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雷曼破產10年後的教訓
鉅亨網編譯黃意文 2018-09-09 14:00
距離雷曼兄弟破產已過了 10 年的時間,銀行監管政策更加嚴格,市場亦出現許多避險工具,然而須注意的事情是,當時醞釀金融風暴危機的五項因素,仍存在於現在的市場,投資者須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
1. 並非所有泡沫都發生在估值過高的情況下
在 2008 年金融危機醞釀時,網際網路泡沫的慘劇每個人都還記憶猶新,但投資者安慰自己,認為估值並不像 1990 年代一般瘋狂,因此不需要擔憂股市泡沫化。
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次出現泡沫化的是次貸市場,那些關注股票本益比 (P/E) 或其他估值工具的投資者被誤導了,因為危機爆發前的泡沫,不僅僅膨脹了股價 (P),亦推升了盈利 (E),使本益比看起來不會過於誇張。
目前美股的本益比,比雷曼兄弟破產前的市場還高,儘管企業盈利表現優異,一切看起來很良好,但衡量收益品質的指標將出現下滑,且企業槓桿率較高。
2. 面臨危機時,流動性將消失
2008 年的事件告訴我們,真正的危險在於,投資者認為當下流動性很高的商品,將永遠維持著高流動性,但流動性在市場面臨危機時將突然消失。
回顧 2007 年 - 2008 年,公司債曾是流動性極高的商品,但當一級經銷商拋售手中債券時,市場變得不流通,垃圾債的殖利率飆升至 23%,交易幾乎停滯。
目前,ETF 為流動性高的市場,但如果債券 ETF 的買家認為,他們可以輕易在危機時拋售手中 ETF,這種想法是不正確地。
3. 明斯基時刻
明斯基時刻 (Minsky Moment) 是由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 所提出的理論,意指長期經濟繁榮,推升資產價格上漲,而投資人因過於樂觀,造成投資槓桿不斷提高,負債不斷膨脹,而一旦預期發生逆轉情形,出現集體拋售資產行為,資產價格將一瀉千里,例如 2008 年美國發生的金融海嘯。
4. 創新的金融系統 / 工具容易出錯
為了滿足貨幣和信貸供應需求,市場出現許多新的金融工具,例如衍生性商品,以及 P2P 借貸平台,這些平台提供銀行不願借貸的資金,但風險很高,中國已發生數百家 P2P 業者連環倒閉情況,儘管未引發全球危機,但仍是須注意的地方。
5. 與 10 年前類似的情況
在 2007 年 - 2008 年,銀行透過貸款證券化與衍生性商品,將風險轉移至他處,因此許多投資者認為銀行很安全,不會破產,但 2007 年 4 月發生了次貸危機。
目前的銀行系統,有著更好的資本額與流動性,但將風險轉移至其他非金融機構的操作方式仍存在,儘管金額規模與 10 年前相比,相對較小,但這點仍存在潛在風險。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