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場30年巨變:俄羅斯終於拿到主導權
華爾街見聞 2018-08-29 17:13
沒落中的沙烏地阿拉伯和曾經找不着北的俄羅斯,結成的聯盟正在主導原油市場,而頁岩油產量大增的美國在大洋彼岸虎視眈眈,原油市場進入後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時代。
如今這一幕,和 1980 年代末期的局面截然相反。
儘管 2010 年代和 1980 年代的國際原油市場有著雷同的開頭:在近十年原油牛市之後,西方國家原油產量激增,替代能源迅猛發展,國際原油市場供大於求,油價暴跌近 75%,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財政、經濟面臨極端壓力。
但兩個時代卻有著不同的結局:1980 中後期,油價由 30 多美元暴跌至 10 美元以下,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 OPEC 國家和蘇聯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成為 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 1991 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此後,油價依舊低迷近 10 年,俄羅斯 1990 年代也一蹶不振。
30 年後,面對油價暴跌,日產量千萬桶級別的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選擇了合作。2016 年 12 月,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達成協議,聯合減產推高全球油價。兩國合作效果立竿見影,2017 年 10 月,減產協議使油價提高到 60 美元 / 桶,2018 年 5 月最高超過 80 美元 / 桶。
而且,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產量調節愈發步調一致,「沙俄聯盟」的影響力已經超過 OPEC 內部協商。
2018 年 6 月底 OPEC 增產會議召開前,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已經提前幾周搶跑增產,之後「走形式」再邀請 OPEC 和非 OPEC 產油國開會通過增產決定。這些事件證明,國際原油市場的決策中心已經從 OPEC,決定性地轉移到「沙俄聯盟」。但是,原油產量大增的美國註定要插上一腳。
2017 年世界十大產油國
1980 年代的昨日重現
1980 年代的陰影曾一度又籠罩在 OPEC 和俄羅斯身上,但結果卻是 OPEC 向下沉淪,俄羅斯逆流而上。
OPEC 成立於 1960 年,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是 OPEC 的黃金時期,油價由 60 年代的 1.8 美元 / 桶,最高漲到 38.63 美元 / 桶。1973—1974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期,OPEC 產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影響力達到巔峰。
與此同時,沙烏地阿拉伯逐漸確立 OPEC 領導者的角色。1970 年,OPEC 早期三巨頭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委內瑞拉三國產量大致相當,約 380 萬桶 / 天。
1973 年,沙烏地阿拉伯產量提高至 770 萬桶 / 日,伊朗提高至 590 萬桶 / 日,委內瑞拉下滑至 350 萬桶 / 日,此後兩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差距越來越大。而且,沙烏地阿拉伯是 OPEC 唯一擁有充裕儲存空間的成員國,也能在需要時增產。OPEC 另外兩大具有閒置產能的產油國科威特和阿聯酋,過去幾十年與沙烏地阿拉伯密切協調原油生產政策。2016 年 12 月達成的減產協議中,三國貢獻了大部分減產市佔率。
1980 年中期到 1990 年代末,油價持續低迷,沙烏地阿拉伯也因此背上沉重的債務,出現長達 16 年的預算赤字;占蘇聯外匯收入三分之二的原油收入銳減,糧食和技術設備進口難以為繼,蘇聯經濟崩潰 1991 年解體,俄羅斯在整個 90 年代一蹶不振。
