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美國挑起貿易戰無助改善貿易逆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11-01 18:20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院院長、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11月1日於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大中華講堂」上指出,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無助改善貿易逆差。他認為,美國徵收中國產品進口關稅,至多只會加速製造業遷移至其他成本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加大美國的貿易逆差,美國消費者反而需要付出更高昂的費用購買產品。
中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潛力足,國內市場大,利用好國內經濟的迴旋空間,他預期未來中國經濟有望維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目標。
美國先後對總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挑起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史無前例的貿易戰。林毅夫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是建立在兩國經濟優勢互補基礎上,由於東南亞經濟體在勞動密集製造業上具有優勢,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是美國一些消費品主要供應地,也是美國貿易逆差主要來源地。上世紀80年代開始,勞動密集型生產線從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經濟體轉移至中國,美國貿易逆差也逐漸轉移到中國,而對東亞的整體貿易逆差從80年代的超過100%,降低到現在60%左右,中國並非美國對外貿易逆差擴大的原因。
中國製造業人均工資近年增長迅速,2015年約為每年9165美元,超過泰國工資水平兩倍,是多數東南亞國家的三倍以上。他相信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將會逐漸轉移至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印尼甚至非洲等工資較低地區。不過,這些國家雖然工資較便宜,但供鏈尚不完善,總體生產成本可能比中國還高。
故此,他認為特朗普政府指責中國是美國貿易逆差的根源並不正確,開徵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無助改善美國的貿易逆差和就業職位,只會加速製造業由中國轉移至其他地方,加大美國對這些國家的貿易逆差,消費者也將需要付出更高昂的費用,購買這些產品。貿易是互惠雙贏,他期望兩國政府能夠透過對話磋商,化解目前的貿易僵局。
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為務實推進仍保留部分計劃經濟時代的政策。現在基於資本積累,比較優勢變化,應該逐步取消這些保護措施,同時深化體制改革,才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在過去近40年,中國GDP實現了年均9.5%的增長速度,是人類史無前例的奇跡。只要利用好這增長潛力,以及國內市場大,產業升級空間多,消費增長潛力足的優勢,不管國際經濟形勢如何,只要保持定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有望維持6.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目標。
文:林毅夫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