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我該不該去大陸?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08-08 11:51


文╱邱莉燕


近年來,台灣面臨諸多挑戰,13 億人口的大陸市場,被不少人視為跳板,不論是社會新鮮人、職場老鳥,還是擁有證照的專業人士,經常會問自己:我該不該去大陸?

《遠見雜誌》32 週年社慶,特地和 104 資訊科技合作進行「2018 台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完整剖析國人西進最新趨勢;並與大陸人力資源平台 HRoot 協力發布「大陸企業招聘台籍員工偏好度」等調查,披露兩岸最新職場生態。

為了掌握台灣人西進的實況,《遠見》團隊更走訪大陸各地,挖掘許多成功與失敗者的奮鬥故事,並製作成五支精采影音特輯,與讀者分享。

不管你喜不喜歡大陸,去不去大陸發展?在這股趨勢浪潮下,你都不得不提前做功課、才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請跟著《遠見》,一起洞悉台灣人的機會與挑戰!

南京市,靠近長江的高級住宅區內,一戶歐風裝潢豪宅,三位專業清潔員正在洗洗擦擦。

三個人都穿著整齊制服,幾個小時後,屋內就好像新家一樣,尤其原本灰暗髒汙的水晶燈,每一顆燈飾被反覆擦得「重獲光明」。

制服下的這三張臉龐都很年輕。35 歲的吳嘉玟、33 歲的吳嘉祥與 29 歲的吳嘉錦是三姊弟。令人意外的是,他們竟然來自台灣桃園。

不再是製造工廠裡常見的台幹、或是一般企業內的白領上班族,現在連大陸的清潔人員也可能來自台灣!

三姊弟以成為清潔職人為志。眼看大陸市場比台灣大,2017 年 9 月三姊弟帶著 80 萬台幣,落腳南京,創立「丸十保潔公司」。

即便很苦很累,但他們尚未放棄。沒有能力購車,他們把打掃用具,包括一個吸塵器,統統裝進背包,從地鐵站走到客戶家,往往一走就是兩、三公里。「每天走路走到鐵腿,」健行科技大學畢業、擔任丸十總經理的吳嘉錦說。

更艱辛的是市場很難打開。南京清潔阿姨的行情,一般是一小時 20~30 元人民幣,但丸十標榜日式精緻服務,櫥櫃、吊飾都仔細打掃,並使用純天然清潔劑,收費比較貴。很多人一聽到每小時清潔費 100~120 元人民幣時,還是掉頭就走。

八個月後,80 萬台幣快要燒完,幸好一位大陸投資人很欣賞他們,入股公司,才讓營運出現生機。

「我們感覺會愈來愈好,」吳嘉錦還是十分樂觀:「我的夢想在台灣實現不了,但在大陸遍地機遇,這是最大的差異。」

前仆後繼找尋機會  200 萬台灣人在大陸

近年來為了追求更大舞台而西進的台灣人,已不分年齡大小與資歷多寡。

1963 年生、擁有 25 年的美國稅法實務經驗的會計師周思齊,也在 2016 年從台灣轉戰上海,成為普華永道上海分公司諮詢稅務服務合伙人。

「做稅務工作的人,很害怕沒有更多的案子可以接,稅務知識會慢慢退步,」周思齊從美國返台工作了七年,強烈感受到台灣前往美國投資併購案件量與交易金額銳減,令他有陷入瓶頸的感覺。

擁有美國、台灣會計師執照及美國三州律師執照的周思齊,到了大陸發現業務量與台灣截然不同,「客戶做不完,十八般武藝終於派上用場。」

過去 30 年來,台灣人西進,可說是一波接著一波。如今又到了新的關鍵階段。

1980 年代後期,兩岸開放探親,帶動第一波傳統中小企業西進。那時的大陸缺乏人才,管理階層均來自台灣,台商與台幹,是第一波人才西進的主流。

2000 年左右,第二波台商出走,以高科技大廠為主,當時大陸高科技產業人才不足,長三角、珠三角常見台灣技術人才的身影。

近年來,西進又到出現了第三波熱潮。由於大陸不斷對台灣人才釋出誘因,提出惠台政策,加上台灣景氣不佳、薪資停滯,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一畢業就西進就業與創業。

