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終結之戰」全解讀:8個關鍵問題,看懂川普絕殺令的衝擊效應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9-05-27 10:12
在中美貿易戰火超升溫之際,繼去年中興通訊制裁事件後,美國進一步劍指華為,也讓全球金融市場情緒再度逼近臨界點,華為是否可能成為下一個中興?它有無能耐挺過這場空前危機?
撰文 / 黃煒軒、林宏文
美東時間 5 月 15 日,在中美雙方拿起關稅大刀兵戎相向之際,美國商務部再度發布了一則震撼市場的公告;這次的目標,直指中國網通設備大廠華為。同日稍早,美國總統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電信行業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商務部的公告指出,自 16 日起,美國政府在國家安全考量下,將把華為及旗下 68 家附屬事業,列入有貿易黑名單之稱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這代表的是,未來只要未經美國政府許可,美國企業不得向華為提供自家研發的技術與產品。
禁令一出,費城半導體指數連兩日大跌,許多投資人未明言的恐慌,或是因為想起去年另一家中國通訊大廠被川普「瞬間打暈」的慘烈場景。
去年四月,美國以違反對伊朗出口禁令為由,將中國中興通訊列入實體清單,而中興遭美企全面封殺後,公司營運一度陷入癱瘓。最終,中興付出了高達 14 億美元的天價罰款,更換董事會和管理層,同時允許美國指派的法規檢查小組入駐,美方才取消禁令。
然而,華為面臨的危機與其所衍生的暴風半徑,更勝中興。公司去年花在購買美國零組件的金額高達 110 億美元,占總預算近 6 分之 1,顯示其倚賴美國供應鏈之深,也足見川普這記重手「斷貨」堪稱「華為絕殺令」。至於暴風半徑,華為目前的手機全球市占率達 18%、網通設備市占二 9%,而據估計,台灣科技股有 5 至 10%的獲利,也是來自華為。
這道「絕殺令」能否轉圜?又將如何衝擊國內相關供應商?首先,得從「實體清單」的超威力,開始談起。
川普這一招有多狠?
90 天後,美國技術全面斷貨
Q1 什麼是「實體清單」?
在限制美國技術輸出上,美國商務部產業安全局(BIS)長年以「3 大清單」進行管理。3 大清單分別為:拒絕人員清單(DPL)、未經驗證清單(UVL)以及這次廣受討論的「實體清單」(EL)。
3 大清單中,又以實體清單(EL)規範最為嚴格,必須在該對象「有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與重大外交利益」的情況,才能將其納入。而根據美國出口管制規定,供應商若要向被列入清單的外國企業出口管制項目,必須申請許可,然而根據過往經驗,多數的申請均被否決。簡單說,一旦被納入實體清單,就等於面臨美國供應商的「集體斷貨」。
值得留意的是,是否納入實體清單,生殺大權掌握在商務部管理的「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採取「多數決」;而若要撤銷或修改決定,則得「全數委員一致通過」。在此之下,華為要脫離清單,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來源:《今周刊》 1170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