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入騰訊的下一個二十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11-19 12:19
元朝有一詞人,不喜官場但又郁於錢財之道,不由憤而感慨“二十年多少風流怪,花落花開”。二十年多少風流人物輩出,可歎時間兀自向前,留不下什麽永垂不朽的勢頭。
回溯二十年前的那個11月,深圳有一家企業叩響了互聯網的大門,以“百步穿楊”之勢遂起於互聯網江湖,而當時的江湖還是一片廣袤的荒地,各自都有各自的路走。因此,騰訊就這麽摸著石頭過河,在2004年走進了另一條名為“資本市場”的大河。
兜兜轉轉二十年,一晃而過。如今騰訊早已在社交網絡和遊戲領域成就了“王者的榮耀”,跻身為中國乃至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二十年的歲月不長不短,能塑造傳奇,亦能讓傳奇走下神壇。騰訊也沒有逃過二十年的輪回,自今年3月底以來股價一路下行,以至於業界到今天對騰訊股價是否位於谷底也爭論不休。也不乏有人明著暗著嘲笑騰訊“疲態俱顯”,抑或是質問其“尚能飯否”。
就這樣,在無數人的口水、揣測、盼望中,11月14日,騰訊三季報如期而至。騰訊用數據回應世人,“你看我老了嗎?”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騰訊總營業收入達805.95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網絡遊戲收入達258.13億元,營收佔比進一步下降至32.03%;其中,手遊增速超預期,端遊收入同比下降15%,但流水環比增加。同時,被寄予厚望的網絡廣告收入佔比有所上升,朋友圈、公眾號與小程序廣告變現貢獻突出,環比增長15%;其他收入中的金融、雲計算收入亦開始發力,尤其是雲的收入,未來值得關註。
一份五十多頁的三季報給多少人帶來了希望,又給多少人帶來了失望,不得而知。但對比二十年前的那個初入江湖、涉世未深的白衣少年騰訊,現在的人們對其少了幾分包容,多了幾分銳利和挑剔。或許,挑剔的背後是因為比起看到現在的騰訊,人們更想看到一個全新的、二十年後的騰訊。
然而,騰訊的下一個十年、二十年又在哪呢?
產業互聯網:從台前走向幕後
在剛剛落幕的於烏鎮舉行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騰訊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在未來如何“謀局”的策略,即“兩張網”:擁抱產業互聯網和紮根消費互聯網。
對於專註做連接的騰訊來說,“To C”是騰訊的基因,其在人與人的連接方面在神州大地早已無人能出其右;但在To B方面,騰訊目前還缺少大量數字化升級的“物”與“服務”,因此“人與物、人與服務之間的連接”就難以叠代、轉化升級。
這也是移動互聯網已進入下半場的信號。當下移動互聯網的主戰場,正從上半場的消費互聯網,轉向下半場的產業互聯網。過去二十年,互聯網滲透聚焦於C端,促使需求側的數字化逐步完善;然而現在,B端的數字化變革仍道路漫長,供給側亟待優化變革。
而數字化就得靠雲服務、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具有高壁壘的科技手段進行支撐。但前期的長時性投入與過高的固定成本、回報週期較長的特性,使得數字化具有一定的行業壁壘,因此一般情況下,“在雲上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的未來場景勢必誕生於科技巨頭的“飛輪效應”。
無巧不成書。9月30日,騰訊宣佈了啓動戰略升級,併進行新一輪的組織結構優化調整,即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併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台與内容事業群(PCG)。自此,七大事業群變為六大事業部。以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的口吻來說,這隻是一場順應外界變化帶來的戰略升級。
顯而易見,騰訊正式將B端的挑戰交由CSIG進行衝鋒。目前CSIG已整合了騰訊雲、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LBS等行業解決方案,通過為各行業產業鏈上下遊的“數字化”提供豐富的“數字接口”與完備的“數字工具”;騰訊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運用也有助於激發各行業參與者進行數字創新,共同向供給側數字化進行轉變。
