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衛武營 邀你藝起來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8-10-09 15:01


文/蔡立勳

走出高雄捷運衛武營站六號出口,眼前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以 8000 多片不規則金屬鋼板組成單一屋頂,流線型的外觀,猶如一架飛碟空降在此;換個角度看,倒也像是微波粼粼的海面,呼應海港城市的意象。


八年前開工,原訂 2013 年落成的衛武營,工程幾經延宕,好不容易,軟硬體逐步到位。今年 10 月 13 日,這座與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既競爭又合作的場館,終於要開幕了。

五大廳院震撼亮相  處處可見港都意象

包含占地 47 公頃的都會公園在內,衛武營一帶,從清朝末年,便一直裹著軍事色彩,直到 1979 年,軍事會議裁定,不再適合軍事用途,各單位才陸續整併、撤離。

轉型過程中,有人主張,營區要改建為大學,也有人倡議興建軍眷住宅。斡旋多年,終在 1996 年、2003 年拍板,衛武營華麗轉身,成為都會公園、國家級表演場館。

經過十幾年,衛武營總共有五大廳院亮相了。包括音樂廳 2012 席、表演廳 434 席、歌劇院 2248 席、戲劇院 1212 席、及戶外劇場。

五大廳院的設計理念從在地出發,以台灣常見,枝椏糾結、根鬚盤錯的榕樹群為意象,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 ‧ 侯班(Francine Houben)操刀設計。外觀看來就像五棵榕樹,彼此頂層的「樹冠」相通,就成了餐廳、賣店駐點的樹冠大廳。

至於戶外劇場,正前方有偌大的公園,綠草如茵,可容納 2 萬觀眾,往右前方望,高雄市景盡收眼底,已是高雄欣賞落日的新好去處。

善用公共空間也是侯班的設計精髓。她將廳院的戶外空間,打造為 24 小時開放的「榕樹廣場」,透過多處出入口,模糊場館、公園間的界線,讓每個人只要在公園,都能很自然地走進榕樹廣場。

廣場雖名為「榕樹」,其實並沒有半株植物,但行走其中,微風不停吹拂,宛如真置身榕樹群下,能使人忘卻戶外的炎熱。

廳院外牆由 2320 片鋼板組成,表面略有凹凸,也是侯班因應高雄濕度、鹽度皆高的環境,以既有的造船技術打造的。鋼片上保留了船身的焊線、吃水線,「強調高雄海港城市的意象,」衛武營技術經理陳美玲解釋。

多項硬體設施  寫下全台第一

除了建築設計前衛外,四座廳院也各有特色,寫下多項全台第一。

例如,歌劇院不僅是全台規模最大的劇場,也是首座以大型電腦輔助運作的歌劇院,舞台的機械設備完全自動化。名為歌劇院,並非專指演出歌劇,而是戲劇、舞蹈、音樂等表演藝術的總和。

第二,一般劇場後台多是一片漆黑,但這裡卻漆上灰白色,注重採光。

陳美玲指出,劇場工作人員在演出前後,長時間待在後台,往往一早上工,下班時外頭已一片黑,因此特別給他們明亮、健康的環境。甚至,舞台後方控制室也開了天窗、引入自然光,讓工作團隊隨時感知天候。

第三,這裡裝配 9085 支音管、全亞洲最大的管風琴。第四,衛武營是全台首座葡萄園式音樂廳。觀眾席錯落分布,有高有低,宛如山坡地的葡萄園,讓觀眾圍繞演出者,從各個角度,更清楚地看見舞台。「觀眾不管坐在哪個位子,聽到的聲音幾乎一樣,非常平均,」陳美玲解釋。

這項設計首次誕生是在 1963 年完工的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背後推手則是指揮巨擘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之後東京三得利音樂廳、丹麥哥本哈根音樂廳等知名場館,均群起效尤,台灣則是第一次引進。

有別於台灣觀眾熟悉的鞋盒式舞台,大多數觀眾只能看到指揮背面,葡萄園式設計也能讓多數觀眾一睹指揮的陶醉神情。

看來衛武營除了各種演出,硬體本身也開創許多台灣第一,值得細細品味。

 

來源:《遠見雜誌》 2018 年 10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雜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