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創新研發平台用科技為產業加值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11-30 14:00
美中貿易戰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也帶動史上最大台商回流潮。截至 10 月底,已吸引 151 家台商返台投資,總投資金額超過 6,200 億元。30 年前,台商逐成本而居,西進南遷;30 年後,台商要靠智慧科技轉骨升級,紮根家園。工研院以科技研發優勢,打造「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以科技為台商轉型升級加值。
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BERI)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投資環境排名全球第四,充分證明我國作為國際生產基地及產業轉型升級的優勢,主客觀因素激盪下,促成這波台商回流潮。
台商帶著大筆資金回台投資,不僅是台灣產業轉骨的契機,同時也是提振經濟的大好機會。經濟部成立投資台灣事務所,提出「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工研院也以產業科技專長,籌組專案團隊打造「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以技術加值能量及串聯產業生態系,提供整合服務方案,協助回流台商推動生產智慧化與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
結合台灣產業升級五大軟實力
在工研院「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記者會中,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產業升級必備五大軟實力:技術、專利、人才、新創和平台,「這些台灣都有,工研院的『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幫台商把這 5 個重要的升級法寶「傳便便」(台語),有如直達車一般,一站滿足企業的需求。」
林全能說,工研院協助產業整合這些軟實力,以科技研發的能量,鏈結資本市場與科技市場,在專利布局、人才培育上,為產業轉型創造完善的升級環境,進一步厚植企業永續競爭力,若能在未來的 5 到 10 年建立起科技創新的國家品牌,屆時無論想邁入東南亞、中國大陸、日韓、美國,甚至是翻轉國際地位都不是問題。
促成資本與科技市場接軌
「美中貿易衝突造成許多產業營運與出口危機,但對台灣卻是一大轉機,」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分析,台商回台投資的需求,第一是分散風險、搭建橫跨歐、美、日等國技術平台,擴大全球布局;第二是加速升級智慧製造,透過自動化提升生產力,以及進行高附加價值製造,第三是投入前瞻技術研發,強化 AI 和 5G 技術,作為產業下世代發展立基。
配合台商返台投資需求,工研院「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的重點方向包括,協助台商投資新創事業、數位轉型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藉由訪視關懷診斷、掌握技術升級需求、籌組技術專業團隊、提供整合服務方案到後續服務成效追蹤,「一站到位」的顧問服務,為台商籌組創新研發團隊,導入技術加值能量及串聯產業鏈生態系,結合資本市場與科技市場,滿足企業回台投資的需求。
劉文雄進一步說明工研院連結資金市場與科技市場三大策略,第一個是推動無形資產融資,協助新創公司運用專利向銀行申請融資,增加創業的營運資金;第二個策略為工研院積極協助引進私募基金進行科技轉型,運用工研院累績的科技能量,幫助私募基金找到好的標的,推動產業升級。第三個就是將台商回流的資金,透過工研院的輔導、技術與專利,幫助企業價值躍升,加速產業轉型,翻轉台灣經濟。
劉文雄以矽谷的蓬勃發展為例,說明資本市場結合科技市場的重要性,尤其許多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極需資金挹注,工研院不但有技術,也能夠協助引進有意願投資企業升級發展的資金,「將回流資金導向適合投資的產業,找到讓台灣經濟發展的智慧引擎,促成產業長期發展潛能,是工研院建立此平台的另一目的。」
1 加 1 大於 2 實際行動挺回流台商
經濟部的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已成功帶動台商回流潮;工研院的「台商回台投資創新研發平台」也發揮「1 加 1 大於 2」的助攻效益,以實際行動力挺回流台商,成為轉型升級、拚經濟的台商們最可靠的「娘家」。
目前已有翔名科技、和新光通、台灣新散熱、台灣安愛工業等涵蓋半導體、電子與電信通訊、燈具照明、陶瓷和散熱、醫療照護領域的企業,透過平台向工研院提出服務需求。
案例 1:翔名科技-現在是台灣最好的機會
「現在是千載難逢的一刻,這是台灣最好的機會,這個機會比 30 年前更有競爭力,」翔名科技研發副總李文亮誠摯的剖白,讓在場的產業界人士大感振奮。
成立於 1991 年的翔名科技,是台灣半導體特殊材料關鍵零組件製造商,以及真空設備產品銷售維修。因中國大陸生產基地受貿易戰影響,決定回台投資擴廠,未來預計投入 15 億元於新竹香山區打造一座國際級智慧生產基地。
李文亮表示,工研院有最好的機構價值,不僅是產業的最佳顧問,同時也具有廣泛的人才,非常期待工研院能大方擴散技術與人才。目前翔名科技已在工研院的協助下,完成高階鍍膜技術移轉,積極開發新產品,智慧製造與工業物聯網新廠也在建置中。
案例 2:和欣光通科技-要轉型升級就回台灣
「我常鼓勵台商要轉型升級就回台灣… 因為在中國大陸升級搬不回來,去東南亞不過是拼價格,」和欣光通董事長葉律松說出他的肺腑之言。
90 年代在海外成立燈飾廠的葉律松,近年觀察到傳統燈飾已趨於飽和,為尋找下世代具爆發成長潛力的新產品,2017 年回台成立「和欣光通科技」,並於工研院開放實驗室成立研發中心。在工研院協助下,開發出可見光通訊(VLC)燈具,以及各式健康照護 LED 燈具,朝向節能、5G、AIoT 等高科技技術發展。
他表示,台灣到國外設廠,著眼於削價競爭的做法其實很吃虧,在生產流程、技術和產品沒有改變與提升的情況下,優勢逐漸流失,「倒不如回台轉型升級,運用在地技術支援與優秀人才,開創高價值產品,也為台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案例 3 :台灣新散熱-借力使力找對資源
主打 3C 產品用散熱元件及模組生產的台灣新散熱公司,此次藉著台商回流機會,返台設立研發中心。台灣新散熱總經理羅傳先表示,面對人工成本上漲、下世代散熱產品的高精度,及自動化產線需求。新散熱將研發中心設在新竹,預計以 10 億元投資高效散熱模組智慧產線,搶占 5G 時代引爆的散熱商機。
新散熱公司為工研院團隊新創成立,即是由工研院協助其自動化產線評估、散熱材料及生產技術支援,建置全自動化產線,將產品良率從 4 成大幅拉高至 9 成,同時降低生產人力至十分之一。
羅傳先建議,新創公司不要單槍匹馬、只想憑自己的力量創業,因為隔行如隔山,找對人、做對事很重要,要會尋找資源、借力使力,就像台灣新散熱懂得向「娘家」工研院尋求合作與支援,十分感謝工研院在先進製造、智慧製造方面給予許多協助。
案例 4:台灣安愛工業-回到台灣是最好的選擇
台灣安愛工業公司於 1995 年便開始在新興國家成立關係企業,主要商品為腳踏車、運動用品及電動代步車、輪椅、助行器等醫療復健器材。現應美國客戶要求分散生產基地,加上需開發新產品避開紅海市場競爭,目前已投資 5 億元以上,計畫在嘉義擴建廠房。
安愛工業總經理黃振彰認為,台灣畢竟是我們的根,這裡有人才、有技術,還有資金援助,回到台灣投資創新研發是最好的選擇。台灣安愛在工研院的協助下,進行銀髮潛力市場產品需求評估與創新產品企劃,已完成「輕量化電動助行器」這項新藍海產品,成功量產並拓展外銷至澳洲市場。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5 期 2019 年 11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