為什麼人類常感到不理性,肉慾、心碎等等。但 Schmidhuber 說,機器人有痛覺感知器了,所以撞到東西是會痛的,而肉慾的部分,到頭來也會被開發出來。
Schmidhuber 也不擔心蘋果或 Google 開發出超聰明的機器人,進而統治世界。他說,機器人的能自我演進的核心運算法不過 10 條,現在也只缺 5 條了。他認為,這 10 條可能在他的小公司完成,也可能是某個印度的不知名人士完成,並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文:陳律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