此外,近來許多師級的專業人士,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醫師、大學教師等,也因為台灣缺乏舞台,而大陸機會崛起,已開啟新一波西進熱。

迄今,究竟有多少台灣人在大陸定居及工作?兩岸政府缺乏完整的統計。2016 年 10 月兩岸和平發展論壇中曾有一個數字,居住在大陸的台灣民眾,包括台商、台幹、台生、台眷等約為 200 萬人,將近台灣總人口的 9%。

「去大陸闖一闖,是因為台灣民眾普遍欠機會,」長期觀察兩岸人才移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指出。欠機會,包括進入職場的機會、職涯升遷的機會、與世界舞台連結的機會。

台灣人才西進,目前已出現六大趨勢:

趨勢 1〉西進年輕化,23%畢業新鮮人登陸

104 人力銀行中國區總經理鄧炳生指出,根據 2017 年 11 月 104 資訊科技在大陸調查,發現西進的台灣人中,有 23%是在畢業後一年內直接到大陸找工作,另有 51.9%在大陸工作的年數少於五年,年紀變輕,跟以往中壯年赴陸的情況完全改觀。

上海經睿人才服務公司經理許慈芳,2013 年開始從事獵頭行業,她曾聽老闆描述:「台灣 30 多歲的年輕人都不見了,可以做為人才推薦給在台的企業愈來愈少,而且少得很可怕。」

她在 2015 年底外派大陸,參加一場台灣人聚會時,遇到一大群 30 歲出頭在蘋果、P&G 中國等任職的台灣人,「滿場都是我們老闆說『都不見了的人』,」許慈芳接著補充了一句,而且近三年仍「前仆後繼」西進。

趨勢 2〉外派台幹減少,裸辭西進求職增加

從 104 資訊科技資料庫的分析,從 2009 到 2018 年上半年,台灣企業提供的整體工作職缺,增加了 4.6 倍,但大陸港澳地區的工作機會只增加 1.7 倍、占整體工作數的占比也從 2009 年的 3.6%,下降為 1.7%。

這代表台商在 104 平台上徵求外派的台幹已趨緩,轉而錄用當地人才。但外派台幹減少,並不代表西進人才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到大陸找工作的台灣人增加了。

近來更出現不少人裸辭西進。裸辭,是指尚未找好新工作就辭職,代表離開的決心。

不願具名的台大華東校友會微信群群主,十年前開始為常駐長三角周邊的台大校友,陸續利用微信成立了αβγ三群,迄今共 1200 人一起分享登陸資訊及體驗。

身為台資大廠總經理的群主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愈來愈多台大的學弟妹是買了機票搬到上海後才開始找工作,而不是先在台灣找到大陸的工作才過來。「儘管上海居大不易,但是裸辭過來的人數明顯增多,」這位群主說。

趨勢 3〉專業人才稀缺,台灣精英大舉西進

兩岸知名人力資源專家、一勢諮詢聯合創始人黃至堯預料,台灣的醫師、金融從業人員、航空機師、建築師、會計師等,近年都有大舉西進的現象,「這些人才在大陸非常稀缺,」黃至堯說。

例如醫師,過去幾十年來台灣培養出的大批優秀醫生,碰上富裕起來的大陸人需要好的醫療品質,已逐漸吸走台灣的醫生。

今年以來大陸各城也已出現加大「招募台灣醫師」現象。上海辰新醫院徵求台灣兒科主治醫師,開出保障年薪 420 萬~600 萬台幣;廈門長庚醫院也招募了眾多在大陸考取醫生執照的台灣人;北上廣深的醫美診所,更對台灣醫師趨之若鶩。

會計師也正大舉西進。「光政大校友在上海的會計師群組,人數就有 400 多人,台灣會計師大批往大陸市場移動,早不是新聞,」馬施云大華聯合會計事務所合伙人王世銘表示。

