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中貿易大戰第四部曲 情勢恐將逆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9-05-14 18:30
美國在本月 10 日時,再次調升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關稅調升造成進口物價上揚,也對本身的經濟造成傷害。但這回美國之所以作出違背這項定論的決定,其背景似乎與美中貿易上的特性有關。
根據日經新聞調查,在美國關稅制裁對象的中國產品當中,因普遍缺乏獨特性,即使上調關稅,也約有 7 成的商品難以調高售價。而實際上,美國的消費者物價仍然維持著穩定的變化。話雖如此,若是川普的保護主義政策再次加強力道,也終將難以避免對美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川普在 5 月 5 日的推文上表示「關稅對於生產成本幾乎不會造成影響,大部分都由中國扛下」。乍看下以為是川普在虛張聲勢,但實際上是反映出當前的經濟情勢。
若比較一下美中兩國的物價,將會更容易了解。美國的消費者物價變化平穩,以 2019 年 4 月來看,較去年同期上漲 2.0%。原油下跌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明顯,物價出現微幅上揚,但仍低於發起第一波制裁關稅前的 (2018 年 6 月時為 2.9%) 水準。
反觀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則是出現了劇烈變動。2018 年 6 月時為 4.7%,在那之後急轉直下,於 2019 年 4 月時只停留在 0.9%。而 2018 年 6 月底與 2019 年 4 月底的人民幣兌美元價格,則是幾乎維持在相同水準。
雖然影響物價的原因很多,也難以察覺「中國進口商品,因為關稅調升而在價格上出現上揚」的情形。讓人感受到的,反而是「中國企業調降了出口價格」的可能性。
「價格彈性」即是說明這種現象的關鍵。價格的變動,反映出需求上的增減。價格彈性如果超過 1,容易因為價格的上揚造成需求減少,可判斷為「不耐在價格方面作出調漲」。舉例來說,容易找到替代品的低附加價值商品,即屬這類產品。
那麼,屬於制裁關稅對象的中國進口產品,其價格彈性又是如何呢?在參考世界銀行與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的資料後,可發現約有 7 成的中國進口商品,在價格彈性上超過 1,屬於「較不耐於價格調漲」的產品類別。
這也說明了中國在貿易戰中位處劣勢。歐洲的智庫 EconPol Europe,針對此次美國將中國進口商品的制裁關稅調漲至 25% 的影響,作出了評估。美國的消費者物價僅止於上揚 4.5%,而中國的生產者物價則是下滑了 20.5%。實際上約有 8 成的負擔都由中國企業扛起,這樣的結果雖然驚人,但與雙方的物價變動也相當吻合。
華爾街日報 WSJ 就曾經報導,由於關稅的影響,美國亞馬遜減少對於缺乏價格優勢的中國產品訂單。此舉也造成中國的出口企業們,紛紛調降了商品價格。
說穿了,中國經濟所仰賴的,就是那些大量生產且缺乏獨自魅力的產品。在產業競爭力上,與其他新興國家沒有多大差異。而美國政府也戰略性的,避開在難以使用他國產品替代的商品上實施加稅。
截至目前為止,美中貿易戰似乎都是照著美方的節奏發展。但是川普若是一意孤行的持續追打,在局勢上則有可能出現逆轉。
美國在第四波的制裁關稅措施中,計畫在 iPhone 等「難以由他國替代的產品進行增稅。對美國的物價及經濟所帶來的打擊將會變大」EconPol Europe 的 Benedikt Zoller-Rydzek 說道。物價上揚不僅影響實質所得表現,並且會壓迫到景氣,美國聯準會的鴿派立場也將難以維持,並失去對股市的支撐。
物價、景氣、市場若出現惡化,川普的連任之路也恐將更加崎嶇。未來在適當時機尋求與中國妥協,或是將貿易戰火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場將全球經濟捲入其中的貿易戰爭,其未來發展也依然混沌不明。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