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具體化、科學化的指標 大數據讓管理如虎添翼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10-01 14:22
要尋求大數據幫忙時,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目標;其次,要有專門的數據團隊協助決策。
而善用大數據的企業,將能在下一波競爭中致勝。
文■ 張彥文
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流行,不論是製造業、服務業、零售業,甚至是公家機關,都想要跟上這波潮流。
不過,大數據雖然是近十年才廣泛受到矚目,其實存在已久。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生產到銷售的過程,機器或人都有許多的「行為」,產生許多「數據」。
但過去由於科技限制,無法將之搜集、儲存、管理及應用,如今隨著網路普及、儲存設備成本降低,及運算能力增加,數據得以快速整合與分析,從中產生洞見(insight),協助決策。
數據做為管理的具體依據
數據管理專家、箴亞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游舒帆表示,數據對管理最大的革新在於「溝通標準的具體化」,容易訂出可衡量的標準。
舉例來說,以前管理者要評斷公司的經營狀況、客戶滿意度、倉儲管理的水準等,除了傳統的財務報表,其他多是依靠經驗或感覺。數據化就提供了一個科學化管理的指標。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分析師郭家蓉指出,以往企業研究問題時,只能以抽樣調查處理,包括市場行銷、工廠的環境資源等。
但抽樣有局限,必須依據不同個案使用不同的統計模型,才能找到合適的數據或解釋方式。
但大數據出現後,可以完整地收集資訊,研究的對象就是母體本身,更精確也更具代表性。
郭家蓉說,以往 ERP(企業資源規畫)、CRM(顧客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等都是獨立運作的系統,如果需要報表,都要到每一個系統中分別去「撈」資料,再找一個人花一整天的時間做出一份報告,既耗費時間,又無法看到全貌。
現在很多企業導入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企業流程自動化機器人),銜接不同的資料庫,可增加對作業流程的了解及問題改善的效率。
問對問題,
不為追求數據而數據
但管理者也必須了解,在尋求大數據幫忙時,必須先確定管理的目標,再尋求數據幫忙。
游舒帆發現,不少企業寄望利用大數據來強化管理、提升績效,但常用錯方向。許多管理者最常拋出的題目是「希望在一年內讓公司業績成長三成」、「產品銷售量在六個月內成長兩成」之類。但這是很模糊的說法,只是為了追求大數據而大數據。
游舒帆建議,應該是先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舉例來說,A 公司的某項在電視購物台的熱銷商品,在其他通路卻銷量不佳,原因何在?
如果問對了問題,就會知道應該進行產品與通路的交叉分析:哪種消費者,在哪個通路上,買了什麼商品?
產品銷售分析,最困難的部分是消費者樣貌的掌握。游舒帆認為,即使一些頗具規模的企業,大多也只做到產品與通路的二維分析,能夠加入消費者形態分析的企業,大概只有一成,「目前很多企業對於牽涉到『人』的部分,把握度偏低。」
這也是大數據最新的發展方向:利用數據了解消費者的長相。一旦建立起消費者的形貌,就知道他大概消費水平是多少,喜歡哪一類型的商品,會更容易制訂或改善行銷策略。
組織完整的數據團隊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還須要有專門的數據團隊協助決策。郭家蓉指出,一個完整的數據團隊,應該要涵括三種人才:具備領域專業知識的資深人員、了解
企業商業模式的營運、銷售人員、數據分析師或資料科學家。
很多企業為了做大數據,就找來很多數據分析師,但這類專業人員通常不了解企業真實的問題,可能分析了一大堆東西,卻毫無幫助。「沒有抓對方向,就會分析到很多雜訊,」郭家蓉強調。
當然,如果能有一種人兼具兩項甚至三項技能,對企業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貴人才,只是這樣的多工人才相當稀少。
研究機構 IDC(國際數據資訊公司)指出,「大數據即機會」(Big Data as Opportunity),將大數據定義為「以前因為科技所限而忽略的資料」。當這些
資料被挖掘出來,能夠善用的企業,才有機會在下一波的競爭中致勝。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2018 年 10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哈佛商業評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