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直播閃電裁員 原因一好一壞 1年獲2次融資,台灣準獨角獸錢花去哪?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1-05 11:51
文●張庭瑜
2019 年的元旦連假,對不少 17 直播(以下簡稱 17)的員工來說並不好過。
耶誕節上午,他們陸續被人資請進小房間,被告知資遣且須當場打包走人,平均不到 10 分鐘就輪到下一個人。在這波資遣名單的 17 前員工形容,連資遣也很「17style」。
當天下午,公司隨即召開第四季員工大會,說明資遣原因為「績效表現不佳」。只過半天,原本近 3 百 50 人的員工就少 2 成,包含行銷、產品、業務、節目等部門,近百人的研發團隊也走了約 20 人。
如此大規模的組織瘦身,是否真如 17 所說,僅是年末人員考核及調整?
壞事:錢快沒、用戶停滯
中國式打法月燒 1.5 億元
由藝人黃立成所創辦的 17,原被視為台灣準獨角獸新創,但自從母公司 M17 今年 6 月赴美上市失利後,壞消息便不斷。
先是實驗性電商平台在 2018 年 7 月暫停營運,12 月初,旗下《英雄聯盟》電競戰隊 Machi E-Sports 也宣布解散。今年五月剛上任的 M17 集團營運長張牧寧,也傳早在 1 個月前就下台。
種種情況似乎暗示著,M17 的錢快燒完了。
「直播是一個很現金流的產業,」一名直播業者指出,直播平台每月得固定支薪給直播主,底薪加獎金的模式,讓成本變動幅度很大;若加上要拓展海外市場,發展電競、電視節目、電商等新業務,手上要準備相當多銀彈才能因應。
12 月初,M17 宣布獲 2 千 5 百萬美元融資,照理來說應是好消息,但 Uplive 直播執行長葉冠義解讀,這意味著 17 燒錢速度太快。根據 M17 財報,今年第一季的帳上現金還有約 3 千萬美元、宣布暫緩上市後又獲得一筆 3 千 5 百萬美元融資。但事隔半年又有募資需求,暗示上一輪資金已用得差不多,相當於每個月燒掉 5 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 1 億 5 千 5 百萬元)。
從 17 攻城略地的速度,不難看出這些錢花在哪。
到底投資了什麼?
進軍日本、超大方員工福利
自在台灣取得直播平台龍頭地位後,17 在 2017 年 9 月宣布進軍日本市場,1 年後便拿下當地直播服務市占率第一。17 日本執行長小野裕史在 2018 年 9 月接受媒體採訪也表示,17 進軍日本 1 年,營收便逼近台灣表現。
不過,高市占的背後也意味著高投資。
為了快速搶市占、挖人才,砸錢不手軟是 17 一貫作風,例如,以 2 倍到 5 倍的價錢挖角其他直播平台的紅牌直播主。財報也指出,17 簽約直播主 1 年內從不到 1 千人暴增到超過 7 千人,成長近 7 倍!
除了直播主,內部團隊近 1 年也大舉擴編,據悉其技術和行銷團隊的編制,是其他直播平台的 3 倍。該公司對員工也很大方,不只待遇優於市場平均,還有免費午餐、健身和教育訓練補助等福利,都墊高人事成本。
一名直播業者指出,燒很多錢、雇很多員工、做很多業務,把別人都打死,是很中國式的打法,但前提是,背後要有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這種燒不死的公司在背後撐著。
砸錢搶市占的玩法並不是不行,在互聯網世界中更是常見,像中國滴滴打車也是採取同樣策略,燒錢用補貼換得市占後,再用取得的用戶繼續下一輪融資,進而取得壟斷地位。
但,17 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燒錢速度太快、用戶數成長卻停滯。根據財報,17 活躍用戶從 2017 年到 2018 年,一直維持 1 百萬左右,最新一季的活躍用戶並未公布。
好事:投資人看好日本
這回瘦身可能是募資條件
業者觀察,持續性虧損、體質未顯著改善,又碰上 2019 年資本寒冬,股東就快失去耐心。既然短時間內無法提升營收,填補缺口的方法之一,就是減少人力成本,因此外界推估,這次組織瘦身,很可能是這輪募資的條件之一。
雖然 17 錢燒得兇,仍獲得新的資金挹注,表示投資人對日本市場有信心。業者表示,日本市場的好處在於,雖然獲客成本高,但用戶貢獻度是台灣的 5 倍到 10 倍,且在遊戲上已有付費習慣,對打賞接受度相對高。在撐過市場教育階段,接下來可望慢慢回收成本。
此外,業界普遍認為,17 裁員主要是因為公司發展策略所致,台灣直播產業前景仍看好。
一方面,葉冠義指出,中國直播產業已發展近 8 年,但虎牙、天鴿、陌陌等直播平台,今年仍有 30%到 1 倍的成長幅度,相較下,台灣直播產業才發展 2 年,因此看好 2019 年至少有 30%成長空間,關鍵在於能否再進化。
資策會 MIC 產業分析師吳柏羲指出,直播平台開始嘗試更多元的內容和互動方式,像是浪 Live 和 Uplive 皆推出短影音平台,希望藉由降低創作與觀看門檻,吸引新用戶,再導流到變現率高的直播本業。
他分析,雖然目前打賞仍是直播平台主要收入來源,但業者仍要創造新的營收機會。儘管過去 17 嘗試做電商,但關鍵在於知道自己的用戶喜歡什麼。
在衝刺一輪之後,或許現在對 17 來說,重新聚焦發展方向和調整擴展策略,並非壞事:如何用有限的資金帶來更多用戶和營收,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25 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來源:《商業周刊》 162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