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全球護照規格的起源
鉅亨網編譯黃意文 2017-12-30 09:30
1920 年 10 月 21 日,國際聯盟 (League of Nations) 在法國召開的一場會議,對現代旅遊具有極大意義。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減低人民跨越邊境,對各國邊境官員造成的不變,決定統一識別身分證件,護照統一規格的雛形因此誕生。
一次大戰後,為了讓人民恢復正常生活,以及復甦全球經濟,加強火車跨越各國邊境的便利性,成為各國首要任務,但是缺乏統一規格的護照,變成了一個障礙。證明身分的文件,有五花八門的形狀與大小,有時缺乏必要資訊,或是無法辨識真偽,增加邊境官員檢查的困難度。
1925 年的 11 月,召開巴黎護照&海關手續與票證會議 The Paris Conference on Passports & Customs Formalities and Through Tickets),基於先前會議共識,國際聯盟的通訊運輸諮詢技術委員會,制訂共 42 國的旅行證件的大小、排版與設計,他們批准的模板規格如下,32 頁的旅行文件,將以 15.5x10.5 公分大小呈現,前 4 頁必須要列出持有者的臉部特徵、職業與居住地,假設旅行者為已婚男性人士與他的家人,那排版會包含一個放配偶照片的方框,並且留有填寫小孩名子的欄位,護照的封面,將列出國家名稱,並將國旗或國徽置於中央處,同時製作護照的成本,不該超過 10 法郎。
儘管現在護照的規格是由聯合國的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ICAO) 所制訂,大小為 125x88 毫米,但護照的版面設計,近百年來幾乎沒變,最大的改變在於科技的進步,出現更多護照防偽功能,例如浮水印、全像投影、隱顯墨水、穿孔形成的數字、更好的裝訂技術。
同時,如上圖所示,護照封面有個小的方型圖標,其實是個晶片,裡面存有持有者的生物特徵數據。電子護照,為現今流行的另一種護照型式,由馬來西亞政府所發起,他們從 1998 年開始使用,位於吉隆坡的生物特徵公司 IRIS Corporation 研發的晶片。
護照這個小冊子,可能將會成為過時的產物,舉例來說,澳洲開始測試臉部掃描的過關系統,與生物特徵公司 Vision-Box 合作,案子命名為「無縫旅者」(Seamless Traveller),在 2020 年前,這套程式將允許大部份的旅客,過關時不用再出示護照。
跟一世紀前的國際聯盟想法一樣,官員希望新的系統,可以讓通關更輕易,並且改變旅行者的通關經驗,但是,可能很多人還是會想念,擁有口袋般大小的護照這件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