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正瑋的歷史私塾》明治維新(下篇):激盪的修羅場─甲午戰爭

鉅亨網編譯趙正瑋 2017-08-20 12:29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甲午戰爭,清、日交戰圖。(圖片來源:sina)

在戊辰戰爭結束後,幕府的時代就像硝煙冉冉上升,直至天際,煙消雲散。討幕戰爭雖然結束,但是各藩擁兵自重的局面並未改變,為了讓政治回歸中央政府,朝野皆出現「版籍奉還」的呼聲,要求各藩主歸還土地與人民予中央。

1869 年 2 月,薩摩藩、長州藩、土佐藩和肥前藩等實力強大的雄藩率先上奏天皇,將版籍奉還予中央政府,其它各藩看到大哥們都「從良」了,也不得不將版籍含淚奉還,到 7 月時,已經有 236 個藩交還版籍。改朝換代完成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切斷新政府與舊時代的連結。


所有的藩主大名和公卿的稱號一律改為「華族」,移居東京,舊大名的俸祿和債務皆由國家承擔,這可樂歪了那些舊大名,他們原本失去了封地和人民,對未來惶恐不安,現在還有終生俸可領,以前吃喝嫖賭的爛帳也由國家來負擔,此樂何極!

1871 年 8 月 29 日,明治政府宣佈「廢藩置縣」,將全日本劃分為一個北海道開拓使,東京、大阪、京都三個府和 72 個縣。領土重新劃分,舊領主遷移至東京就近看管,這摧毀了舊時代的權力基礎,不過,摧毀了之後,如何重建就是最大的問題,這個新國家該何去何從呢?

不會的事,就要學!1872 年 1 月 15 日,一艘輪船冒著滾滾黑煙,從太平洋的彼岸駛進舊金山的港口,一行人懷著驚奇、訝異、惶恐、興奮之情從甲板上緩步而下,踏上美國的土地,這一步,是日本的一大步。

日本在幕末時期已經見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明治政府的領導團隊認為,必須要親身體驗西洋文明,以及實地考察歐美的發展模式再轉換為適合日本國情的制度。在懷著改造國家的激情下,由當時的天皇近臣岩倉具視率領幾乎所有的政府重要官員,約 100 多人,前往歐美考察,史稱「岩倉使節團」。

岩倉使節團不是出國觀光或去逛窯子,使節團考察了歐美各國的政府機構、 議會、 法院、 公司、 交易所、 各種工廠、 礦山、 港口、 農牧場、 兵營和要塞,歐美發達的工業與商業文明、 法治的精神讓使節團成員醉心不已,當時的隨團成員大久保利通有感而發:「國之強弱繫於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繫於物產之多寡,物產之多寡,雖依賴於人民致力於工業與否,但尋其根源,又無不依賴政府官員誘導獎勵之力。」

岩倉使節團到達普魯士時,當時普魯士的宰相俾斯麥邀請使節團參加晚宴,在宴會中,俾斯麥突然佛心來了,語重心長的對使節團說道: 「方今世界各國表面上以親睦禮儀往來,但實則弱肉強食,國際公法對於強權來說根本沒有約束力。」他向使節團分享了普魯士崛起的經驗,俾斯麥認為,弱小的國家想獨立自主,就必須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外交和內治上,應該以內治優先,安內後再圖向外發展。使節團聽了後猶如醍醐灌頂,學習西洋文明的決心也更加堅定,沉睡了 2000 多年的日本,就在這一刻驚醒。

岩倉使節團回國後,寫了大量的報告,羅列出改革的方案和優先順序。軍事改革成為第一要務。1873 年 4 月,明治政府以普魯士為榜樣,實施全國徵兵制,改變以往獨尊武士的傳統,在軍事教育上,成立陸軍士官學校、海軍學校,扶植軍事工業,建立大砲兵工廠和海軍工廠,1878 年建立參謀本部,軍制上皆仿自普魯士,在 1880 年代初期,日本已經可以自製村田連發槍和各種口徑的大砲,而且,大量的歐美軍事教官紛紛來到日本推動改革。

另一個改革的重頭戲就是「殖產興業」,殖產興業的目的在於扶植工業,以及刺激商業發展,重工業是重點,鐵路、採礦、機械製造,另一方面,輕工業的建立也沒有偏廢,各種紡織廠和民生用品的工廠也在外籍技師的輔導下紛紛建立。1876 年,電話發明後,隔 1 年就被引進到日本,大量的電話線在各地鋪設,電話用戶每年以 20-30% 在增加。可見當時的日本在接受新事物的態度上是相當積極的。

殖產興業初期的工廠幾乎都是官辦,但在政府的計劃中,其目的是在「示以實利,以誘人民」,引進了技術、設備和培養了一批技術勞工後,政府就將這些工廠以極低的價格出售,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此後,日本的企業型態就進入了以民營為主流。這也是近代以來,日本與中國在產業型態與經濟發展出現差距的關鍵原因之一。

發展工業和商業除了要引進設備之外,人才的培育才能為產業提供源源不絕的高素質人力,教育是一切發展的根本,明治政府在很早就注意到,國家不能任由一群文盲和傻瓜橫行在人間,民智不開怎麼發展工業、科學技術?

