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停產、民眾減少消費 供需罕見急凍全球經濟面臨大考
鉅亨網編譯余曉惠 2020-03-05 21:00
武漢肺炎疫情重擊全球經濟的供給和需求,這種供、需都受創的罕見情況,意味著未來幾個月經濟只能維持低速運行,投資人將在企業獲利下滑的情況下,重新為股票和債券定價。
彭博報導,由於中國大量工廠停工、工人無法返回工作崗位,因此疫情最直接影響到的是工廠生產產品的能力,而世界各地的企業也無法取得生產商品必要的原物料。最初普遍認為供應鏈只是遭遇短期擾亂,情況很快就能獲得控制,而經濟將 V 型反轉 -- 也就是第一季下滑,隨後幾周便能反彈。
但當需求隨之急凍,這類預測逐漸站不住腳。由於疫情不再局限於中國境內,世界各地消費者愈來愈謹慎,出門旅遊、消費或外出用餐的意願降低。企業不只鼓勵員工在家上班,甚至可能停止聘僱和投資,對消費支出造成進一步打擊。
經濟學家開始討論雙重打擊交互作用可能引發的後果。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 (Kenneth Rogoff) 本週撰文警告,不排除會出現 1970 年代供給短缺引發通膨滯漲的情形。也有專家主張,通膨率很快就會再次下降。
各國央行和政府修補經濟的壓力愈來愈沉重。曾任聯準會 (Fed) 官員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資深研究員 David Wilcox 說,「典型的經濟衰退是需求降幅甚於供給。在那樣的情況下,決策官員知道怎麼做能夠彌補消失的需求。但現在問題棘手得多,因為供給和需求都受到打擊。」
因此全球景氣擴張力道很可能減緩至 2009 年以來最疲弱的水準,通膨目標愈發難以企及。Hyatt、聯合航空 (United Airlines) 皆已取消獲利預估,而三星、豐田等生產大廠正在努力讓產線恢復正常運作。
聯準會本週緊急啟動 2008 年以來最大幅度的降息,但這種刺激需求的措施似乎不被看好,債市交易員預期,未來 10 年通膨率可能只有 1.48%,比 2020 年初預測的 1.80% 低得多。
疫情的本質,更限縮了央行靠貨幣政策拉抬經濟的效果,因為大多數人為了隔離檢疫 -- 或僅僅是出於擔心被感染 -- 而宅在家,降低借貸成本的效果很難收到提振家庭開支的效果。
彭博指出,要靠寬鬆貨幣政策支撐需求,可能需要採用更有創意的方法,例如降息搭配特定措施,才能拉抬信心並維持信用流動。然而很多國家央行彈藥所剩不多。
例如,中國人民銀行選擇針對特別脆弱的領域提供支持,包括允許銀行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
瑞信分析師 Zoltan Pozsar 和 James Sweeney 本週表示,全球供應鏈中斷可能引發支付問題,導致金融情勢緊縮。「供應鏈反過來看就是支付鏈」,兩人建議 Fed 用資產負債表提供無限的流動性支持。
各國財政主管機關,包括美國、日本、義大利和南韓等,也紛紛祭出財政擴張措施因應,但現階段大多侷限在醫療照護、防疫和治療,不是針對更廣泛的經濟。
專家建議,各國決策官員在政策思考上必須更靈活,政府擴大支出或許無法抑制疫情蔓延,卻能彌補急墜的消費者需求。
(本文不開放合作媒體轉載)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