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源政策將有重大轉變 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訊息 4月2日,《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煤炭需求見頂的時間將遠遠早於人們通常的預測。據推測,中國政府將在限制煤炭使用方面出臺非常重大的舉措。這一變化將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
以下為文章摘錄:(有刪節)
信號明顯卻互相矛盾。中國接受了氣候變化的觀念,並允許政府官員公開討論氣候變化風險。最近,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干旱、暴雨以及對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威脅發出警告。如果沒有獲得許可,他是不可能發表這番言論的。
但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仍是中國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增長需要消耗更多以煤炭為主的初級能源。
需求可能在去年小幅下滑,但仍有新的煤廠建成。中國煤炭消費在過去十年增長了一倍。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每年的煤炭消費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即便按照非常保守的經濟增長預測,中國經濟規模也將在20年內變成美國的兩倍,個人生活水平將相當於1980年的美國。但中國經濟仍將以煤炭為動力,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預測,如果當前政策不變,中國煤炭需求還將增長20%至25%。
你是否感到困惑?如果是的話,那么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這么想。中國能源政策互相矛盾,而且就本質而言是一項未竟事業。但現在中國能源政策有可能出現重大轉變,這將對全球產生影響。最近我來到北京,開始了解這里正在發生的事情,而這些並非總是能夠通過數據和正式的政府政策聲明來了解到的。變革的過程非常精彩,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球參與者,無論發生什么都會影響能源市場以及全球的氣候變化討論。
這項議程有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援的反腐運動。習近平發起的反腐運動仍在繼續,似乎正按部就班地向各個政府機構推進。在短短過去幾周,隨著中石油(petrochina)副董事長廖永遠的被捕,反腐運動已波及到能源領域。能源領域的大量外資企業肯定對中國接下來的動作緊張不已。
其次是環境方面的挑戰。這個問題更少地涉及有關氣候變化的高層討論,更多地涉及城市環境的質量問題——中國13億人口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在城市。
當然,中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擺脫以煤炭為基礎的經濟。轉向新的能源組合需要時間,但中國已經開始了努力。太陽能和風能的使用率在增加,不過起點還非常低。大規模地利用核能依然只是一種抱負,但中國最近宣布了新的相關計劃。然而,中國以往的表現令人失望。臺山新的epr核反應堆的建設進展落后於計劃,反映出核電站建設的復雜性——歐洲核電站的建設就一直受到這種復雜性的困擾。中國擁有大量的頁岩氣儲藏,但開發頁岩氣的速度卻低於許多人的預期。所有這些領域將會出現變革,但中國不會及時回應北京等城市面臨的空氣質量挑戰。
最有可能的短期變革是轉向使用天然氣燃料、加強碳排放監管以及將一些發電和工業活動遷出大城市。
天然氣儲量豐富,中國可以從容地與世界各地的供應商簽訂長期協議。在過去12個月里,中國已與俄羅斯簽署了兩項協議,還有一項協議正在談判之中。中國還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了天然氣供應協議。中國可能會迅速建立起新的以天然氣為動力的發電能力。
監管顯然是第二個政策領域,不過與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的計劃相比,中國監管的目標是限制燃煤電廠的碳排放,而不是讓它們停業。
更引人注目的是工業活動搬遷的可能性。最近中國宣布,北京市最後一批燃煤電廠將關停。中國已經出臺了燃煤發電電力分配政策,包括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極具雄心的“西氣東輸”項目。中國在西部新建的多達70家燃煤發電廠將向東部主要城市供電。
這是重要的一步舉措,但其本身不會清除彌漫在北京上空的霧霾。更為根本性的解決辦法是將仍以煤炭為燃料的能源密集型行業搬遷出去,現在這一事項可能已被提上議程。
中國一直希望確保經濟增長遍及整個國家,現在並未把全部精力放在解決東部沿海地區的溫室效應上。城市化帶來了房價過高以及交通擁堵的相關問題,一直被視為一種好壞參半的事情。工業活動無須集中在現有的大城市周邊,尤其是像北京這樣的城市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總是很容易發生嚴重的霧霾。
當然,搬遷將令資本存量的質量發生重大變化,無論是在電力行業還是在重工業都是如此。它是要付出代價的,但相關投資將有助於刺激經濟增長——今年的經濟增長顯然已遠低於目標值。
中國現在對於全球能源市場非常重要,一舉一動都將給全世界帶來沖擊波。我大膽推測,我們將會看到中國政府在限制煤炭使用方面出臺非常重大的舉措——煤炭需求見頂的時間將遠遠早於通常的預測。中國將會抓住並利用全球任何地區在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的任何進步。天然氣進口將繼續增長。在上述種種情況下,全球市場和價格都將受到影響。這種政策將讓印度承受巨大壓力——印度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碳排放來源國,盡管它並不想要這一頭銜。
人們將會說,在大多數國家,涉及遷移大量工業活動以及數百萬人的變革性項目是不可能完成的。但如果你像我一樣曾在1986年訪問過中國的話,你當時絕不會想到,這個國家會在30年內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本文作者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國王政策研究所(king s policy institute)訪問教授兼主席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