當時,美國和歐洲原油需求下滑,替代能源迅猛發展,節能技術迅速提高,主要能源消費國建立石油儲備,加上北海、挪威石油崛起,油價暴跌。
而且,當時 OPEC 的內訌也不亞於今天,八年兩伊戰爭結果是兩敗俱傷,OPEC 成員國爭奪配額並以低於 OPEC 規定的價格售油,進一步拖累油價。
面對全球原油供過於求的局面,OPEC 沒有和蘇聯合作,先後採用「限產保價」和「低價保額」的策略,導致油價暴跌持續低迷近 15 年。
全球原油市場 2010 年代的開局和 1980 年代幾乎雷同。
一方面,2010 年以來,美國頁岩油井噴式增長導致全球油價狂瀉。2014 年 1 月,美國頁岩油日均產量已經超過 400 萬桶 / 日,2018 年 1 月超過 800 萬桶 / 日。2014 年下半年,油價開啟暴跌模式,布油由 2014 年 6 月收盤價 112.36 美元 / 桶,跌至 2016 年 1 月的 27.1 美元 / 桶,跌幅近 76%。
油價暴跌,導致 OPEC 成員國和俄羅斯財政連年赤字,公共開支大幅減少,經濟處於極端壓力之下。
沙烏地阿拉伯內政外交也面臨着和 1980 年代相似的艱難處境。沙烏地阿拉伯國王薩勒曼年逾 80,打破「兄終弟及」祖制廢長立幼。在最高權力交接的同時,沙烏地阿拉伯正在推進相對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這勢必會觸犯到強大的保守勢力的利益,未來能否和平交班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而且,OPEC 的內部不團結也延續到今天,鬥爭的主角由伊拉克和伊朗,變為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
在當前的中東地區,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分別被視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盟主」,伊朗背後的支持者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國家的什葉派力量,沙烏地阿拉伯背後則是海灣國家和中東大部分遜尼派國家。2016 年 1 月,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兩國交惡再度斷交。
2003 年伊拉克戰爭後,伊朗強勢崛起,成為中東地區唯一有能力和意願在中東稱霸的地區大國(李光耀語)。《衛報》2016 年 10 月報導稱,伊朗已經構建從伊朗高原,橫跨兩河流域至地中海的「什葉派走廊」,獲得夢寐以求的地中海出海通道,對沙烏地阿拉伯形成包圍之勢。沙烏地阿拉伯在也門和敘利亞內戰等代理人戰爭中,也明顯處於下風,影響力日漸式微。
圖片來源:衛報
這種不利的局面和趨勢,迫使沙烏地阿拉伯犧牲能源政策的獨立性和 OPEC 的利益尋求域外大國的「保護」。例如,支持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沙烏地阿拉伯表示,會配合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將不經 OPEC 會議同意,填補因制裁產生的原油供應缺口。
與此同時,因遭受經濟制裁或國內長期動亂等因素,伊朗、利比亞、委內瑞拉、尼日利亞等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受到嚴重影響,短期難以恢復。
今年 7 月,利比亞石油日產量已從 2 月的 128 萬桶下降至目前的 52.7 萬桶;11 月初,美國將對伊朗石油行業進行制裁,伊朗原油出口預計將大幅縮水近 200 萬桶 / 日。委內瑞拉正遭遇嚴峻的社會、經濟危機,2018 年底該國原油日產量預計將暴跌至 100 萬桶左右,原油出口處在崩潰的邊緣。
老大沙烏地阿拉伯軟弱,產量市佔率萎縮,內訌不止,OPEC 這個曾叱咤風雲五十多年的國際組織江河日下,原油市場正進入後 OPEC 時代。
美國急着為井噴的產能找市場
某種程度上,OPEC 成也美國,敗也美國。幾十年來,美國都是原油凈進口國,給中東和拉丁美洲的產油國送去了大把的美鈔。現在,美國人要出口原油賺外國人的錢了,和 OPEC 構成直接競爭關係。
2010 年以來,美國頁岩油產量的井噴,直接改變了國際能源格局,打垮了高油價。2018 年 1 月,美國頁岩油日產量超過 800 萬桶,今年美國原油日產量預計平均 1072 萬桶,和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不分伯仲,高於 1970 年創下的 960 萬桶 / 天的記錄,明年預計將達到 1186 萬桶 / 日。
