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險讓銀行更膽大 美國并未防范系統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3月31日,備受矚目的存款保險制度終於正式出爐,從5月1日起,我國將正式進入存款保險時代。存款的保險的實施對於銀行、儲戶和資本市場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是長期以來的爭論焦點。有證券人士認為,存款保險制度的出現將加劇銀行業的競爭,讓銀行膽子更大,風險偏好度上升,因而出現系統性風險時眾多銀行將面臨危機。
存款保險制度的矛盾在於,它一方面使銀行風險互相隔離,大大減小了傳染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存款制度配合利率市場化卻又加劇了整個銀行業的競爭,引導行業普遍邁向高風險區域,風險的加大削弱了存款保險對風險的隔離作用。
華創證券宏觀規則部總經理牛播坤認為,從已經實施多年的美國俄羅斯等國的經驗來看,存款保險制度是否真正的起到了維護銀行體系的穩定、防范系統性風險發生和保護存款人的利益的效果值得懷疑。
以美國為例,美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於1933年,是全球最早實施的保險制度,該制度為強制與非強制結合的形勢,即聯邦儲備體系成員的銀行必需參加fdic的存款保險計劃,非聯邦儲備體系的州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可自愿加入存款保險計劃。
從效果來看,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並沒有起到防止系統性風險發生的作用。自該制度被實施以來,美國共有4074家銀行倒閉和被救助,其中1981至1993年是美國的銀行危機集中爆發的時期,該事情共有2898家倒閉或被救助。值得注意的是,在這2898家銀行中,參加聯邦保險存款公司(fdic)的銀行共有1071家,占比約37%。也就是說存款保險制度並沒有讓銀行穩健經營,也沒有組織銀行集體出現倒閉——參加存款保險的銀行群體和沒有參加存款保險的銀行群體一樣出現了大量的風險。
再從俄羅斯的例子來看,2004 年1月,俄羅斯存款保險局( depositinsurance agency,dia) 正式成立。與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將比,俄羅斯實施的是強制的存款保險制度,所有銀行均必須參加存款保險,因此覆蓋面更廣。
從效果來看,好的一面是存款保險推出以后,俄羅斯的銀行數量以及小額存款的規模出現了大幅的增加:2004年2月,俄羅斯的銀行數為663家,到了2006年12月,其數量增至793家;小額存款的總規模也從2014年2月的21.82億盧布增長到2016年12月的37.39億盧布。
但另一方面的訊息就不會讓大眾感到舒心了,因為在加入存款保險體系后,俄羅斯銀行的膽子越來越大,其風險偏好開始增加,經營風險和金融風險都出現了連續的上升。
2004年2月1日,俄羅斯銀行貸款與資產的比值為0.41,到了2005年1月1日,該比值提升至0.46,一年后,又提升了0.01。相應的銀行的權益比則逐漸下降,2004年2月1日,權益與資產的比值為0.22,到2006年12月1日,降至0.19。
對於上述的現象,牛播坤指出,對投保銀行來說,存款保險制度對存款人的保護意味銀行擠兌風險的減弱,這將從側面鼓勵銀行從事風險較高、利潤較大的業務,從而加大銀行過度承擔風險的動機,“因此,當國家信用從市場中退出后,銀行將會有破產的可能。”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