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啟動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10-06 12:00
因老化問題或過度使用 3C 產品,現代人大都難逃大大小小的眼疾毛病,也形成龐大醫材商機。工研院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邀請多家眼科醫材領導廠商加入,透過此平台協助產業進行訊息交流與技術整合,共同掌握龐大的眼科醫材商機。
觀光客來台必買產品不只鳳梨酥,隱形眼鏡也是「必 buy」名產?台灣隱形眼鏡物美質優,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統計,我國隱形眼鏡外銷金額逐年成長,去年成長率更超過 24%。除了隱形眼鏡銷售亮眼之外,其他眼科醫材,包括手術用、診斷監測用等產品都有廠商投入,耕耘已久。為串連眼科產業能量工研院今年 5 月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整合產業上中下游,以群聚能量加速眼科新產品或創新服務的發展,搶攻眼科醫材市場。
高齡化與 3C 盛行 驅動眼科醫材市場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台灣近視人口比例全球第一,每 10 人有 9 人罹患近視;青光眼患者則超過 34 萬人,平均每天增加 50 名患者,預估 2020 年時將突破 45 萬人,鑑於國人視力問題不容忽視,工研院積極以科技研發,協助產業開發新產品拓展市場之餘,也能維護國人健康。
視力問題不是台灣獨有,隨著全球邁入高齡社會,白內障患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龐大的近視族群,及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致水晶體混濁、黃斑部病變患者增加,估計全球約 13 億人口有視力損傷,相關治療與輔助設備形成了龐大的眼科醫材商機。工研院 IEK Consulting 預估,全球眼科醫療器材市場到 2023 年將達 584.4 億美元,加上眼用醫藥市場 347 億美元,構成近千億美元的市場。
整個眼科視力相關產業,包括輔助彌補用醫材(如隱形眼鏡)、手術用醫材、診斷監測用醫材、藥物/藥劑、敷料及通路商等,台灣廠商多數集中在「輔助彌補」領域,也就是隱形眼鏡製造領域;而診斷監測用醫材,如眼底鏡、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OCT)等必須結合光學、電子、電機等技術,對於已具備資通訊優勢的台廠而言,可說是得天獨厚。然而這些廠商往往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欠缺橫向互動與交流,看到此一市場機會與產業挑戰,工研院登高一呼,帶頭成立「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
整合平台集結能量 轉型成創新服務模式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暨平台召集人林啟萬表示,儘管我國醫材產品市占率逐年提升,但面臨國際法規門檻越來越高,以及各國採取的市場保護等限制,台廠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難以單一產品單打獨鬥,尤其對資源有限的新創團隊更是一大挑戰。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邀集眼科醫材各領導品牌、以及醫療院所加入,包括大學眼科、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等,希望透過工研院的整合,來促成廠商訊息交流,進一步形成技術整合。
「台灣眼科醫療水準確實優異,然而各廠商要找到醫院共同進行研究合作的難度很高,」林啟萬進一步說明,透過此平台,能讓眼科醫材研發與臨床需求緊密結合,真正讓新技術與新想法滿足醫院與病人的需要,從臨床需求、臨床試驗、場域驗證,到國際行銷推廣等,加速新產品的開發與上市。以隱形眼鏡為例,台廠雖然過去有不錯的營收表現,但面臨國際大廠環伺,要持續提升市占率難度越來越高,期盼透過工研院的技術與創研能量,能協助台廠以新材料開創另一條利基市場路線。
彭裕民也分析,過往醫材是靠產品販售為主,眼視光產業平台希望建立起創新服務模式及營運生態鏈,而不是以單一產品或藥品輸出,廠商較不易被取代。例如,工研院與眼底鏡廠商透過人工智慧(AI)技術合作開發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輔助分析技術」,可用 AI 篩出眼疾,提高醫生判讀效率,正是眼科醫材創新服務的實例。
「台灣眼視光大健康產業平台」參與成員包括大學眼科、晶碩光學、明達醫學、晉弘科技、承賢科技、艾克夏醫療儀器、台灣醫療器材同業公會等,透過技術、平台、新興服務模式織成綿密的醫材產業大網,為台灣成為「創新醫材產業重鎮」而努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3 期 2019 年 09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