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資訊月刊〉科技讓地球更美麗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07-20 14:00
全球各國致力推動「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試圖在發展經濟與環境永續間找出平衡點,台灣該如何在此全球趨勢中找尋機會、再創下一波產業顛峰?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認為,從擅長的科技領域出發,連結全球供應鏈、建構新生態系,可望成為開展循環經濟之路的最佳解方。
循環經濟可以是從產品或廢棄物中,回收有用資源,讓廢棄物變黃金;最終目的則是透過重新設計產品與製程,讓資源、原材料與廢棄物回到生產鏈內循環不已,減少能源消耗與廢棄物的產生。無論是哪一種做法,科技都扮演著關鍵要角。
歐盟帶頭做 台灣具供應鏈優勢
工研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的彭裕民表示,循環經濟概念領先全球的歐盟,已經逐步將此概念融入政策,顯見循環經濟已勢不可擋。相關政策包括,2030 年之後,每年以再生分解或可回收製品取代 30% 的石化料源,2025 年塑料廢棄物要達 50% 循環回收等。彭裕民表示,根據歐盟推估,循環經濟較傳統模式可增加 7% 的 GDP 成長,激勵歐洲各國投入科技發展,他認為台灣也可選擇有經濟價值,不需花費太多成本的項目來推動循環經濟。
此外,歐盟已有 250 家的國際品牌商,像 Nike、可口可樂與諸多知名電腦公司,自發性承諾逐年減少塑膠使用,或是要求衣鞋原料,要有多少比例來自於樹木生質材料,未來流到海洋或埋進土裡,都能變成肥料。這些都是需要科技創新才能做到,歐盟品牌商也以高標準檢視合作供應廠的生產過程,希望從生產源頭就能降低對環境的負擔。
在強調降低汙染、重複使用的循環經濟概念上,台灣是否具有相關發展技術的本錢呢?答案是肯定的。「台灣生產製造能力強,產業鏈遍及全世界,若走得步調比別的國家快,在個別產業中加上循環處理技術,成為綠色循環生態供應鏈的領先群之一,商機將接踵而來。」彭裕民指出,海外台商在世界各國皆設立工廠,若把技術帶進不同國家生產線,在循環經濟上將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導入關鍵技術 翻轉台灣經濟新風貌
工研院近年積極投入循環經濟科技研發,一是作為媒介平台機制,讓廢棄物進行交易;二是重新設計(Redesign)製程產品,解決國內環保問題,並結合世界創造新生態鏈。例如,成功將廢棄面板內的液晶純化後再生產利用;以往廢棄不用的面板玻璃,經處理後變身為廢水處理的材料,可吸附重金屬,其奈米吸附速度比傳統快 5 到 10 倍,既能協助美國解決廢棄液晶顯示器問題,也為台灣面板業者創造商業價值。現在已授權移轉友達、群創等面板龍頭,廢液晶循環率高達 90% 以上,10 年來為產業節省將近 150 億元。
工研院也研發出太陽能板模組回收技術,一個太陽能模組材料成本約需 30 億,該技術讓電池材料回收使用可以達 20 億,未來若導入此一新製程,對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勢必有極大助益。
也有不少具潛力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仍開發中,彭裕民指出,以畜牧業見長的丹麥,將豬排泄物經由科技轉化提煉成沼氣,可作為瓦斯加熱系統,殘渣則經處理送回養豬戶做有機肥料,整個循環生態鏈儼然成型,非常值得國內借鏡。而工研院與台糖合作開發的生技醫療技術,以豬皮萃取出膠原蛋白原料,用於生醫材料、美妝與保健食品等;抑或是從廢棄牡蠣殼提煉出碳酸鈣,用於肥料、飼料,還能做成鈣片與藥品賦形劑,都是為廢棄物開創第二春。
「只要一個轉念,就可以讓廢棄物有新價值。」彭裕民說,全球循環經濟仍在起步階段,越早推動,越能搶得進入市場先機。工研院於去年成立「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連結產官學研各界領域專家,推動跨域整合型循環經濟產業創新研究,期盼循環經濟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驅動台灣經濟的新引擎。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1 期 2019 年 07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川普高關稅啟動!聯準會利率決策增變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