對騰訊來說,此次數字化的行動已不再是為產業“賦能”的“台前起舞”之態,而是轉為產業數字化的“幕後推手”。
外界的質疑仍不絕於耳。“騰訊沒有‘To B基因’”、“騰訊沒有夢想”等批評之聲越過人海,裹挾著熱浪不斷衝擊著騰訊帝國的高牆。如將騰訊雲與阿里雲進行對比,由於阿里雲早已於2008年啓程,先發優勢和資金、技術優勢等使得其處於龍頭地位;而騰訊雲說到底是個“後來者”,僅僅從QQ以及QQ空間等業務衍生出的雲生態,怎麽敵得過深耕行業的阿里雲呢?但數字往往會給每個“想當然”一頭棒喝。三季報顯示,騰訊雲2018年三季度收入超6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超兩倍,付費用戶同比增長超三倍,追趕的步伐相當快。
CSIG的掌舵人湯道生也不接受“沒有‘To B基因’”的質疑。在他看來,產業互聯網不是在B端、C端進行隔離區分的,這些歸根結底都是“To C”。而騰訊能利用服務C端用戶的經驗,幫助B端夥伴實現生產製造與消費服務的價值鏈打通,打造獨特的“C2B”方式連接智能產業,不僅能服務產業,更能服務到人。譬如,騰訊已在智能醫療領域内推出騰訊覓影、智慧醫院等產品,利用人工智能醫學影像技術輔助醫生實現早期食管癌篩查,併植入微信生態下沉至醫療領域的用戶服務、數據能力、資源等多個環節,以此放大騰訊在該行業内的數字化連通作用。
來源於第三季度電話會議PPT
同時,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内逐漸完成汽車向大型移動智能設備的轉變,誕生更多人車互動的可能,併將微信及小程序、視頻、音樂、騰訊汽車AI(TAI)等工具移植至車聯網中,利用騰訊雲為車企提供大數據的應用和決策平台,覆蓋生產、銷售、售後的整個產業鏈,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穩定可靠的雲計算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興業證券選取阿里、金山與騰訊雲進行對比後的結果,也能看出騰訊由於其強大的社交入口優勢,使得個人雲用戶能夠實現快速地覆蓋。騰訊在各行業的戰略佈局使得其騰訊雲涉及的行業較廣,併繼續將產品擴展至200多種,將行業的全棧式解決方案擴展到70多種。同時,通過在遊戲、視頻兩大垂直領域進行雲佈局,騰訊自有的流量優勢得以放大,併進軍金融、市政、智慧零售與工業領域幾大熱門方向,通過企業服務的協同效應吸引中小企業,以此作為後發的增量優勢進行培育。
而在11月14日當晚三季報的電話會議里,騰訊也明確表示,雲服務方面雖然仍需加大投入,但在產業互聯網的佈局中將會持續加大比重,以此作為未來戰略佈局中主要的收入增長點。同時,騰訊也會逐漸將專有技術集成到基於雲的解決方案中,以做好行業“數字連接器”的角色。
遊戲:近水樓台先得月
北宋蘇麟曾道“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以闡釋“地緣優勢”的重要性。當然,這句詩在許多“先入”互聯網的企業身上都得到了印證。
而騰訊正是借著步入互聯網江湖的先發優勢,生長出無與倫比的社交網絡係統,同時社交網絡也給予了騰訊全互聯網最高的容錯率,為騰訊遊戲的野蠻生長提供了優渥的土壤。自2004年騰訊組建遊戲事業部,進軍網遊市場以來,遊戲就此成為了騰訊收入的“定海神針”。
根據公開資料,騰訊先從基礎的棋牌類休閑遊戲開始,利用内容和QQ自帶的流量優勢,在遊戲上深度學習併快速大膽佈局。在兩次MMO(大型多人在線遊戲)重度失利後,騰訊開始通過“代理運營+本土化”的方式擴張遊戲版圖,不斷磨合自身的研發能力,在“槍車球”類遊戲上進行自研發力。
2008年,騰訊開啓了屬於自己的遊戲元年。騰訊代理運營爆品《穿越火線》和《DNF》,上線自研遊戲《QQ飛車》、《QQ炫舞》,同時參股Riot Games以獲得了LOL在中國的代理權,在網遊端借助QQ的社交功能“一炮而紅”。2009年,騰訊的網遊收入超過了當時的盛大遊戲;2013年第一季度,騰訊的網遊收入已超過六大端遊巨頭中的五家之和。
當時間的飛輪指向2017年,由於受到移動端的衝擊,騰訊的頁遊開始走下坡路,但在端遊和手遊開始發力,尤其是其自研遊戲《王者榮耀》的推出,使得手遊開始進入“井噴式”增長的階段。
嘗到甜頭的騰訊併不止步於此,開始將遊戲的自研方向由“槍車球”轉向MMO(大型多人在線遊戲)、SLG(模擬遊戲)、電競遊戲,以此為突破不斷挖掘遊戲品類、提升研發技術以提高用戶體驗。2018年,騰訊借其自研的吃雞手遊《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在遊戲畫面與操控上超越了以研發著稱的網易自研的《荒野行動》。
