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珠海銀隆被爆出拖欠貨款,是事出有因還是咎由自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年的中國創業圈熱鬧非凡,共享經濟、智能家居、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等風口一個接著一個。不少公司、個人都乘風而起,一夜身價百倍。因此不僅初創公司,就連不少在自己行業內領先的巨頭都躍躍欲試,玩起了跨界布局。比如要all in AI、專注無人駕駛的的百度、入局網約車市場的O2O電商美團,又比如造完手機,又進軍新能源汽車的格力。
只可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格力的跨界之路走得並不太順暢。手機賣不動,被網友評價“空有情懷不夠格”;投資的新能源公司——珠海銀隆又在日前被爆出了拖欠供應商貨款,總金額超過10億(人民幣,下同)。
思齊公司員工向珠海銀隆追債圖源:網絡
銀隆究竟缺不缺錢?
雖然銀隆公司隨後發布了律師聲明,解釋是因爲産品質量問題拒付供應商(思齊公司)部分貨款,卻還是引發了市場對于銀隆資金鏈問題的擔憂。那麽銀隆究竟缺不缺錢呢?
珠海銀隆發布律師聲明圖源:銀隆新能源官網
根據銀隆相關負責人的說法,超10億的應付款項對珠海銀隆這樣體量的企業來說是正常的,而且銀隆在銀行還有數十億元的存款,其中能隨時使用的自有資金有十幾億,因此公司有能力應對逾10億的應付款項,公司的資金鏈不存在問題。但同時主管銀隆新能源財務的副總裁李志亦也承認,銀隆2017年入不敷出,總資金差額達到了40多億。
畢竟根據公開數據,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銀隆已經先後于成都、蘭州、天津等多地投資新建産業園和産業基地,總金額高達700億左右。而2016年12月,董明珠與萬達集團等5方投資者共計增資銀隆不過30億元,當時銀隆的市場估值也只有134億元!
銀隆爲什麽會缺錢?
總體來看,銀隆缺錢是客觀事實,或者說銀隆目前擁有的資金並不足以兼顧企業擴張和償還應付款。那麽銀隆爲什麽會缺錢呢?
表面看來,銀隆資金緊張是因爲擴張過快、短時間內投資了過多的産業園區,但其實産品銷量不及預期才是根本原因。根據《證券日報》的報道,銀隆2017年的銷售目標是不少于3萬輛電動客車,但實際情況是2017年全年銀隆僅銷售電動客車6000多輛,只達到了預定目標的1/5。
銀隆新能源客車圖源:銀隆新能源官網
頗爲戲劇的是,銀隆所生産電動客車銷量不佳的原因正是董明珠看好珠海銀隆的原因——銀隆擁有的钛酸锂電池技術。董明珠認爲钛酸锂電池市場是一片藍海,值得挖掘。但市場主流卻不認可钛酸锂電池,因爲钛酸锂電池有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能量密度低;而是成本過高,也就說使用钛酸锂電池的汽車需要頻繁充電,且購置成本不菲。
加上了這兩條限制,钛酸锂電池能夠對接的市場縮小了不少。銀隆選擇了公交車市場:一來公車公司往往有地方財政的支持,成本高不再成爲限制;二來公交車跑的裏程短,且跑完一圈後能夠回公交車站充電,也克服了能量密度低的問題。
銀隆:通過投資爭取市場
問題在于,在各大城市都積極修建地鐵、城市輕軌,滴滴、ofo們遍布全國的情況下,公交車的市場究竟還有多大?銀隆又該如何說服公車公司放棄其他燃油客車或者電動客車,選擇銀隆生産的钛酸锂電池客車?
業內專家學者的觀點是一線城市的公交車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新能源客車的發展機遇在二三線城市和海外市場。但這些市場上同樣也存在競爭者,比如憑借電動大巴享譽美國,剛在美國搭建了新工廠的比亞迪。
比亞迪電動大巴圖源:網絡
目前來看,銀隆可能是想通過在地方投資興建産業園的方式爭取市場的青睐。這樣做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銀隆的市場競爭力,但弊端也同樣明顯——過于高昂的成本費用。如果最終銀隆的電動客車的銷量不能追趕上産能,這筆巨大投資的回報率很可能將遠遠低于正常的投資回報率。即使最終能夠追上,這筆投資的回報時間也注定不會短。
作者:熊思怡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想轉載請關注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碼,留言獲取授權。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