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搶灘AI醫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7-02 17:31
業界普遍認為,AI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或許在醫療行業,因此也直接催生了醫療AI的火熱。多位受訪者表示,騰訊(00700-HK)此次開放其AI輔診引擎,將進一步降低企業擁抱AI的門檻,對整個行業發展是利好。
在一年前最經典的那場圍棋大戰中,AI機器人阿爾法狗3:0戰勝了職業圍棋九段柯潔。賽後柯潔的眼淚給了世界深深的震撼,機器人竟在智力上擊敗了智人。
但圍棋比賽,畢竟只是一種極端情況下的測試。AI為人創造,其使命是為人所用。業界普遍認為,AI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或許在醫療行業。以美國咨詢公司弗羅斯特-沙利文公司的觀點為例,人工智能可將醫療效果提高30%到40%,減少多達50%的醫療成本。
這直接催生了醫療AI的火熱。數據顯示,自2013年到2017年,整個AI醫療行業共獲得241筆國內融資。
BAT也在搶灘這個行業,最近還有了新的重大變化。6月21日,騰訊宣布開放旗下首款AI+醫療產品騰訊覓影的AI輔診引擎。官方稱,這是國內首個開放的醫療AI引擎。
騰訊希望給醫療信息化廠商等機構“賦能”,為後者提供實現醫療服務智慧化的“工具箱”。例如,最近為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發“小嘉醫生”的智業軟件,就是一家被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賦能”的醫療信息化廠商。在應用場景中,用戶關註該醫院的微信公眾號,輸入癥狀,等待幾秒鐘,會看到“小嘉醫生”推薦的與患者匹配的掛號信息彈出來。
「我們在HIS(醫院管理信息系統)領域的經驗還算豐富,但不太具備AI輔診等前沿技術的基礎能力。有了騰訊的支持,我們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智業軟件集團副總裁侯浩天對中國企業家說。
BAT搶灘AI醫療
據了解,騰訊覓影於2017年8月推出,目前具備AI醫學圖像分析和AI輔助診療兩項核心能力。前者能對海量的影像數據進行學習分析,提高醫生看片子的效率、減少漏診;後者可構建「醫學知識圖譜」和診斷模型,為醫生提供診斷決策。
官方介紹,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經過大量學習和訓練,能夠預測700多種疾病,覆蓋醫院全學科門診90%的高頻診斷。通過開放接口,醫療信息化廠商可以將騰訊覓影AI輔診引擎與醫院的HIS系統融合,讓醫院HIS系統具備AI輔診能力。
實際上,相比百度和阿里,騰訊算是AI醫療的後來者。
早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3月,百度和阿裏雲就相繼推出了各自的「醫療大腦」(AI輔助診斷應用)。2017年7月,阿里健康也宣布了其醫療AI產品「Doctor You」的誕生。
盡管晚入醫療AI場,騰訊還是領先各路人馬站在了台前。2017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名單,明確指定騰訊為醫療影像平台的建設者,而百度和阿裏雲則分別負責自動駕駛和城市大腦的平台。
醫療本該是屬於百度的機會。在BAT之中,最先與醫療產生連接的正是百度。醫療廣告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其重要收入來源。百度貼吧中也早有醫療相關內容。但是,自2016年發生「賣吧門」和「魏則西事件」,令百度在醫療行業很難再讓公眾和政府信服。
至於政府為什麼在醫療影像領域選擇了騰訊,而不是阿裏系,就不得而知了。
有業內人士透露,從他們在醫院的觀察來看,騰訊在醫療影像方面的確落地得更快。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幾大國家級開放平台裏,BAT各有斬獲。“政府部門的這一決策是綜合了各家企業的特點、在更多背景條件下做出的”。
騰訊的新邏輯
在今年4月舉辦的中國“互聯網+”數字峰會上,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表示,騰訊的目標是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專註做三件事:連接、工具和生態。」我們發布的AI 輔診開放平台,正好闡述了這個定位」,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副總裁陳廣域則說。
除了這種形而上的理論,騰訊此舉或許還有更深的意味。
