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光著急赴美面試 也要積極溝通大陸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3-04 11:44
【文 / 鄭文翔】
有無安排赴美行程?這已成為外界對於各黨派有志大位者的第一反應。事實上,為迎接即將到來的 2020 年總統大選,有志大位者幾乎無一例外,皆已安排或正在規劃赴美參訪的行程,首位表態投入大選的朱立倫更是一馬當先,台北市長柯文哲也確認於 3 月下旬啟程赴美。其餘包括吳敦義、王金平以及現任總統蔡英文,亦都已向外界釋出訊息,將會前往美國參訪。一直以來,大選前「赴美面試」已成為台灣政壇的慣例,不論候選人親自出馬或推派代表前往,都無法規避「美國因素」在台灣大選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客觀環境形成的特殊現象
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赴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講,被外界認為是台灣民主化後赴美面試的開端。當時由於台灣解嚴未久、剛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加上 1996 年旋即進行首次總統全民直選,台灣的民主化剛剛起步,美國亟需確認李登輝與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是否真正致力於民主化的工作,因此時任總統的柯林頓(Bill Clinton)權衡利弊後准許李登輝以私人行程名義訪美,李登輝也成為首位在任內赴美的中華民國總統。
2003 年時,正當陳水扁爭取總統連任的前一年,曾於該年 10 月底過境美國,並在紐約待了兩天,美方不但對陳水扁給予高規格待遇,更允許其公開活動。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連戰同樣於該年 10 月前往紐約、波士頓、洛杉磯等地參訪。
2008 年時,氣勢跌到谷底的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仍赴美訪問;藍營的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與副手搭檔蕭萬長,也一前一後赴美取經。蔡英文 2011 年角逐總統大位前赴美,馬英九早一步派遣心腹金溥聰赴美卡位;2015 年時,蔡英文再度參選總統則獲美方高規格接待;國民黨則歷經「換柱」風波後,匆匆上馬的朱立倫也隨即赴美。由此可見,要得總統大位,必先通過美國這位主考官面試,幾乎已成台灣的慣例。
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主要原因在於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長期以來都在美國的「保護傘」下生存。從一開始的「美援」協助台灣進行經濟發展,到後來蔣經國「吹台青」政策開始的政治改革,美國都從旁提供相當多的協助、指導與意見,加上台美在國安與軍事層面長期存在的軍購關係,都使台灣必須且無法忽略美國因素。
再者,美國也希望藉此了解台灣未來可能執政者的執政方針、與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處理模式,再加上美國因素的的確確牽動著台灣發展和兩岸關係,因此,政治人物多認為得到美國肯定,勝選機會將更濃厚,故有志大位者把赴美面試列為重要行程,可謂理所當然。
台灣更應追求平衡
然而,台美關係固然重要,但台灣政治人物現階段所關心的,不應僅是尋求美國的「芳心」或青睞而已。
由過往的例子來看,台灣主要的總統候選人,除了後來被國民黨撤銷提名的洪秀柱外,都將美國行視為選舉過程中最重要的規劃之一。如前述,這是長期以來台美關係所造成的結果,也是台灣要生存下去不得不的做法。
不過,時移世易,如今台灣要重視的已不單只有美國,應同時將中國大陸這個變因放到參考的籃子中。自中共「十九大」以來,習近平已展現出不同於以往的對台思維。相較於過往大陸對台政策多強調以「堅定的意志和充分的信心」處理台灣問題,「十九大」的報告中,習近平更提出中國大陸已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台灣。
甚至,在 2018 年 12 月的「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大會」上,習近平除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台獨等對台基調外,還表示中共已「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該段談話,對照蔡英文執政以來民進黨政府所遭遇的兩岸困局,彰顯中國大陸對台日益充滿自信,而台灣往往不願積極因應,或總以負面角度處理兩岸關係。
2019 年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40 週年紀念會」的講話,加碼提出「習五點」。當中特別強調「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兩岸的「民主協商」等超越以往的論述,更代表中國大陸已看破台灣藍綠,並欲主導兩岸走出一個新方向。
另一方面,除了在論述與對台思維上做出轉變,大陸也透過許多政策方案,吸引更多台灣人前往大陸。例如「惠台 31 項措施」、降低台灣學生赴陸就讀大學的門檻、開放台灣人申辦「居住證」等,都讓兩岸關係的天平更加失衡。
也就是說,台灣各黨派與候選人,除了競相要讓美國「認識」外,也絕不應該忽略中國大陸所帶來的影響。2018 年「九合一」地方選舉前,美國呼應民進黨政府「提醒」民眾注意「境外假新聞」(雖未明講,但顯然就是指涉中國大陸),從選舉結果來看,並未使民進黨得利,反倒是以韓國瑜為領頭羊、以「九二共識」為號召的藍營各縣市候選人大獲全勝。一方面代表美國欲介入台灣選舉結果失敗,二來也代表台灣民眾其實更重視民生經濟以及如何與中國大陸發展良善友好的關係。
因此,如何發展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如何讓中國大陸「瞭解」台灣未來的可能領導人與政黨,是新時代裏台灣政治人物也須關切的課題。讓大陸瞭解,絕非要求政黨或政治人物「投降」大陸,而是要具備與對岸溝通的能力,且可以清楚傳達其對兩岸關係的概念與想法。畢竟講到台美關係,無法忽略中國大陸的因素;同樣的,論及兩岸關係,也必須考慮到台美之間的友誼。兩者對台灣都十分重要,難以偏廢,政黨與候選人應有能力同時面對中美,而不是只強調某一方。
民進黨若能「改變」 能大大加分
特別是與中國大陸陷入僵局的民進黨,若能跳出舊有的窠臼,明確釐清兩岸現實,同時認知到美國的國家利益至上對台灣的風險,或許還能為兩岸關係開拓出新的發展路徑。
從過往的歷史發展來看,民進黨與中共並非總是「鐵板一塊」,不相往來,雙方存在過交流密切的記憶。只是民進黨被台獨黨綱掣肘,又被深綠人士綁架,因此不論陳水扁或蔡英文執政,對兩岸關係都處處受限。
然而,不論習近平或中共官方,截至目前仍未關上與民進黨溝通來往的大門。大陸總是說:「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台灣任何政黨、團體同我們的交往都不存在障礙。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合作取代爭鬥、以雙贏取代零和,兩岸關係才能行穩致遠。」這代表民進黨若能夠改弦易轍,或真正回歸《中華民國憲法》,則民共之間仍存有接觸的可能性。
假以時日,若民進黨果真出現一個既能弭平黨內雜音,也能與中國大陸聊上幾句的領導人,那對民進黨來說,相較於國民黨,會更存在加分的空間。畢竟國民黨處理好兩岸關係對民眾來說,是「理所當然」,這也是國民黨長期以來的「獨門生意」;假如民進黨也擁有類似能力的話,非但能讓其支持群更廣,也會讓兩岸關係更進一步和緩。
一旦台灣各黨派都能與中國大陸發展出良好的關係,那麼對兩岸來說,絕對利大於弊。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對台灣來說都很重要,所以台灣各政黨與政治人物更應打破唯「美」是從的認知,不偏重任何一方,展現自身能力,讓民眾能夠從中選擇出那個最適合帶領台灣的人,而這,才是全民之福!
來源:《多維 TW》月刊 04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多維 TW》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