趨勢 4〉資優台生卡位,掀起赴陸求學熱

2018 年還看到一個新現象,是台灣高中畢業生紛紛西進讀大學。大陸教育部統計顯示,今年赴大陸申請入學的台灣學生,上海交通大學 600 餘名,廈門大學 500 餘名。申請上海復旦大學的台生人數則是往年的三倍。

海峽資本執行合伙人暨執行長盧一言分析,這些台生全是頂標生,都是台灣十年後的精英。

「提早西進的現象滿合理,」盧一言表示,有可能這群高中生的父母大多擁有大陸經驗,深感大陸是將來機會的所在之處。

趨勢 5〉製造業退燒,文創與互聯網變熱門領域

不管是投資或人才,最新一波的西進潮不再是製造業為主,而是文創與互聯網為主,這兩大領域是目前大陸產業發展的主軸。

台商資源國際集團創辦人楊惠琪,今年 32 歲,西進近四年,在大陸接了 50 餘個項目,全是文創相關,包括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以及刀劍博物館、糕餅文化館等企業文化館,還有純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案子。

擁有碩士學歷的李佩珍,是曾在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從事規劃師的台灣精英。2014 年,廈門展開「美麗廈門鄉村建設」的戰略規劃,邀請台大城鄉發展基金會到廈門從事社區總體營造。李佩珍便跟著團隊進駐到海滄區的青礁村,負責其中一個村落的農村復興,一來就此不想離開。

改造過程中產生了濃厚的感情,李佩珍住在鄉下,經常到村民家裡走訪,瞭解社區民意,並對村子裡的公共建設建言獻策,還推動了社區書院。她的服務精神深受當地人認可,便由區政府以「購買服務」的合約,聘為台胞社區顧問。「在廈門的這份工作,是我進入職場以來最舒服的狀態,」李佩珍說。

此外,大陸互聯網蓬勃,很缺相關人才,成為台灣人西進的重點領域。

大陸人力資源機構 HRoot 總經理唐秋勇指出,目前大陸程式設計師的薪資已不亞於美國矽谷,甚至有人預測未來 5~10 年將超越矽谷。「懂得編碼與程式語言的台灣畢業大學生,到大陸來一定是供不應求。」

趨勢 6〉未必執著北上廣深,新一線城市漸崛起

傳統上台灣人才西進,絕大多數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集中,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2018 年第一季,大陸多間人才招聘網站相繼發表跳槽調查報告,異口同聲指出成都、杭州、南京、武漢、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首度超越北上廣深,成為白領尋找新工作地點的首選。

一則因為一線城市生活費太貴、工作壓力大,二來新一線城市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人才需求增長明顯,加上食衣住行花費相對較低,吸引大量求職者。這樣的趨勢也將帶動台灣人才的遷徙途徑。

儘管西進已成熱潮,但台灣人西進前,還是要審慎評估。

競爭多了 60 倍  刷掉、淘汰是家常便飯

若以為西進就能享有大舞台、薪水高、機會多,這是表相與迷思。大陸人口是台灣的 60 倍,代表競爭多 60 倍,西進的台灣人若是不努力,如何在大陸生存下來?

《遠見》訪問了 28 歲台大畢業、北大碩士周思妤,這麼棒的學歷在大陸找工作時,竟也曾被刷掉近 60 次,目前她就職的公司,一共應徵了四次才被錄取。目前,她還付高額學費進修線上英文課程,強迫充實自己,深怕被淘汰。

33 歲在大陸創業的林沄,開發了一款寵物線上教學平台犬客 App。他在最酷的中關村成立公司,推出試用版,馬上有 1 萬 2000 人下載,但投資人給他當頭棒喝,「沒有十萬用戶,根本不算什麼」,逼得他一天都不敢放鬆。

其實在大陸創業,的確比台灣氣氛更好、資本更多,但跟在其他地方一樣,「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不是到大陸當創客就一定成功。

的確,西進不一定功成名就,還可能成為可悲台流,回不來台灣。本期《遠見》在台商最早落腳的東莞,發現台流街,挖掘出不少台商與台幹最後流落在當地的心酸個案。

在西進熱潮下,西進有機會,也有風險,許多台灣人不禁心中自問:「我該不該去大陸?」

 

來源:《遠見雜誌》 2018 年 8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