1872 年 6 月,學制草案出爐,全國劃分為 8 個大學區,1 個大學區設置 1 所大學,每一個大學區設置 32 個中學區,每個中學區下設 210 個小學區,全國設立 53760 個小學。學制案通過後,常常能看到警察在街上逮捕逃課的頑童,捉拿後就丟回學校。學制令也隨著經濟型態的變化而不斷的改良,高等工業學校 (高職) 的設立,讓日本培養出一批技術熟練的技工,而這些技術人員在引進西方技術後,再加以改良,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大學也培育出許多研發人才,他們大多擔任政府的技術官僚或成為教師,並引領著新科技的發展。

1900 年時,日本廢除小學的學費制度,實施 4 年的義務教育,1907 年時,義務教育延長至六年,1908 年時,就學率達到 97%,甚至超越了許多歐美國家。國民教育的提升,打開了日本民智,這個剛從半封建制度脫蛹而出的國家不再蒙昧無知,在教育中淬煉了心智和思想,追求器物的進步只是為國家揉捏出一個軀殼罷了,思想才能賦予一個國家靈魂。

近代國家的一個標誌就是法治,在岩倉使節團考察歐美各國的法律後,認為普魯士的國情與日本類似,便以普魯士的憲法為藍本,修訂日本憲法。1889 年 2 月 11 日,《大日本帝國憲法》公佈,這部憲法雖規定人民享有各種自由,但也在法律中加以限制。帝國議會成立,由貴族院和眾議院相互制衡,開啟政黨政治,不過,天皇的職權超脫於憲法之外,軍隊直接聽命於天皇,不需向議會負責,這讓後來軍隊屢屢暴走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日本政府認為,人民在尚未建立起民主思想前,不宜直接採取英美式的民主政治,所以日本憲法的保守色彩相當濃厚。

然而,《大日本帝國憲法》是亞洲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也是對明治維新的一次總結,國家邁向依法治國的軌道上,頒布憲法象徵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一個里程碑。

19 世紀是帝國主義最炙熱的時代,非洲被瓜分殆盡,中東和東南亞也被囊括進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這個時期,暴力是國際間的共通語言,此時,日本已經完成第一次的產業革命,想找人練練「共通語言」,但又不能找歐美老大哥動手,小算盤一打,放眼望去也只能找清國。不過,清國自 1861 年就展開自強運動,引進西方科技、改革軍事、教育和發展工業,並建立了一支號稱世界排名第 8 的北洋艦隊。兩國在相似的時間點,進行了相似的改革,而且,清國的人口和資源更是遠勝日本,挑戰清國更像是一場豪賭。

日本對清國並無必勝把握,況且,日本對於這位亞洲大國還是畏懼三分,這時,日本的賭徒性格就顯露出來了,而且是第一把就梭哈。日本在 1894 年的晚春派兵進入朝鮮,當時的朝鮮政局紛亂,雖為清國的藩屬,但實際上則是由清、日兩國共管。清國與日本的駐軍在發生一系列衝突後,東京正式向清國宣戰,甲午戰爭爆發。9 月 16 日,日軍在平壤擊敗清軍,次日的黃海海戰中,清國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被打成一堆廢鐵,11 月 21 日,日軍占領旅順,威脅京畿,清國無心再戰,只得被迫在 1895 年 4 月 17 日簽訂馬關條約。

戰爭檢視了兩國動員各項資源的能力,清國的各項資源皆遠勝過日本,但日本在軍事訓練上較清軍更嚴格,兵役制度的完善更是讓日軍的動員能力遠勝清軍,日軍武器自製率也相當高,使後勤補給和器械維修都更為方便。而清國有龐大的軍工業,能自製的武器種類卻只有輕兵器,各式火砲需仰賴進口,更詭異的是,大砲與彈藥的口徑往往不相符。日本的工業和商業體系較清國更有效率,讓日本能持續的投入戰爭。兩國均經過了 30 多年的臥薪嘗膽,但在甲午戰爭中,獲勝的是改革更為徹底的一方。

清國在改革時,雖然見識到西方物質文明的強盛,卻從未真心想學習西方強盛的源頭。清國的執政者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然從西方引進許多機器,招聘許多技術人員,派遣大量留學生,卻沒有培養西方的科學思維,西方的法治精神也無法獲得重視,對於當時的清國統治者來說,有軍艦、有槍、有炮就代表了強大,但是在軍艦、槍炮後面的是教育、科學、工業力量、甚至是獎勵研發的法律制度,這些軟實力才能創造出先進的武器。清國的自強運動只著墨在器物層面,而制度層面的改革卻始終遲滯不前,這種捨本逐末的心態,才是自強運動失敗的真正原因。

明治維新讓日本從一個滿目瘡痍的廢墟中,有步驟的重建,直至成為第一個完成近代化的亞洲國家。國家跟個人的命運很相似,能夠真正認識到自身缺點的人,才能虛心向他人學習,汲取成功經驗,但是,抱殘守缺,自滿驕傲的人,表面也許貌似強大,但終將會敗於歷史的考驗,國家也是一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治維新代表了一個時代,在這個激情與戰火的舞台中,許多豪傑人物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的壯闊史詩,在讀這段歷史時,依然還是能感受到當時的磅礴澎湃,這就是歷史的有趣之處阿!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