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歐重磅新書全面解讀債務危機:歷史還會重演
華爾街見聞 2018-09-11 15:34
在全球金融危機發生 10 年後,世界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也發出了自己的感慨。在回望過去的同時,達利歐試圖解釋過去的教訓如何指引未來的危機應對,並將這些想法收錄到了一本新書之中。
達利歐在美東時間 9 月 10 日發表的文章中稱,10 年前的 9 月份,全球金融體系幾乎陷於癱瘓,這令很多人的生活徹底改變。但是縱觀歷史,這種危機已經出現過很多次,而且未來還會繼續出現。
達利歐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往復循環,如果對重複出現的事件仔細研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得出正確處理這些事件的原則。
他提到,早在 2008 年前,他就和橋水的其他同事共同研究歷次債務危機的規律,而正是因為對這些規律的把握,橋水才得以在其他人艱難掙扎之際安然度過危機。
達利歐在文章中寫到,他對於債務危機規律的理解全都收錄進了這本新書之中——《理解大型債務危機的模板》(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如今希望陸續以短篇文章的形式,分享其中提到的一些想法。
這本書總共 471 頁,達利歐介紹,其中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對模板的解釋,告訴讀者債務周期是如何運作,同時提出應對債務周期的原則。
第二部分詳細介紹歷史上三次大型債務危機的情況——2008 年金融危機,1930 年代美國大蕭條,1920 年代德國高通膨疊加的經濟蕭條。
第三部分簡要介紹過去 100 年中發生過的一般性債務危機,總共是 48 次,以便觀察這一模板如何適用於所有這些案例。
(圖片截取自達利歐新書《理解大型債務危機的模板》)
達利歐表示,所有的大型債務危機都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周期早期、泡沫階段、觸頂、蕭條、去槓桿以及正常化。
(圖片截取自達利歐新書《理解大型債務危機的模板》)
他認為,人們從未實現在舉債過多和舉債過少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其中前者正是債務危機出現的根源,而後者又會限制經濟發展。在現實世界中,天平總是會向二者之一傾斜。
和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相比,人們通常容易記住近期發生的事情,這會導致更大的搖擺。因此,每 15 年左右出現一次大型債務危機,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達利歐將債務危機分為兩大類——通膨型債務危機和通縮型債務危機,其中前者通常出現在擁有大量以外國貨幣計價債務的國家。
他認為,如果能達到以下兩個條件,那麼絕大多數債務危機都能迎刃而解:
1、債務以本幣為主;
2、決策者知道如何處理危機,且有足夠的權限去做。
他表示,處理債務危機的關鍵在於將壞帳之痛分散出去,如果債務主要是以本幣計價的,那麼通常能夠較好的得到處理。這其中最大的風險不在於債務本身,而在於決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或者沒有採取相應措施的權限。
達利歐提到,在化解債務危機、實現去槓桿的問題上有四種途徑:
1、緊縮;
2、印錢刺激經濟;
3、債務違約 / 重組;
4、財富再分配
達利歐認為,債務危機得到完美化解的結果,就是「漂亮去槓桿」,也就是在債務負擔下降的同時,經濟仍保持增長,而且通膨不出問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權衡使用上述四種途徑,以實現通縮力量和通膨力量之間的平衡。
達利歐表示,對於央行來說,要更好的平滑債務周期並阻止債務危機的出現,應該設定三重目標——控制通膨、促進經濟增長以及抑制債務的過度擴張以阻止投資泡沫,而不是僅僅着眼於控制通膨這一個目標,或者是控制通膨、促進增長這兩個目標。
如果大型債務危機真的出現,此時該做什麼?達利歐認為,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提供大量流動性等方式拯救整個金融體系,此時道德風險問題可以暫時不予考慮。
決策者的反應是否快速和果斷,是決定蕭條嚴重性以及時間長度的最重要因素。
他還提到,在債務危機中,經濟政策制定者是否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以及處理突發事件的權力,是否能避免法律以及監管上的障礙,對於危機的處理至關重要。「無知和權限不足是比債務本身更嚴重的問題。」
達利歐表示,在債務危機解除之後,決策者通常還要進行一段時間(5-10 年)的經濟刺激,直到債務危機的餘威完全消散。他寫道:
經濟活動以及資本形成的復甦通常非常緩慢,即便是在「漂亮去槓桿」期間。
實際經濟活動要重回前一個巔峰水平,通常需要 5-10 年(也就是「失去的 10 年」)。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