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捐地換容積落日 地主陳情抗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5-04 09:36


請收聽記者林麗玉製作的專題報導:捐地換容積落日,地主陳情抗議 (3 分 56 秒)

抗議口號:「容積假銀行賣空又買空,代金違法違憲、坑殺人民財產!」


臺北市政府上週舉辦論壇,談的是「居住正義」,但諷刺的是,場外卻有一群公共設施保留地的私地主激烈陳情。

陳情地主李奇昱痛罵:「台北市民每天上學、上班、回家的馬路,百分之 90 其實都還是私人地主的產權,這些馬路為了大家開了 40-50 年,為大家服務,但我們這些地主默默犧牲奉獻,得到什麼? 希望政府徵收,得到的答案竟是政府沒錢,現在又不能容積移轉,是不是要逼我們封路?」

「市府惡霸,將我們祖先留下的土地,以低價徵收,再高賣給建商,等同是市府當掮客,扼殺小私地主的土地財產權,關上容積移轉的大門,公平嗎?」

私地主批:要逼我們封路嗎?

「容積」就是建築樓地板面積,台北市捐地換容積的三年落日條款,今年 6 月 30 號起,就要全部變成百分之百容積代金制。也就是說,過去被列為公共設施保留地的私地主,可以將土地賣給建商,建商再透過買容積,移轉入想要推的建案,對地主來說,保有談談價空間,但 6 月 30 號之後,地主的公保地只能等政府徵收,何時會被徵收,誰都沒把握,至於建商買容積也要跟政府的容積銀行買。

中華民國未徵收未補償私有公共設施保留地全國地主自救會秘書長李奇昱痛批市府,難道市府要逼他們這些小地主封路嗎?

容積是公共財?還是公共債務?

過去建商捐公保地換容積遭質疑,肥了建商、中間掮客,現在移轉的大門關了,反遭質疑,代金制政府變掮客?容積到底是公共財?還是公共債務?也成了兩方不同見解的公共議題。

如果要把容積看成公共債務,台北市現在未徵收的公共設施保留地就高達兩兆多,連柯文哲都說,以現在每年徵收進度,要花上個一萬年。

但如果是公共財,小地主的權益又在哪裡?一旦政府將人民的私有地劃成了公共設施,到底有沒有將人民的權益拿走?

邊泰明:全代金制是要解決捐地換容積暴利爭議

當年規劃容積代金的前都發局長邊泰明也很無奈,當年設計代金容積銀行,就是要解決容積移轉衍生的爭議,包括容積的價格黑箱、圖利建商疑慮、還有移入了哪些地方造成都市計劃困擾?

邊泰明說:「公共設施保留地的容積移轉,舉世唯一,全世界只有台灣有,其他國家只有古蹟的容積移轉,但公保地容積移轉衍生的爭議,容積的價格、產生多少容積。還有移入了哪些地方?都是不清楚的,所以才會設計容積代金制度,是為了解決容積移轉產生的爭議,一坪個公保地產生 3.2

坪的樓地板面積,要嘉惠一個或三個地主,我認為代金制度會保證更多地主,補償的機率會比現在高。」

林洲民:容積移轉衍生利益應屬全體市民

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家的土地半世紀被政府拿去當道路」,這些因公共建設容積移轉,移到高地價區域產生的利益?是否是屬於原來的私地主?建商?還是全台北市民?都發局長林洲民還是主張這是「公共利益」,是屬於全市民的利益。

都發局長林洲民說,「『漲價歸公』是拿來考試用的,台北市是大家的,容積不應該給少屬的我,應該給多數的我,雖然少屬的我是有委屈的。」

還有一群人關心,容積移轉會不會造成都市發展的失衡,容積往往被移入信義、大直等高房價區,反觀萬華、大同等老舊社區,是不是也該投入更多資源。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