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逐步進入有利區間,新經濟能否成未來主導力量?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11-28 16:21
和A股一樣,港股的恒生指數(恒指)自2018.1.29日創下階段新高之後就進入了熊市,自然整體風險隨著市場整體價格的下跌越來越低,最終慢慢地進入一個可以接受的區間(併非當下),而這個區間本質上是資本對於市場的價格表現下的增長情況已低於上市公司實際所創造的業績增長的一個密集押註,他們的行為呈現在市場上就是,熊市結束牛市開始。
而我們的策略則是依據如此,與市場中的長線價值投資者站在一起,因為市勢不能僅憑個人的能力而轉折,做一個跟隨式的順勢投資者而不是主導型的逆向投資者或許更適合每一個沒有強大投研數據支持的普通個人投資者。我想,能做一個“隨波逐流”搭便車的“背包客”,其實挺好。那麽這需要我們對於長期價值投資者主導下的市場做一番詳儘的觀察與描述,這樣我們才儘可能的跟得上他們的腳步。
估值進入歷史底部區間
(來源:hangseng.com、財華社)
從恒指1973-2018跨度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其階段底部最低點的PE範圍在5.57-13.18之間,彈性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所以對於市場底部PE的研究,需要我們放寬標準,隻要進入到這個範圍,都可以著力觀察。顯然,2018.11月的PE是符合的,意味著在熊市在目前這個階段已經進入一個底部的區域,至於這個區域能夠達到什麽範圍,需要下一步的觀察。
確定市場跌幅範圍
從1990年至今,包括2018年初開始的調整,共計7次,儘管市場在前面6次的調整經濟發展的背景不同,所致調整的原因不同,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對這一觀察做一定假設,也就是市場的調整範圍存在一個合適的區間,我們併不需要一個準確的數據,而是追求模糊的正確,以輔助我們對所處的位置的描述有一種可以度量的方式。
(來源:財華社)
可以看到市場的調整併無規律,它隻是一個範圍,和上面底部區域的PE是一樣的道理,但是這個範圍能夠提供我們一個觀察的準繩,倘若未來跌幅超過了67%這一區間,那麽屆時根據其他的底部關係買入就有了更大的勝算。市場的調整除了提供35%-67%這一區間的觀察範圍,同時通過對數據的中位數觀察可以對目前跌幅程度做一個方向的參考。從歷史6次的調整幅度來看,中位數為(45.3%+54.7%)/2,即50%,它所指示的意義在於50%構築了歷史調整的吸引區間,面對截止目前(2018.11.27)26.7%的跌幅調整,按照50%的程度估計還有24%的調整空間,若樂觀估計,市場隻有不到10%的幅度調整。
動態觀察底部落點,港股已進入戰術考量區間
市場的底部觀察分析不是通過一種觀察就能得出準確結果,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分析可以包打天下,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來觀察它,靜態的觀察以及動態的觀察。靜態的觀察提供我們可以參考,著力觀察的範圍,動態的觀察能夠幫我們確切的知道這個範圍最後的落點在何處。
兩張圖分别是恒生指數(紅)與滬綜指(粉)在不同時間跨度下的走勢圖,前者統計範圍為1990-2018年度,後者為2015中旬-2018年度,為什麽要特意把2015中旬以後的聯動圖拿出來分析呢?主要在於恒生指數於滬綜指的關聯程度在2015年中旬以後的走勢上表現的更為緊密。在1990-2015中旬的範圍中,恒生指數與滬綜指的聯係僅僅表現在趨勢方向上的相同,但在趨勢的波動之中,高低點所處時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恒生指數波動的低點與高點往往會提前於滬綜指,但是在2015中旬以後,波動高低點所處時間上的表現已經趨於吻合,剩下隻有波動幅度的差别。
所以中期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滬綜指的走勢對於恒生指數的走勢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它能夠動態的指引未來恒生指數所會達到的調整落點,同時有了滬綜指走勢的標準,那麽恒生指數的動態情況的分析就不會孤立無援,它的強弱表現就有了比對的基礎,在市勢發生變化的過程中能夠及時地捕捉市場趨勢或者波動下的機會。
綜合對市場整體情況的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港股(主板)已經進入一個戰術上值得考量的區間,市場整體的風險收益情況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剩下的關鍵在於對公司(個股)經營細節上的把握。
新經濟個股上市後表現情況
2018年上半年,香港主板超額認證情況達到100%,其中籌資額度較大的都來自新經濟類個股,可以看出港交所期望企圖通過提升新經濟在整個市場内部的比例,以此來激發二級市場的活力,把市場帶入新的階段。但夢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儘管新股在香港引爆投資熱情,但多家新經濟企業在香港頻頻遭遇破發。那麽新經濟個股能夠成為未來引導市場的主力?下面選取上市時間範圍在2017-2018年度的新經濟個股,以恒生指數作為市場平均水平參照看看“新經濟”是否能夠帶來新的經濟增長。
從新經濟的絕對漲幅表現來看可以說沒有一個是正收益的,但是要考慮到市場整體的一個背景環境在新經濟上市後的主要階段都是比較惡劣的,所以這里添加了以恒指在這段時間的漲跌為基準的漲幅情況,從這個數據來看新經濟内部的差距就比較明顯了,獵聘(06100-HK)與小米(01810-HK)無疑是新經濟公司里面至少在這一段時間内表現的最為優異的一批。此外,在新經濟公司中對市場整體有正貢獻的公司,在這一階段數量的表現上是令人失望的,正貢獻率(算上小米)僅有14%,但是如果從市值權重的影響上來考慮,這似乎就沒有前者那樣令人悲觀了,因為市值體量越大的公司對新經濟領域的影響力顯然是規模較小的公司無法併論的,從這一比例得出新經濟對市場的正貢獻率達到了36%。
36%好於14%,但依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數字,新經濟能否成為港股市場上升的新驅動力?隻能說現在還不可以,未來可不可以,這需要我們在兩個維度上進一步地觀察:
1. 有一部分的新經濟公司今年下半年才上市,資本對業務助力的效果還未那麽快地顯現出來,這需要我們再給多一些觀察評判的時間。
2. 優勝劣汰本就是自然法則,不是每一家“新經濟”都能長成參天大樹,市場所能夠提供的有利條件是儘可能地讓各式各樣的“新經濟”得到市場力量的支持,讓市場選出真正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公司。
新經濟不是目的,而是平衡風險追求增長的結果
所以未來,是在實踐中突破發展出來的,不是靠喊“新經濟”喊出來的。對於我們來說,新經濟不是我們一味追求的目標,但卻可能是我們平衡市場風險,追求利潤的最大獎勵,因為一切再美好的最終幻想都要通過盈利來表現,但同時對盈利的要求併不是靜態與絕對的,不然科大訊飛(002230-CN)、亞馬遜(AMZN-US)一度作為業績增長緩慢甚至沒有業績的趨勢股就不會有曾經輝煌的漲幅了。
我想,新經濟終將會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因為隻有這樣才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但在過程之中,市場所處的位置的風險、新經濟公司途中夭折的風險都是需要規避的重點。至此,在未來對新經濟公司的觀察與實踐之中,我們才能成為它的主導力量。
作者:周治玮
編輯:唐文英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