發展至今,可以看出騰訊在遊戲業務上通過不斷增加“本土化”的因素提升研發難度與自研等級,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 MMO(大型多人在線遊戲)、ARPG(動作角色扮演類遊戲)、SLG(模擬遊戲)、休閑益智等多品類遊戲為手遊“基本盤”的戰略佈局,併通過“代理+自研”的發展模式實現了全品類遊戲的覆蓋。同時,騰訊也在嘗試通過“遊戲+IP”不斷打造具有長銷能力的IP遊戲產品矩陣。
本來一切看起來都完美無缺,但遊戲版號新政成為了突然響起的“警鍾”,扼住了遊戲發行和變現的喉嚨,而騰訊、網易這樣的龍頭首當其衝。
但硬幣也有另一面。對騰訊來說,不斷降低遊戲的營收佔比早幾年就已開始,隻不過這一次,影響、速度和由此帶來的決心都比以往更為猛烈一些。儘管目前整個遊戲市場受到版號審批暫緩的影響,但騰訊依舊能將重心放在ARPU遊戲來面對監管環境的壓力,而且其持有已過審的優質手遊儲備,未來仍能在監管環境趨緊的局面下穩步發展遊戲板塊。同時三季報顯示,騰訊將繼續對未成年人遊戲人群加大進入限製,如採取實名身份驗證及人臉識别等措施,以起到行業的領頭作用。
從長遠來看,騰訊也在穩步調整遊戲業務在總收入的佔比。其中端遊由於手遊的衝擊,收入環比下降4%,但隨著遊戲競技在國内的認知開始正面化,尤其在今年11月,Invictus Gaming(IG)在英雄聯盟全年總決賽中成為中國首支奪冠的電競團隊;再憑其在虎牙、鬥魚上的投資佈局,以及對B站的增持,騰訊端遊的未來仍存在提升的空間,如實現遊戲聯運合作的可能進而推動其在中國ACG與電競領域的深入佈局。與此同時,騰訊能借其自有的直播平台與企鵝電競平台,加速電競產業鏈的整合,併有望通過直播進行流量變現。
而在手遊方面,騰訊可充分利用IP遊戲產品矩陣的長銷能力,通過疊加“基本盤”,在國創ACG、日本ACG、經典端遊IP與新品類四條線路下進行全面佈局,力求覆蓋各個遊戲品類,以達到“長期穩定”的優質遊戲產品提供,提高用戶對騰訊手遊的使用黏性,進而促使用戶養成長期的使用習慣。
來源於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遊戲的出海能力也不容小觑。根據App Annie公佈的數據,按月活躍賬戶計,吃雞手遊《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的海外版《PUBG Mobile》在國際市場成為全球(中國除外)第二受歡迎的手遊。如此一來,騰訊可在手遊海外化這條路上深入挖掘,通過出海優質的遊戲項目,在手遊海外市場的“廣袤藍海”里實現擴張目標。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遊戲在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内依舊是騰訊的“基石”。雖然網絡遊戲的收入佔比近年來持續下降,但是其遠高於行業的發展增速與極高的市場份額,都能在一段時間内維持手遊目前的高位盤整。再加上其在端遊、手遊以及海外市場上的多方佈局,未來騰訊遊戲雖不足以跻身為主要的驅動力,但作為穩定的增長點還是有望實現的。
“微信互聯網”:諾曼底登陸
談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想必沒有人會忘記那場在歐洲西線戰場上燃起的一把火,接近三百萬士兵渡過英吉利海峽搶灘前往法國諾曼底,勢如破竹般開辟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同時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近一個世紀之後,同樣的一場戰役也在互聯網場景里打響,騰訊帶著微信,如同率領了千軍萬馬湧入社交生態圈,在10億人的互聯網生態内安營紮寨。
根據CNNIC的數據口徑,目前網民平均每週上網時間已穩定在 26~27小時内,互聯網用戶時長已從“增量搶奪戰”轉變為“存量博弈局”。
一個驚人的數據是,2018年第三季度,微信月活同比增長10.5%,共計達10.83億。微信生態已下沉至低線城市、農村人群,攻佔了過去傳統移動互聯網渠道難以觸達的用戶人群。而微信生態的下沉有望觸發新一輪的人口紅利,未來移動互聯網或將轉變為“微信互聯網”。