除了頁岩油,2018 年 1 月,川普政府宣布,將幾乎所有的美國近海水域開放,供石油與天然氣鑽探,美國傳統能源行業的「第二春」還遠未結束。
2015 年底,美國解除長達 40 年的原油出口禁令。2017 年,美國原油出口速度顯著加速,今年 7 月初已達 300 萬桶 / 日,再度刷新曆史最高記錄,出口水平高於 OPEC14 個成員國中的 12 個,只比沙烏地阿拉伯的 750 萬桶 / 日和伊拉克的 360 萬桶 / 日要少,多於伊朗的 240 萬桶 / 日。這其中最大的貢獻者自然是得州,得州原油出口量預計明年將接近 600 萬桶 / 日。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預測,未來十年,全球原油供應增長中預計有 80% 以上來自美國。
美國雖然產能提高了,但是市場對美國原油出口前景並沒有盲目樂觀。
一是,市場還沒完全打開。在全球石油交易中,美國原油流向亞洲是個重要趨勢。僅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原油在 6、7 月都突破了 30 萬桶 / 日。中國是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自去年 11 月以來成為美國原油最大買主。
不過,由於兩國在貿易上存在嚴重分歧,路透社稱,8 月以來,沒有任何油輪從美國裝運石油並駛往中國,儘管關稅清單上並沒有列入原油。
其次,經濟效應和管道建設將是未來幾年美國出口的關鍵。OilPrice 認為,未來原油出口量將更多地取決於 WTI 和布油的價差,以及二疊紀盆地的管道運輸能力。
但是,目前 WTI 和布油差價較小,市場吸引力不夠,而且原油運輸瓶頸的問題直到 2019 年底才能解決,美國頁岩油增產被迫放緩。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作為產量彈性最大的產油國,這期間可以通過靈活控制產量來維持和影響油價。
俄羅斯真成了世界加油站
和 OPEC 相比,俄羅斯在這次油價暴跌中挺過來了。與美國相比,俄羅斯原油則處於產銷兩旺極佳狀態,對國際油價影響力與日俱增,處於問鼎世界能源霸權的 C 位。
2016 年 12 月,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達成減產協議推高全球油價。兩國合作效果立竿見影,2017 年 10 月,油價提高到 60 美元 / 桶,2018 年 5 月布油價格突破 80 美元 / 桶。
俄羅斯取得這一地位的三大策略:一是出兵敘利亞;二是「國企國際化」;三是放棄其融入歐洲的傳統定位,和歐洲、亞太大國保持良好的關係,通過靈活的東西方視角獲益。
2017 年 10 月,俄油(Ronsneft)首席執行官 Igor Sechin 在義大利維羅納宣講一份名為「歐亞一體化理想」(ideals of Eurasian integration) 的地緣政治報告。
報告使用的地圖,將整個亞歐大陸一分為三:中部能源生產區和東西兩大能源消費區。俄羅斯和北極、裏海和中東地區,組成能源生產區,並將兩大能源消費區隔開;西端能源消費區,是包括土耳其和烏克蘭在內的歐洲,東端能源消費區是包括印度在內的亞太地區。
歐亞大陸三分形勢圖
按照 Igor Sechin 的描述,俄羅斯現在做的,就是鞏固其領導下的三個能源生產地區,在塑造新的歐亞體系方面邁出決定性的一步,而出兵敘利亞是關鍵。
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內戰,現在被認為是成功的,2018 年 8 月,敘利亞政府軍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即將收復叛軍的最後一個據點。俄羅斯現在是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有力靠山,而土耳其、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和以色列在敘利亞都有重大利益。突然間,俄羅斯在中東賓至如歸,成為該地區每個國家的重要對話者。
過去兩年,俄羅斯簽署的一系列合作協議,拓寬了在整個中東和北非地區的能源版圖。
俄羅斯盧克石油(LUKOIL)正在談判參與開發伊拉克新發現的 Eridu 油田;俄氣已經在伊拉克庫爾德斯坦進行石油勘探,同時還經營着伊拉克南部巴德拉油田(Badra field)。
俄油已經和庫爾德斯坦與利比亞簽署了合作協議,併購買了埃及巨型海上天然氣田 Zohr30% 的股份。此外,俄油還將控制庫爾德斯坦主要的石油管道,對庫爾德斯坦的投資增加到 35 億美元。俄油還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初步協議,未來幾年將參與伊朗投資總額達 300 億美元的油氣項目。
