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運動與科技跨界連結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1-10-31 14:00
口述/桃園市體育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馮勝賢 整理/陳怡如
科技如何影響運動產業?可從國外職棒的科技發展演變說起。從 2002 年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的魔球革命開始,以人工紀錄的統計數據萌芽,業界開始相信數據能有效提升戰績和球團收益。到 2007 年加入物理數據,以影像偵測投球軌跡,精準量化球路數據。2015 年 Trackman 出現,用雷達追蹤投、打擊球軌跡,改變擊球品質評估的標準。2020 年 MLB 導入鷹眼系統,透過影像增加動作捕捉和最佳化球路分析。
在訓練上,也有許多輔助應用,像是採用高速攝影的影像分析設備和動作捕捉系統,在牛棚裡則有許多測量器材,如球棒感測器、動作感測器、壓力測力地板、可攜式球路追蹤系統等。從這些演進都可以看的出來,科技和數據的應用在國外已經愈來愈普遍,運動科技將是未來重要的發展主軸。
舉辦中職投打營 導入科學化訓練
我在擔任中華職棒大聯盟秘書長時,也導入科學化訓練,舉辦中職投打營,邀請曾協助王建民重返大聯盟、有「魔法學校」之稱的佛州棒球農場教練團,越洋來到臺灣,針對各級選手及教練進行訓練。
佛州棒球農場主張,訓練不該有固定的課程與教學,一切都是依靠科學化的數據,透過高速影像分析,量身調整每位選手的動作、角度和速度,同時運用可攜帶式的平板即時顯示所有數據,讓教練隨時掌握選手狀況,這些都是過去一般訓練沒有的方式。
兩屆投打營共有超過 500 位選手、教練參加,經過訓練後,不僅投手的均速都有提升,許多選手也給予正面回饋。職棒選手彭政閔就表示,透過科學訓練讓自己更了解投球打擊的動作,讓身體發揮最大的力量。所以所謂的「魔法」,不是奇幻力量,而是科學化的訓練方式。
情蒐大數據 打造最強國家隊
另一個應用運動科學的例子,就是在 2019 年的世界棒球 12 強賽,臺灣組成了「最強國家隊」,首度在國際一級賽事中,以 7:0 完封韓國隊。過去臺灣在國際賽事對上韓國總是輸多勝少,但那次贏球不是偶然,除了第一線選手和教練的努力外,後勤情蒐也是重要一環,透過科技大數據的方式,蒐集對手的球路和情資,再歸納發展成戰術。
比賽時,捕手戴上「戰術護腕」,上頭寫著對應的配球策略;外野手則有「布陣表」,針對不同打者習性研判該如何站位。在休息室中,打者在上場前,也會再看一次對方投手的即時影像,和投球落點資訊,避開對方最拿手的球路。這些數據在 12 強賽中發揮極大效益,現在也都成了 MLB 中非常普遍的科學分析方式。
目前臺灣也出現一些在地化的發展,職棒桃猿隊就與灼見運動數據公司合作,以 8 隻高速攝影機,測量投打球路、球員動作等數據,達成情蒐錄影自動化剪輯,同時也平行開發比賽紀錄 APP,可和影像系統與資料庫同步,降低人力需求的痛點,最終希望打造出可負擔、可善用的棒球科學化整合方案。此外,目前臺灣也有工程師率先開發出電子好球帶,透過 1 秒 300 張的高速攝影機,不僅能更加精準判別好球帶,更能捕捉投手、打者的所有動作,未來將有更多延伸應用。
科技不只幫助選手和教練,也能讓民眾更親近棒球。2018 年,中華職棒舉辦 30 周年特展時,就用體驗科技讓民眾感受棒球樂趣。我們運用 VR 技術,讓民眾重返當年的臺北市立棒球場,體驗元年開幕戰的盛況;也用 AR 讓民眾和職棒球員進行投打對決互動,看看能不能轟出全壘打。科技讓棒球變得更加有趣,讓國球變身文創。
跨界人才投入 科技人也能當教練
對比國外的成熟發展,運動科技在臺灣還有滿大的進步空間,主因在於許多教練對科學化訓練仍然不太熟悉,習慣以他們的經驗值來做訓練,這會造成工程師在開發時容易產生盲點跟瓶頸。臺灣的科技與棒球人才,欠缺對對方實務經驗的了解,導致溝通效益不彰,因此想要導入科學化訓練,雙方的互動討論很重要。我們研究 MLB 的教練團也發現,這些運動科技都要依靠專職的工程團隊,包含 AI 人工智分析數據、影像處理、生物力學分析師等。
這對熱愛運動的科技人來說,也是個好消息,不是只有運動背景的人才有機會當上 MLB 的教練團,未來科技人也有機會成為 MLB 團隊的一份子。透過跨領域人才的投入,增進科技和運動的連結,翻轉業界觀念,用科技創造更多決勝點!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6 期 2021 年 10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白宮變天!美股前景佳 惟須留意三大隱憂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