「騰訊的習慣是在其不擅長的領域依靠資本和底層技術做平台。另外,騰訊或許也想借開放平台提高自己的股價」,知名AI影像公司的管理人員葉慧表達了自己的推測。
6月21日上午10點,騰訊在深圳的發布會剛開始半個多小時(12點結束),但身在北京的葉慧看到,這件事已經在很多醫療影像、信息化等專業微信群裏引起了討論,比如騰訊覓影的收費模式、合作方的背景等等。這些微信群裏不乏醫院高層、大學教授、以及西門子這樣的GPS廠商。“影響力還是蠻大的,感覺國內外AI從業人員都在關註這個消息”,葉慧說。
她對騰訊開放醫療AI引擎並不驚訝。去年,葉慧所在的公司就對醫療AI引擎的開放趨勢有過判斷,甚至預測有兩家頭部公司最有可能做開放平台——騰訊是其中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醫療AI引擎的開放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這個行業面臨的瓶頸。
葉慧和金壇基金管理合夥人唐傳龍均向《中國企業家》記者透露了一個核心事實:無論是影像診斷,還是病理診斷,醫療AI軟件要想進入醫院內銷售,需取得三類醫療器械資質。因此,它們在大規模落地應用之前,要進行臨床實驗並申請CFDA或FDA註冊,“這意味著它們可能近幾年都無法獲得銷售收入”。
公開資料顯示,國外已有不少AI產品獲得了FDA批準,比如Viz.AI公司的腦卒中預警產品、ExcelMedical公司可預測猝死的Wave臨床平台、Empatica公司的癲癇預警手環Embrace、美敦力公司的血糖情況預測系統Guardian Connect等。國內盡管諸如匯醫慧影、樂普醫療等公司都在申請,但目前還沒有相關產品有突破性的進展。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表示,目前騰訊覓影平台上的AI項目基本不收費,或只收取少額的硬件成本費用,且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考慮盈利。
「騰訊還是很聰明,既可獲得更多有價值的數據,同時避開了資質註冊問題」,唐傳龍評價。
中小玩家的新機會
在全球AI的發展攻勢下,以及AI醫療經過自身的幾年發展,到今天已經不需要解釋大家對於它的熱情。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都能做出看起來像模像樣的產品,AI醫療的門檻很低嗎?
「做演示的門檻很低,產品落地的門檻很高。」睿琪軟件產品總監金路告訴記者,大公司做了很多的工具,底層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而且AI訓練所需的數據集,在國際上都有公開的可用,這些可以組合起來做一個很好的演示。但AI產品真正落地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拿簡單的圖像識別來說,用戶拍照習慣、拍照部位、光線等因素,都會對AI產品的準確度產生影響。這些是純線上學術研究型數據集所不具備的,尤其醫療AI產品還涉及醫院運行和醫生診療流程」,金路說。
2017年5月,睿琪軟件、丁香園、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發布了中國首個皮膚病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智能皮膚。在經過接近一年的多番測試、審核、訓練後,三方認為該系統迎來重大突破:“對85種皮膚病識別準確率達86%,其中34種常見病大於95%,可識別病種數和準確率居行業之首”,於是正式面向臨床醫生開放使用。
丁香園副總裁張偉則告訴記者,要想做好一款醫療AI產品,除了在技術與算法上的硬實力,還要滿足幾個關鍵因素:
1. 場景,即選擇從哪個疾病或方向入手,必須對醫療有非常深入的理解;
2. 權威的合作關系,在醫療AI產品的設計研發、臨床實驗上,需要醫院和專家的臨床知識支持與臨床路徑指導,以及大量、高質量的醫療資源提供,如影像、病理或病例;
3. 高投入,至少有100人的團隊做支撐,其中差不多30人all in。
多位受訪者表示,騰訊此次開放其AI輔診引擎,將進一步降低企業擁抱AI的門檻,對整個行業發展是利好。
不過,金路同時指出,AI的核心是數據和產品。數據不是有量就行,需經過清洗、可溯源,且通過知情和授權,這涉及到醫生、醫院和患者,還有很多後續工作要做。從產品的角度來說,AI模型需要針對場景、數據,進行深度定制和優化。
他認為,目前垂直領域的輔助診斷廠商在很多方面更具優勢,例如醫生和患者的資源,以及產品研發能力。簡單來說,就算有了京東和天貓,還是會有蘑菇街和小紅書。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李秀芝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
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