尤其是在2017年微信上線了小程序後,跨越軟件安裝成本,為用戶提供即刻使用的體驗,實現其在開發者端與增量用戶端雙向消減了操作成本與等候時長的目標。同時,小程序依靠便捷的微信入口,將分散在不同應用的分流量再次導向微信,併持續拓展更多流量入口,進一步提升了用戶使用時長,併擴大了小程序在下沉人群内的認知範圍,同時完成了初始的用戶教育,促進用戶養成“下拉即使用”的行為習慣。
來源於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具備操作係統功能,大大降低了小程序的開發上線門檻。如此一來,長尾低頻APP有望通過全面小程序化以維持用戶的存量,頭部APP的内生流量價值也能得以充分利用。微信中心入口進一步的加強,也使得微信對流量分發的主導權進一步轉化為流量的貨幣化能力。
此外,移動互聯網場景化的線下戰場也是小程序的發力點。微信通過整合微信支付、小程序、掃碼等能力,將其推廣至酒店、商超、醫院、機場等地,使其成為OMO(Online-Merge-Offline)連接器,以“二維碼”為便捷入口,進一步發揮小程序在用戶與供應商之間的黏合劑作用。
微信小程序的開放是騰訊鎖定流量、爭奪時長的需要,同時也能進一步提升微信的“中心入口”地位,進而開拓平台的交易抽成和廣告營收。三季報顯示,主要受微信朋友圈廣告的曝光量提高、小程序廣告的曝光量及點擊數增加影響,再加上移動廣告聯盟及QQ看點的推動,社交及其他公告收入同比增長了61%。未來,“微信互聯網”時代除傳統的電商、遊戲、廣告收入之外,支付、雲服務、傭金等均有望成為“微信稅”被騰訊所享有。
交易傭金可按照小程序類型進項分類。其中,發力最明顯的小遊戲可内置購買抽成,如小遊戲月流水達50萬體量之後,騰訊平台抽取40%及以上的流水分成。由於目前僅開放了安卓端,未來打通iOS端的流水分成,預計將是未來收入的一大動力。
同時,微信為電商類小程序提供了交易平台架構、支付閉環和社交裂變分發,如拼團、砍價等形式,利用社交流量更具信任經濟的特點,電商類小程序極大拉升了去中心化電商的GMV(成交總額)量級。由此,騰訊可根據小程序成交的GMV 規模,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作為未來收入的一環。
最後,騰訊還能抽取内容付費類小程序的部分傭金。根據2017年財報,截止2017年底微信擁有公眾號月活躍帳號數達350萬個,同比增長14%;月活粉絲數7.97億,同比增長19%。穩定增長的公眾號生態和粉絲基礎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自媒體,而知識付費、客戶服務、付費會員體係等各種增值服務形態均紛紛湧現。併且,隨著近期對自媒體生態的嚴格把關與規範化落實,未來會有更註重内容與專業知識的公眾號生態。而小程序自帶的社交裂變屬性、操作簡單的特性將更易於增值服務價值的發揮。
阿里在體内孵化了未來的超級巨人螞蟻金服,而對騰訊來說,其内部生長出來的超級巨人非微信莫屬,騰訊需要更快地走上微信生態“叫好”與“叫座”之間的平衡之路。
金融:審慎下的緩慢未必是壞事
過去二十年,區别於其他企業,騰訊專註於社交、關係連接的定位,促使其得伴隨著用戶的需求與生活方式一起成長。
由於用戶缺乏即時通訊工具,騰訊創造QQ,又做了微信,併升級TIM(企業版QQ)以適應處於各行業的用戶存在的即時通訊需求;為了用戶在通訊過程中也能享受自我娛樂的空間,騰訊創造了QQ空間、推出騰訊音樂與騰訊視頻等多種業態形式,便於用戶在網絡社區内進行互動,抑或是在自我娛樂上的滿足;為了便於用戶在進行社交的同時也能獲取信息,騰訊啓用QQ看點、引入資訊端,方便用戶在各自群體内討論話題以維持平台活力……
隨著騰訊產品在用戶生活中的滲透率越來越高,線上行為與線下生活的界限開始愈發模糊。與此同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交易等需求也開始反向滲入騰訊的發展戰略中,由此依託社交高頻流量拓展而成的支付生態“財付通”,也開始走入用戶的線上與線下消費場景里。
尤其是在推出微信後,基於熟人關係鏈而越發膨脹的交易互動需求在騰訊啓用“微信紅包”和“轉賬”時進入了一個爆發點,社交支付亦開始興起。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騰訊移動支付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長逾50%,其中線下日均商業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長200%。目前在支付端入口,微信遠遠領先於支付寶。