四家俄羅斯石油公司已經開始在敘利亞進行商業談判,積極參與敘利亞石油和天然氣基礎設施的重建和經營,以控制伊朗和卡塔爾油氣資源進入歐洲的重要過境路線。
北極海域是俄羅斯戰略發展方向。北極地區蘊藏的油氣資源約占全球未開發油氣資源的 1/5。目前,該地區可開採的石油儲量預計為 900 億桶,其中俄羅斯最多,占 52%。截至 2016 年,俄油在北極海域擁有 31 個油氣區塊,俄氣(Gazprom)擁有 27 個區塊。
北極地區是俄氣的首要任務,俄氣 2013 年推出第一個北極油田 Prirazlomnoye 儲量達 5.4 億桶。近 5 年來,該油田已經累計生產超 1000 萬桶油,到 2020 年將達到產量峰值 11 萬桶 / 日。2016 年,俄氣又推出兩個新油田 Messoyakha 和 Novoportovskoye,儲量分別為 34.45 億桶和 18.32 億桶原油。
在俄羅斯推動下,裏海沿岸五國 8 月 12 日簽下歷史性的《裏海法律地位公約》。《公約》明確規定,禁止任何外部武裝力量進入裏海地區,非裏海國家艦船不得進入裏海。俄羅斯通過國際公約的形式,明確了其在裏海地區的排他性優勢地位。
美國能源部曾估算,裏海石油儲量在 900 億桶到 2000 億桶之間,至少約占世界石油總藏量的 8%。裏海天然氣儲量保守估計約 14 兆立方米,占世界總量的 4.3%。
此外,俄羅斯對委內瑞拉原油的控制日益增強,在美洲也建立了能源據點。2017 年,俄油每日轉售大約 22.5 萬桶委內瑞拉原油,約占委內瑞拉出口總量的 13%。2017 年 12 月,委內瑞拉授權俄油開發兩個天然氣田,為期 15 年。這兩大氣田儲量達 1800 億立方米,俄油計劃每年生產高達 65 億立方米天然氣。
2014 年,俄羅斯確定了國企的「國際化」的重要戰略,通過各國財團的資本紐帶,與其它國家建立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關係;同時,通過吸收了來自歐洲、中國和印度等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廣泛地投資世界各地能源勘探和提煉項目。
俄油就是很好的例子,俄羅斯政府持股 50%,其它重要股東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卡塔爾投資局、瑞士嘉能可等等。俄油通過出讓股權獲得的巨額資金,再進行擴張收購。
2016 年 11 月,由俄油、俄羅斯投資基金 United Capital Partners 和新加坡大宗商品交易巨頭托克(Trafigura Beheer BV)組成的財團,收購印度第二大私營石油公司埃薩石油公司(Essar Oil)98% 的股份,將版圖擴張到了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印度。
埃薩石油擁有冶煉原油 70 萬桶 / 日的產能,旗下 Vadinar 煉油廠產量約占印度總煉油產量的 9%,日產能達 40.5 萬桶油當量。通過交易,俄油還將間接擁有埃薩石油在印度的 2700 個加油站及其銷售網路。
與此同時,俄羅斯和大部分歐洲以及亞太國家都保持着良好的關係,使東西兩大能源消費區成為其穩定的客戶。
近幾年,中俄油氣合作顯著加強,2016 年,俄羅斯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中國最大原油進口國。2013 年,俄油與中石油達成 2700 億美元交易,前者將在未來 25 年向後者供應 3.65 億噸石油。同年,俄油又與中石化達成 850 億美元十年期協議。2014 年 5 月,中俄簽署了為期 30 年價值約 4000 億美元的天然氣供應協議。這項協定使中國成為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消費國。
此外,歐洲統計局數據,截止 2017 年,30% 的歐洲原油進口來自俄羅斯,而愛沙尼亞、波蘭、斯洛伐克和芬蘭,超過 75%的石油進口來自俄羅斯。德國進口天然氣中的 50% 至 75% 來自俄羅斯。
此外,俄羅斯和德國正在協商推進的「北溪—2」項目,該管道總長度 1200 公里,自 2015 年開建,能將現有送往歐洲的俄羅斯天然氣擴大一倍,年均輸氣量達到 550 億立方米。
可以說,全球原油市場雖然呈現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三足鼎立的走勢,但俄羅斯現在顯然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最佳候選。
「北溪—2」項目
美俄爭霸 誰主導油價?
