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為何「社交距離」成為各國抗疫的最終選擇
鉅亨網編譯劉祥航 綜合報導 2020-04-05 13:30
為了對抗武漢肺炎 (COVID-19) 疫情的快速擴散,在疫苗誕生之前,各國紛紛採取類似封城的「社交距離」措施,來爭取更多時間。
公衛專家肯定這種做法的有效性,即使這麼做對經濟帶來了短期損害。美國總統川普儘管很想提前「開放美國」,但在數據下也不得不低頭。
必須降低實際傳染數
對於流行病來說,最重要的一個數字就是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指的是在沒有外力介入,同時所有人都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1 個人所會傳染的人數。
由數學的基本觀念可以了解,當 R0 小於 1 時,代表著傳染的人數愈傳愈小,最後終將消失,不會造成流行。在 R0 等於 1 時,傳染的增加很穩定,可能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
令人頭痛的是,當 R0 大於 1 時,病例是以指數方式增加,因此能在短時間內傳播給大量人群。例如,當 R0 是 2,病例就會是翻倍式的進展,令人難以防堵。
舉例來說,在人們熟知的疾病中,麻疹的 R0 值高達 12-18,因此在疫苗出現前,每個人一生中都會得一次麻疹,也就不足為奇了。而目前人們警戒中的 COVID-19 病毒,研究認為,其 R0 值約為 2.5。
在免疫人數增加的情況下,R0 值雖高,也會因為實際上的傳染被免疫人群所阻隔,而受到限制。這也是為何英國一開始主張「群體免疫」,因為只要夠多的人具備免疫力,流行病將難以作祟。但如果真要阻絕,在 R0 為 2.5 計算,可能需要 60% 左右的人免疫,對各國來說,這其實是相當大的代價。
社交距離為第一道防線
而為了壓低實際感染的人數,社交距離為何成為第一道防線,主要是因為 COVID-19 的傳播是基於當人們咳嗽、打噴嚏或觸摸病毒所在的表面,而造成的擴散。
據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Signer 實驗室估算,如果沒有社交距離措施,在 R0 是 2.5 的情況下,假設他們在 5 天的潛伏期後立刻隔離治療,1 個人感染將在 30 天內造成 406 人感染,但如果透過社交距離,將其傳染力減至 0.625,那麼 30 天內 1 個人只會造成 2.5 人感染,其影響情況差別巨大。
同時,實施時機也是關鍵,一項使用模擬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則有 65% 的人口將會感染。但是,如果將所有 4 種疏遠措施組合使用,那麼感染的情況會是:
- 45%(延遲 4 週後行動)
- 21%(延遲 3 週後行動)
- 7%(延遲 2 週後行動)
多位公共衛生專家強調了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J.K. Kelso 等學者於 2009 年指出,在大流行初期,這是確保可以針對新型流感病毒採取的唯一措施。
當然,這很大程度是模擬的結果,但是如果要真正發揮作用,將需要一個最大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參與其中。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