“多場景+技術提升”驅動了移動支付的高速增長。以微信為基礎的社交活動培養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進行轉賬的習慣;而微信通過支付連接了包括視頻、新聞、社交、遊戲、金融等多方面的騰訊自有場景與包括了京東、美團、58 同城等投資合作企業,亦彌補了騰訊在自身内容生態中線上與線下的商業交易存在的閉環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小程序的上線更是推進騰訊在金融佈局上的重要一步。微信小程序通過驅動場景的融合,加速騰訊支付價值的體現,通過其在生活各個場景中的應用,成為了騰訊新零售融合人與場景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小程序也有望成為智慧零售鋪開市場的跳板與電商行業的吸金利器。
來源於網絡
基於微信、QQ兩大社交平台,騰訊在支付業務中嘗到甜頭之後,開始不斷衍生包括理財產品、基金、保險、信貸等在内的新互聯網金融產品,併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財富管理平台(理財通)加入養老基金,截至本季末,其資產保有量超過5000億人民幣;微眾銀行旗下免擔保消費貸款業務(微粒貸)管理的貸款額保持快速增長,其不良貸款率始終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此外,截至目前,騰訊已經集齊了包括第三方支付、保險、證券、銀行、基金、徵信、小貸等關鍵金融牌照。而且相較於同行,騰訊支付的整體費率較低,支付收入無疑將成為業務的一大貢獻。
雖然集中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影響會對支付業務的收入和毛利率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騰訊在高端金融產品分發等金融業務方面的推進將會抵消政策影響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根據11月8日騰訊理財通、騰訊金融科技智庫聯合發佈的《國人零錢報告》,騰訊將推出“零錢通”產品助力國人對其1.5萬億的閑置零錢進行理財運用。據資深人士將零錢通與支付寶的餘額寶進行對比,零錢通在底層產品上的多樣選擇、彈性較大的申購與贖回機製更具競爭優勢。如此一來,若騰訊在小程序與微信上加大對金融的投入力度,預計以小程序與微信生態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將是未來騰訊重要的發力點之一。
對騰訊來說,其對金融一直是謹慎的。這從馬化騰過往的言論以及騰訊的商業路徑中可見一斑。畢竟,對係統性有影響的金融不是誰都可以玩的。而金融業務在審慎下的緩慢增長,對騰訊來說,也未必是壞事。
數字内容:打通任督二脈
《天龍八部》中,段公子打通任督二脈練就北冥神功,將來自各門各派,陰陽相濟的内功照單全收。自此脫胎換骨,武功突飛猛進,以此縱橫江湖。
而從社交屬性起源的數字内容區别於其他競爭者的一點就是,打通了“社群屬性”的任督二脈,數字内容更能決定平台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產品源於社交,也必定作用於社交。
尤其是在平台服務用戶的過程中,用戶的定性反饋促使平台内生變革,或將帶動行業的成長與反思,如從單純地轉播視頻變為善用IP自製視頻、從用戶對音樂版權的無意識性轉變至自動為版權付費的意識。這些都能看出平台與用戶在服務的發展過程中共同成長、雙向作用的功效。
騰訊的數字内容主要包括音頻、視頻以及文學三大類别。同時,啓動戰略升級後的騰訊成立了平台與内容事業群(PCG),將融聚内容助力生態共赢。在内容上將進行流量重構、内容價值重構、合作夥伴關係重構,併打通平台與内容的阻隔,通過内容的多平台化聯結多類平台,進而培育出“長壽”的内容大IP。
在視頻佈局上,騰訊雖是後來者,但其自帶的流量基石突破了後發劣勢的窘境。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視頻行業由於智能手機在時間與空間的無局限性而不斷擴大規模。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到2020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達到1856.8億元。
目前騰訊主要在長視頻與短視頻領域進行培育。其中,在短視頻領域内,騰訊則繼續以“微視”進行頭部追趕。依託其自帶的平台優勢與渠道優勢,“微視”在短視頻行業内的地位仍有待提高。
來源於網絡