對川普政府來說,雖然不喜歡 OPEC,但是 OPEC 成員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和卡塔爾等幾大產油國不是在掌控之下,就在制裁之下,一條推特就能讓 OPEC 抖三抖,但俄羅斯的產能是不可控的。
川普近幾個月一直反對高油價,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加劇通膨,傷害美國經濟;而且美國目前市場市佔率有限,產能遇到瓶頸,原油出口商也不能從高油價中獲益最大,高油價反而便宜了俄羅斯和 OPEC 國家。
因此,美國一面要求 OPEC 增產降油價,一面加大對伊朗和俄羅斯的制裁力度,抑制兩國原油產能擴張和出口,為美國原油開拓市場。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就包括,禁止出口支持俄羅斯深水、北極近海或頁岩項目勘探或生產所需的貨物、服務或技術,以遏制俄羅斯的產油潛力。
此外,川普政府還不斷施壓歐盟等重要消費市場,減少俄羅斯和伊朗能源進口,購買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
儘管在美國的施壓,歐洲、韓國、日本等擴大對美國能源進口,但如果美國無法將俄羅斯、伊朗的勢力擠出敘利亞,實現中東勢力再平衡,安全上有求於俄羅斯的沙烏地阿拉伯及其僕從國,原油生產必然只能向俄羅斯妥協。
同樣地,在中東地區具有重大安全和經濟利益的歐洲等消費市場,也不會完全聽從美國的要求,停止進口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美國的制裁註定是標本難治。默克爾和普丁近日在柏林會晤,繼續就北溪 - 2 號天然氣管道項目展開協調就是明證。
而且,歐盟在制裁伊朗問題上,不但和美國唱反調,啟用「阻斷法令」,保護在伊朗的歐盟企業免受美國制裁,8 月 24 日還宣布援助伊朗 1800 萬歐元。在 8 月 1 日至 16 日期間,歐洲進口伊朗原油從約 46.5 萬桶 / 天增加到 63.1 萬桶 / 天。
因此,美國在敘利亞俄羅斯的角力仍在繼續,並且試圖通過經濟制裁,增加軍費,重啟太空競賽,拖垮俄羅斯。
2017 年 4 月,美國以敘利亞政府使用化武為理由,發射 59 枚戰斧導彈打擊敘利亞政府軍空軍基地。今年 4 月,美國稱為回應「敘利亞化武事件」,美軍聯合英國、法國對敘利亞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也曾動用戰斧導彈。俄羅斯媒體《觀點報》當時報導稱,俄羅斯海、陸、空三方面已經處於「戰備」狀態,俄美在敘利亞面臨直接發生軍事衝突的危險。
今年 8 月下旬,彭博社報導稱,美國及其盟友警告俄羅斯,如果敘利亞使用化武,將對阿薩德政府進行「強有力的」打擊。向來喜歡硬碰硬的俄羅斯表示這是挑釁,美國要求伊朗根本弱化在中東的角色「脫離現實」。
對於國際油價而言,美國及其盟友採用非和平手段,打擊俄羅斯支持的中東勢力,例如阿薩德政府和伊朗,如果衝突失控油價可能一飛沖天。但如果放任俄羅斯繼續紮根中東,擴大能源版圖,國際油價也將繼續看漲。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