而“騰訊視頻”主打長視頻,同時擁有諸多優質視頻内容版權,通過“自製+授權”的高質量内容生產方式,帶動付費用戶的增長、增量用戶黏性的提高,如陳曉卿出走央視《舌尖上的中國》後,以騰訊的《風味人間》“統治”了國人的味蕾;三部電視劇(《扶搖》、《如懿傳》及《沙海》)及動畫係列(《鬥羅大陸》)的推出。此次三季報顯示,騰訊視頻的訂閱用戶已達8200萬,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10%。而根據Statista的數據口徑,中國的流媒體付費用戶滲透率僅為9%,目前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在付費用戶轉化率上,還有繼續使用優質内容培育付費用戶轉化的長期。
在另一方面,騰訊也開始著手在自製綜藝、影視方面進行入手。2018年上半年打造的大熱綜藝《創造101》便是其實現多樣化變現方式的一類。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於2017年購入高達230億的無形資產,伴隨著行業的逐漸規範,其影視製作成本有望下降,降本增效將是視頻業務收入增長的一大發力點。
與此同時,10月初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交招股書的騰訊音樂娛樂(TME),也正式拉開了騰訊即將霸權音樂流媒體領域的序幕。彭博社曾評價道,騰訊音樂帶有獨特“中國式”音樂社交娛樂基因,是Spotify+Facebook+Youtube的商業模式,此番上市或許可以在全球音樂產業掀起一陣風暴。
事實的確如此。如今國内“三足鼎立”的音樂市場格局中,騰訊音樂娛樂(TME)在用戶和黏性上已處於絕對龍頭的地位。按下載量口徑對比,在競爭格局上,騰訊音樂佔據國内65%左右的數字音樂市場份額,其次是網易雲、蝦米;在用戶粘性上,則是酷狗音樂位在第一梯隊。
騰訊音樂娛樂(TME)的“三大將”在以“音樂”為中心的領域内打造多種衍生變現的手段,通過在線上與線下、粉絲與藝人中進行多方培育,進而打造了“TME”生態圈。其中,QQ音樂以版權内容為核心,借助粉絲流量進行海量數字專輯首發與歌曲付費,同時佈局線下演唱會和車載音樂等多元化場景;酷狗音樂打造在線演藝互動平台——星樂坊、繁星直播,為藝人、唱片公司、演出公司提供了演藝O2O的平台,同時給用戶帶來了廉價的觀演渠道;酷我音樂則關註用戶音樂視聽體驗,通過建立豐富的無損音樂庫,併依託音樂週邊的線下售賣,集合軟硬件一體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曾被成為“港股四大新經濟體”的之一,也展現出不容小觑的發展勢頭。由於收購盛大文學而霸佔文學庫的閱文集團,在付費閱讀、版權運營、紙質圖書、網絡遊戲、廣告等基於文學庫的衍生業務上逐漸發力,因此付費率及付費金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當前盜版文學網站“長盛不衰”的背景下。
同時,海量的内容儲備也為閱文集團未來的IP導向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0月25日第13屆北京文博會開幕,會上發佈了《面向高質量的發展: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其中,閱文集團旗下IP在報告中表現亮眼,獨佔TOP20IP中的1/4席位,且排名前五的網絡文學IP均出自閱文集團。閱文集團通過覆蓋内容生產、價值挖掘和衍生開發三個環節,打造泛娛樂化的IP源頭,併通過自有渠道和騰訊渠道的龐大用戶引流,進而催生網絡文學的“二元價值”,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助力新文創生態發展提供基石。
過去的騰訊創造了太多的神話,以至於人們對其期望也越來越高。今天的騰訊太大,大到以至於幾百億的項目放在騰訊眼里都成了小項目。
而當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低速度的新常態後,當世界經濟進入家家日子都不太好過,需要斤斤計較的時候,放緩腳步的企業巨人們紛紛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誰讓他們是巨人呢?
但總有人,會買入騰訊的下一個二十年。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樂極生悲
#高盈餘高毛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